台中县位于台湾岛中西部,境内山水秀丽,名胜古迹众多。面积2051平方公里,人口150.2万人(2001年底)。下辖2市(丰原市与大里市)5镇(东势镇、大甲镇、清水镇、沙鹿镇、梧栖镇)14乡(大安乡、外埔乡、后里乡、神冈乡、石冈乡、新社乡、潭子乡、大雅乡、龙井乡、大肚乡、乌日乡、太平乡、雾峰乡与和平乡)。县治设在丰原市。
台中县工农业发达,主要工业门类包括锻造、金属工具、锅炉制造、食品加工、制药、橡胶、印刷与肉类等,工厂达万余家。
台中县是台湾政治中心之一,台湾原省议会所在地就在本县雾峰乡。台中县政治权力的建构与地方派系结合在一起。黑派与红派两大地方派系长期主控地方政坛,后来第三势力杨派兴起,逐渐发展为红、黑、杨三大地方势力主控地方政治的格局。同时,政党政治的发展,逐渐打破地方派系垄断地方权力结构,出现地方派系与政党纵横交错的权力结构。
一、红、黑两大地方派系的形成与发展
在台中县政治发展历史上,政坛权力长期由红派与黑派长期垄断,第三势力几乎无法生存。红派其实就是早期的林派,因早期林派开山祖鼻、掌门人林鹤年在竞选第一届台中县县长时,宣传用的海报或名片一律为红色,故称林派为“红仔”,后来改称为“红派”。陈派的开创者为陈水潭,在此次选举中的宣传品与名片以黑色为标志,而称陈派为“黑仔”,后改为“黑派”。也有另一种说法,林派主要人物多毕业于台中师范,以红色作为热情及善的象征,而称“红派”;陈派人物多毕业于台中一中,不少人学医,多着黑色礼服,而称为“黑派”。
过去红派与黑派权力争夺激烈,水火不容,势同仇敌,甚至陈、林两大家族之间互不通婚,也无生意往来。为避免两败俱伤,后来两派达成政治游戏规则:县长一职,两派轮流“当家”。后来县议会正、副议长也有类似的情况。可以说这是一种权力的平衡与政治分赃。但由于分赃不均,这一游戏规则后来被打破,权力分配依靠地方派系实力来决定。
红派-林派。红派祖始为台湾早期知名人物林献堂侄子林鹤年。林鹤年先后出任第一、三、五届共三届县长,积累了红派的政治实力。不过,他首次进入政界参与选举时,是无党籍人士,当选后加入国民党。后两次的当选,也不是国民党提名,而是自行参选,显示了林氏在地方的巨大影响力与红派的强大势力。
林鹤年退出政坛后,红派的权力逐渐由蔡鸿文掌握。蔡鸿文是台中县地方农会出身,他通过县农会总干事王石国、县农会秘书王献堂、沙鹿镇农会总干事林训、石冈乡农会总干事林葆狮等人组成的“十八兄弟会”,控制了台中县农会系统,建立起地方政经势力。
蔡鸿文于1951年就出任第一届省临时议会议员,后来在政坛平步青云,从省议员升到省议会副议长、议长,退休后被聘为“总统府资政”,曾被称为台湾政坛“八大老”之一。在1990年李登辉与林洋港在党内争夺“总统”宝座时,双方斗争激烈,互不相让。蔡鸿文、蒋彦士等政坛大老进行调解,达成李登辉本届当选、下次支持林洋港下届参选的共识。
蔡鸿文去世后,刘松藩成为红派的掌门人。刘松藩也出身农会系统,他从父亲刘云腾手中接过台中县大甲镇农会总干事一职后一直在农会任职,因此刘家长久以来积极经营农会系统,形成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刘云腾曾担任过六届台中县县议员,在地方政坛极为活跃。刘松藩依靠其父亲在地方的影响力,在继蔡鸿文后得以成为台中县红派掌门人。刘松藩曾是“立法院”“十三兄弟会”问政团体的重要成员。1990年,刘松藩登上“立法院院长”宝座,奠定红派在“中央”级民意机构的地位。随后,刘松藩接连担任第二、三届“立法院院长”。在第四届“立法院长”之争中,刘松藩败给李登辉支持的高雄县白派的王金平。受此挫折,刘松藩退出国民党,加入宋楚瑜阵营,成为后来亲民党的领导成员。
刘松藩家族是台中县红派中最具实力的大家族。除刘松藩曾任“立法院院长”多年并是现任“立法委员”外,弟弟刘松龄长期担任大甲镇农会总干事,侄子刘德成是前“国大代表”,侄子刘铨忠曾为省议员、后任第四届“立法委员”,刘铨忠的妻弟杨永昌是县议员。特别是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刘松藩与刘铨忠叔侄均得以当选,显示了红派的势力强大。
红派代表人物除了刘氏家族成员代表外,还有前县长廖了以、前“立法委员”林耀兴、现任“立法委员”徐中雄与杨琼璎、前县议长林敏霖、第十五届县议会副议长张清堂等。其中在第十四届县议会57席议员中,红派占据12席。
红派基本势力主要集中在沙鹿镇农会、清水镇农会、后里乡农会、大甲镇农会、神冈乡农会、大里乡农会、东势镇农会、合作金库、华南银行、台湾区中小企业银行等。其中在目前台中县22个农会中,红派掌握了17个,这是红派力量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红派参与投资的企业主要有台中大饭店、台中实业、裕泰投资、大甲食品、宜力玩具、中农证券、童综医院、光男企业、丰农证券、益德建设、小松交通器材工业、冠军证券、中华纸浆等。
黑派-陈派。黑派祖鼻为陈水潭。在第二届县长选举中,陈水潭获国民党“中央”与地方的支持而当选县长,但任职不到两年,陈就因病去世,黑派领导层一度陷入分裂状态。陈的妻子林雪出面,连任四届省议员,成为黑派的领袖人物。此后,省议员李卿云逐渐成为黑派的代表人物。李卿云在第五届省议员选举时把棒子交给儿子李子×(马字旁一个侵字的右边)。
陈派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是“国大代表”陈川与台中县第九、十届县长陈庚金。陈川,台中县人,1934年出生,中兴大学毕业,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政治人物,于1980年在陈派的支持下当选增额“国大代表”,并长期在“国民代表大会”发展。同时,他还于1992年当选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陈庚金也是台中县人,1939年出生,台湾政治大学毕业,两次当选台中县县长。1993年到1997年任“行政院人事局局长”,也是国民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是黑派重要领袖人物之一。
黑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陈川、陈庚金、李子×外,还有前“立法委员”陈杰儒、付云鹏、郭荣振,现任“立法委员”颜清标纪国栋,现任县长黄仲生等。
黑派主要地方势力集中在台中县漂子乡农会、梧栖镇农会、神冈农会、神冈乡合作社、后里乡合作社、丰原市信用合作社、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台中县巨业汽车客运公司等,参与投资的企业包括泛亚银行、新台中纺织、顺兴企业、永信塑胶、卫达制药、杏友药品、瞳欣建设、诚洲企业、台湾农林、华新丽华电线电缆、汇侨贸易等
在台中县第三势力杨家(杨天生家族)崛起后,黑派就是否与杨家结合问题上曾发生分歧,再度分裂。黑派的少壮派林克谟、陈杰儒等人认为杨天生势力庞大,如若合并,黑派很可能会被杨派吞并,因此不主张合并。黑派重要人物陈川等则主张合并,黑派内部发生矛盾。不久,陈川与付云鹏等黑派大将与杨天生家族关系日逐渐密切,黑派势力再次削弱。但这不意味着黑派的消失,黑派仍是台中县政坛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特别是在基层势力仍就强大,在第十四届县议会57席议员中占了21席。其中黑派的颜清标是地方实力派人物,曾任省议员,“冻省”后,投入县议会选举,并当选县议会议长,后又当选第五届“立法委员”,成为黑派的重要代表。
二、第三势力杨家的崛起
台中县杨家从经营农药的兴农企业起家,逐渐发展为拥有兴农与长亿两大集团、数十家企业的家族型大财团,进而发展成为台中县政坛第三势力。
台中杨家父辈并不发达,只是到了杨天发、杨天生兄弟这一辈才在台湾建了庞大的家业,一跃成为大家族。就杨家的发迹历程而言,早期以老大杨天发的兴农公司为核心,结合其他六个兄弟共创事业,逐渐建立了兴农集团。70年代后期,杨天生脱颖而出,独自开创事业,并以长亿实业公司为起点,建立了更为庞大的长亿集团,杨家从此在台湾百大财团中拥有两家,杨天生也因其在政商界的影响力成为杨家的代表人物。
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长亿集团一跃成这台湾知名的新兴大财团,事业已横跨建筑、营造、金融、房屋代销、汽车代销、育乐等十多个领域。杨家不仅事业庞大,而且家族成员众多,有近百人。其中以杨天生一系曾在政商界颇具影响力。杨天生在商界发展有成后,进入政界发展,并建立了广泛的政商关系。1980年,他首次当选增额“国大代表”,后连任三届增额“国大代表”,并两次任“国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被称为“国大地下书记长”。1988年8月,他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三届候补中央委员;1993年8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杨天生步入政坛之初主要依附黑派,以图建立政治资源。1985年,杨天生出资大力支持黑派县长陈庚金竞选连任成功;1986年又将黑派大将李有福送上县副议长宝座,杨天生逐渐受到当时黑派领导人李子*(马字旁一个侵字无偏旁)的重视。1990年,在第二届“国大代表”选举前,李欲延揽杨天生入派,却遭到其他黑派重要干部的极力反对,担心黑派被杨天生“吃掉”。这让在事业上日益兴旺发达的长亿集团老板杨天生很不是滋味,一怒之下,乃自立门户,纠合部分红黑派的民意代表,创立杨派,成为台中县政坛上的第三势力,台中县地方政坛的二分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从此开始了三派之间的政治利益争夺。
目前杨天生逐渐退居幕后,长子杨文欣已成为杨派的主要负责人。杨文欣出任长亿实业公司副董事长与泛亚银行董事长等。1990年,杨文欣参加省议员选举,并在雄厚的家族财力支持下顺利当选。省议会曾是台湾一个相当重要的政治权力机构。议长、副议长更是地方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目标。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省议会设在台中县),省议会议长长期由中部地区人士担任长达23年之久。这些议长御任后,均是政坛有影响的人物。为了争取省议会权力,杨天生甚至不买李登辉的帐,不听从国民党的多方劝阻,私下运作,积极部署,终于让儿子杨文欣当选第十届省议会副议长,充分显示了杨家的实力。“冻省”后,杨文欣于1998年顺利当选第四届“立法委员”,2001年连任第五届“立法委员”。然而,由于台湾岛内政局的变化,民进党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杨家施压,杨文欣在“立法院”的政治斗争中,未能服从国民党中央的统一部署,违纪投票,国民党决定开除其党籍。在这种压力下,杨文欣于2002年年中宣布退出国民党,逐渐转向亲民进党。
三、红、黑、杨派系力量对比
台中县三大派系中,红派与黑派长期在县政府、县议会、农会与基层行政体系进行权力争夺。杨派是新兴政治势力,在基层权力结构中的力量不大,但投资经营事业庞大,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就红、黑两派实力相较,不论在农会系统,还是在各级议会,红派力量强大,黑派势力相对较小。如在1993年台中县各级农会干部选举中,红派占了绝对优势。在22个农会理事长与总干事选举中,红派均取得17席,占77.2%;黑派均只有5席,占22.7%。在22个农会常务监事选举中,红派当选16席,占72.7%;黑派为6席,占27.2%。
在1986、1990与1994年三次县议员选举中,红派当选率在50%左右(分别为51%、47.3%与50.9%),黑派则在30%上下(分别为30.8%、30.9%与29.8%)。杨派在基层较弱,当选率最高不超过15%,三次分别为7.7%、14.5%与8.7%。不过,在1998年县议会选举中,黑派占了上风,拿下21席,红派12席,杨派占12席,分别占总席次的36.8%、21.1%与21.1%。
在乡镇市长地方行政系统的地方派系力量对比中,黑派红派双方势均力敌,黑派略占上风,杨派较弱。在1986、1990与1994年台中县三次乡镇市长选举中,红派当选席次分别为11席、8席、8席,即在10席左右,当选率分别为42.4%、38.1%与38.1%,即在40%左右;黑派三次当选席次分别为9席、12席与12席,当选率分别为42.9%、57.1%与57.1%;杨派只在前二次各有1人当选,第三次尚无人当选,说明杨派在基层行政系统力量不足。
在“立法院”选举中,红派与黑派相差不大。在1989年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中,红派的吴耀宽、刘松藩、阮贵珍三人共得票17万张,黑派陈杰儒与张文仪二人得12.7万张选票,且各有一人当选。1992年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情况类似。在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黑派的张文仪、陈杰儒当选;红派的刘松藩与林耀兴当选,又是平分秋色。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黑派只有张文仪、郭荣振两人当选,而红派则有林耀兴、徐中雄、刘松藩、杨琼璎与刘铨忠5人当选,杨派只有杨文欣当选;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情况变化较大,黑派有颜清标与纪国栋当选,杨派只有杨文欣当选,红派则有徐中雄、杨琼璎与刘铨忠等当选,显示了红派势力较大。
从历年“立法委员”选举看,地方派系力量仍较强大。在1972年到1992年“立法委员”选举中,地方派系得票率为63.5%;在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地方派系得票率仍有42.3%。
四、地方权力的争夺
1951年,第一届台中县长选举拉开了台中县地方派系斗争的序幕。当时,林鹤年、陈水潭、蔡卯生、陈振顺及吕大椿等五人参加竞选。第一次投票结果,陈水潭得票最多,达7.3万票,比第二位的林鹤年4.8万票多出2万多票,但没有人超过总投票数17万多票数的半数。第二次投票时,原先居第二位的林鹤年在国民党的支持下,联合其他三人,击败实力最强的陈水潭当选县长。台中县从此形成政治上对立的两大地方派系。
为了平衡地方派系的权力,在第二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党务系统大力运作,通过党内初选,推出陈水潭竞选,而林鹤年则退出选举,陈水潭不必竞选就出任第二届县长。可是,陈水潭官运不佳,两年后病故,办理县长补选,国民党提名接近黑派的廖五湖,红派则推出在丰原市行医的无党籍人士王地角逐,选情也十分激烈。然而就在投票前几日,王地奉命入伍当了军医,廖五湖顺利当选。同时,陈水潭的遗孀陈林雪代夫出征,成为黑派的继任领袖,从1957年起先后任四届省议员,直至1973年离开省议会,陈家不再有人从政,但黑派的势力依旧存在。
在第三届县长选举中,林鹤年东山再起,在国民党未提名情况下自行参选,并顺利当选。在第四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台中县党部主任委员出身的何金生,结果当选。在第五届县长选举中,林鹤年再度出马自行参选,与国民党提名的何金生展开竞争,林鹤年经过激烈的竞争当选县长。在第六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又提名黑派大将、时任县议长的王子癸出马,同红派候选人展开竞争,并在党务系的支持下,王子癸当选。
到1973年第七届县长选举时,蒋经国主政,倡导提拔所谓的地方“青年才俊”进入政坛,于是国民党不再提名有实力的地方派系人物,但通过协商,达成一项不成文的协定:红派与黑派轮流执政,一任两届,但县长人选必须经过对方同意,才能提名。同时规定县议会正、副议长的人选,由在野派人士当议长,副议长由执政派一方出任,台中县的“政治游戏规则”从此建立。在本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中学校长、属红派的陈孟铃竞选县长,并当选,并连任第八届。陈孟铃两届任后出任“监察委员”。到第九届县长选举,轮到黑派执政,于是国民党挑选时任“考选部”官员、黑派陈庚金出马,在政治协商原则下当选,并连任第十届县长。陈庚金后来出任“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长”。
在1989年第十一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由红派的廖了以竞选,民进党则推出海线清水镇的杨嘉猷竞争,结果廖了以多出对方11万票当选,保证了国民党的政权。廖了以出身政治世家,祖父廖西东曾任丰原镇长,父亲廖忠雄也连任丰原镇第三至第七届镇长及1976年改制的第一届丰原市长,显示了廖氏家族在地方有较强的实力。在1993年第十二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再次提名廖了以竞选,又与民进党派杨嘉猷竞选,结果廖了以得以连任。
在1997年第十三县长选举中,竞争最为激烈,共有6人竞选,分别是国民党红派的徐中雄与刘铨忠、黑派的郭荣振、民进党的廖永来、建国党的钱文南与无党籍的陈钦隆。可以说是三党三派六组人马的角逐。其中建国党力量较弱,陈钦隆退出民进党自行参选得不到民进党的支持而不足以问鼎。其余四人均有各自的支持力量。黑派的郭荣振主要依靠黑派力量。红派的县议长林敏霖本原角逐县长而被劝退后,也支持黑派的省议员郭荣振。同时郭荣振也获“新同盟会”支持。红派则有两人角逐,力量更为分散。其中省议员刘铨忠是所谓的正统红派,是台中县农会理事长,较能获得农会系统支持。他的参选主要是认为徐中雄本不属红派,与第三势力关系密切的廖了以支持徐中雄参选是有意掌控红派。“立法委员”徐中雄主要获得现任县长廖了以与第三势力杨家的支持。在选举后期,国民党重点支持徐中雄,进一步造成国民党支持群众的分裂与红派的分裂。红派的老大、“立法院院长”刘松藩在国民党“中央”压力下不支持侄子刘铨忠而支持徐中雄,引起正统红派刘铨忠及刘氏家族的不满与抗议。同时也引起黑派对国民党“中央”的反弹。在选战的最后时刻,传出7个红派系统农会与黑派郭荣振联合组成“红黑联盟”。
在国民党多人参选与内斗的情况下,民进党却全力以赴支持廖永来,声势大振。选举结果,民进党籍的廖永来以22.3万张选票当选,国民党失去了中部最大县市的执政权。国民党的两位候选人徐中雄与郭荣振则分别获得14.4万张与17.4万张选票,合计达31万张选票,但因分裂而失败。
对于这次国民党选举失败的原因,《台湾新生报》评论认为有六个:一是国民党选举策略失误。因无法摆平派系,而报准两人参选,加上不满徐中雄代表红派,国民党籍省议员刘铨忠也决心参选,出现国民党三人共同竞选的局面,让民进党渔翁得利,坐享其成。二是国民党长期在台中县执政,因炒地皮与贪污腐败引起民众对国民党执政的不满。三是21个乡镇市农会在90年代后期接连爆发金融弊案而引起农会会员不满。四是国民党官商勾结,造成工程品质低劣。五是错估民进党力量。其实,因“冻省”引起的国民党“中央”与地方矛盾及省议会寻求新的出路也是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中,民进党提名廖永来参选,国民党提名黑派的黄仲生参选,但同属国民党的红派的前台中县议长林敏霖脱党参选,形成分裂的国民党对抗统一的民进党。但泛蓝阵营的选民较为团结,黄仲生从而以较大优势获胜,夺回台中县的执政权。
县议会长期以来是地方派系争夺的另一主战场。在“冻省”后,省议员也参选县议员,使得1998年举行的第十四届县议会与正、副议长选举更为激烈。结果在县议会选举中,国民党拿下33席,民进党8席,无党籍16席。其中,县议会正、副议长的选举最引人注目。省议员黑派的颜清标与红派的张清堂组成“黑红联盟”组合参选;另一组国民党候选人为红派的张立杰与林进旺参选;民进党一组候选人为方升茂与蔡嘉藤。结果,颜清标与张清堂地方派系力量强大,又实现了权力的分配,如愿当选正、副议长。2001年,颜清标当选第五届“立法委员”;2002年,张清堂当选县议会议员与议长。
在“立法选举”中,各地方派系与政党人物竞争也十分激烈。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名额由原来的7名增加至本届的11名。国民党提名18人,分别是杨琼璎、林耀兴(现任)、刘松藩(现任)、刘铨忠、苏秀*(女字旁一个正)、王戴春满、徐中雄(现任)、林亲民、吴文卿、张文仪(现任)、李正舜、何郁青(女)、林敏霖、刘八郎、杨梅魁、陈明乾与张献能。其中属红派的有刘铨忠、杨琼璎、林耀兴、徐中雄、林敏霖、刘松藩等;属黑派人物的有张文仪与郭荣振等。民进党提名的有“国大代表”徐宜生、省议员郭峻铭等4人。退党参选的也不少。结果,红派大胜,刘松藩、刘铨忠、林耀兴、杨琼璎、徐中雄当选;黑派的张文仪与郭荣振当选;杨派的杨文欣也当选,显示了台中县地方派系力量依旧强大。
然而在台中县派系与政党竞争之外,还有地域斗争,即所谓的“海线”与“山线”斗争。“海线”是指以沙鹿镇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山线”是以东势镇为中心的山区。在1997年县长选举中,出身“海线”的郭荣振喊出“海线大团结,支持郭荣振”的口号。郭的宣传指出,自1951年第一届县长选举以来,只有68年第六届县长是由“海线”出身的王子癸担任,此后20多年来,“海线”没有出过一位县长,因此呼吁“海线”乡亲不分政党、派系,大家团结支持“海线”的子弟郭荣振。事实上,台中县“海线”出身的台湾政届人士相当多,包括“立法院长”刘松藩、前“国民代表大会”秘书长陈川、“立法委员”张文仪与郭政权、“国大代表”刘德成、王戴春满、黄德治等。因此,地域、派系与政党等成影响台中县政坛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政治力量的重组
台中县政坛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政党竞争逐渐成为权力争夺的主流,地方派系则仍依附在政党之中。
在台中县前12届县长选举中,一直由国民党当选执政。在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失去了执政权,民进党成为执政者,台中县政坛权力结构进入新的阶段。在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再次夺回执政权,显示台中县地方政治争夺激烈,已开始形成政党轮流执政。
过去,地方派系基本上是由国民党党务系统掌控,虽有无党籍的存在,但国民党在派系斗争中仍具支配地位,特别是三大派系与国民党形成共生共荣的依赖关系。就90年代后期以来台中县各政治势力观察,国民党仍是第一大党,若加上亲民党与新党,则泛蓝阵营力量优势明显。
国民党在“立法院”选举中占多数,1992年第三届“立法委员”包括红派的刘松藩与徐中雄、黑派的张文仪与陈杰儒等。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拿下11席中的7席,可谓大获全胜,得票总数达35万张,得票率虽较上届59.5%有所下降,但仍达到52.6%,显示国民党在台中县势力庞大。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当选5席(杨文欣当选后退出国民党、徐中雄、杨琼璎、刘铨忠、纪国栋),总得票20.9万张,得票率31.5%;若加上亲民党与新党的得票率,则泛蓝阵营在这次选举中的当选人数为6席,得票数为34.3万张,得票率为51.8%。
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因国民党分裂,国民党得票数只有20.7万票,得票率为24.7%,只占四分之一。但若加上同属泛蓝阵营宋楚瑜与新党的得票情况,则泛蓝阵营总得票数为52.5万张,得票率为63%,远超过民进党的势力。
国民党及泛蓝阵营在基层的优势更大一些。在1998年的县议员选举中,国民党拿到57席中的33席,较上届36席减少3席;得票率从54.4%降为51.8%,但仍居上风。在2002年第十五届县议员选举中,国民党仍拿下21席,加上亲民党的4席,合计25席,占总数的43.9%,高于无党籍与民进党。在2002年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当选席次从上届的16个增为18个,占了总数21席的85.7%。
在泛蓝阵营内部,国民党仍居主导地位,新党的势力被亲民党所取代(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新党的冯定国当选连任,后加入亲民党,并当选第五届“立法委员”)。
民进党在台中县的力量虽在发展与上升,但总体力量仍相对不足。在1997年县长选举中,民进党首次取得台中县的执政权,且得到22万张选票,得票率为37.6%;但在2001年选举中又失去执政权。在近两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当选席次不断增加。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获得2席(邱太三与林丰喜),得票总数为13.9万张,得票率从上届的27.6%降为21%;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有4人当选(林丰喜、邱太三、简肇栋与郭梭铭),得票数为23万张,得票率为34.8%。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获得30.5万票,得票率达36.5%。上述选举结果显示,民进党在该县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支持群众。不过,民进党在基层的势力相对较小。在1998年县议会选举中,民进党拿下57席中的8席,较上届增加3席;得票率从10.1%提高为15.6%。在同期的镇长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从上届的9.1%上升为17.8%,其中简肇栋当选大里市市长。在2002年市议员选举中,民进党获得11席;在乡镇市长选举中,民进党未获1席。同属泛绿阵营的台联党在台中县力量更弱,目前尚未有公职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