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公元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驻军嘉义的台湾北路营参将张国,发现南屯一带地沃水丰,于是着手垦荒,是台中发迹的开始,从犁头店到西屯、北屯,台中市驻军扎营之处,开始成为戮力耕耘的希望之地。
台中市的历史起源于清末。1890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当时东大墩街南侧的“桥仔头”聚落附近创建八卦形城池及大量官署建筑物,预备作为台湾设省之后的省会所在。后任巡抚终止此计划,但第一期的建设成果是清朝营建城池中规模最大者。
公元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三年),台中市一度成为台湾的行政中心。日据时期,于铁路、海港与公路的开通与兴建,台中市跻身为中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日据时代为台中市发展最快速的时期,日本政府看上台中的地理条件以及清代留下的大量官署及官有地,积极实施市区改正计划,整治河流与设计棋盘状道路,并开通纵贯铁路,将台中兴建成为台湾新兴的现代化都市。
1920年台中设市时,辖境尚未包括现今的北屯、西屯和南屯,此三区直到1947年2月1日才划入台中市管辖。
由于地理位置方面优良,交通便利,至台北高雄只需一至二小时,重要对外交通设施有台中港、清泉岗国际机场、高铁台中站等。
地理
台中市位于台湾本岛西侧的中部。地形上,台中位于台中盆地,四周环山。平日若天气晴朗,则可自大肚山等台中周边的山俯瞰整个台中盆地。
其中,台中市区被多条溪流穿过,大型的溪流由东至西有廓子坑溪、大里溪、旱溪、筏子溪,小型(或为区域排水系统)则有绿川、柳川、梅川、麻园头溪、枫树角溪(亦作枫树脚溪或枫树溪)、朝洋溪。其中,绿川、柳川、梅川、麻园头溪四者被称作台中市区的四大河川。于日据时期,日本企图仿照京都市的都市计划来规划台中,因而整顿了四区内的四条排水系统。至今,仍可由柳川两岸的柳树一窥鸭川的意象。台中市的气候受到这些流经的河川调节,显得更为怡人。
在行政区上,台中市四周皆与台中县接壤,其东侧与台中县太平市及新社乡相邻;西缘台中县沙鹿镇、龙井乡及大肚乡;南邻台中县乌日乡及大里市,北边则是台中县丰原市、潭子乡与大雅乡。
台中盆地 台中盆地是台湾中部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台中县丰原至南投县名间乡之间,为台湾最大的盆地。台中盆地北以大甲溪为界,南邻浊水溪,东至中寮丘陵,西到大度台地以及八卦山台地。盆地南北长约4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4公里,盆地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面积约为400平方公里。
但也有以台中县市(大肚溪以北)部分为台中盆地,南投县(大肚溪以南)部分称为南投纵谷的称呼。
头嵙山 头嵙山位于台湾台中市大坑风景区内,为台中市最高峰,高度859米。拥有相当特殊的冰河时期孑遗植物。另外原本生长于中高海拔山区的温带植物,由于特殊的恶地地形影响,也生存于此区。
地理 |
经度 |
东经120.4度 |
纬度 |
北纬24.09度 |
东西宽度 |
14.2公里 |
南北长度 |
11.3公里 |
总面积 |
163.4256平方公里 |
海拔高度 |
最高:859米(头嵙山主峰) 最低:30米 (南屯区中和里南端筏仔溪岸) 中位值: |
气候 |
气候类型 |
副热带季风气候 |
年平均温 |
23度 |
年降水量 |
2171.9mm(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