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武侠电影,据个人资料所蒐,肇始于1961年由李泉溪导演、许金水编剧的台语武侠片《女侠夜明珠》;其后陆陆续续有数十部开拍。台语片式微之后,武侠电影改以国语发声,在胡金铨(《大醉侠》,1966;《龙门客栈》,1967)、张彻(《独臂刀》,1967)两大武侠导演所掀起的武侠旋风刺激下,台湾武侠电影风起云涌,迈向了鼎盛时期。郭南宏正是台湾七0年代最重要的武侠导演之一,共有二十八部作品,包括十八部的武侠片,十部的功夫片。同时,他也为自己所导的戏,编写剧本 。
郭南宏本名郭清池,生于1935年,台湾高雄人。1957年,加入亚洲影剧训练班钻研编导,不久就正式参加电影工作。执导的首部影片为臺语电影《鬼湖》(1965),随后自组电影公司拍摄台语片;1966年加入国联及联邦公司。原本以文艺片见长的郭南宏,在胡金铨、张彻的新派武侠电影的影响之下,改弦易辙,也改拍武侠片。首作《一代剑王》(1968),由上官灵凤、田鹏主演,播出后票房一鸣惊人,使他成为继胡金铨、张彻之后,香港电影市场上第三位“百位导演”,也成为台湾国语武侠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其后又拍了《剑王之王》(1970),亦颇受好评,奠定了他在武侠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1970年,郭南宏赴港发展,加盟邵氏,拍摄了两部影片,即《剑女幽魂》(井莉、陈鸿烈主演,1970)与《童子功》(由凌波、凌云主演,1972)。但成绩并不理想,所以一年后又回台湾。
此时,适逢李小龙电影在港台掀起一股功夫片的风潮,郭南宏顺应潮流,从古装刀剑片转拍民初拳脚功夫片,执导了《铁三角》(1972)、《中国铁人》(1973)、《黑手金刚》(1974)等功夫片,亦相当卖座。
其后,张彻到台湾组长弓公司,大拍少林电影,如《少林五祖》(1974)、《少林子弟》(1974)等,又影响了郭南宏。1975年,他将着名的《少林木人巷》改为《少林寺十八铜人》,找了十八名武师,全身漆成金色扮演铜人,强调机关布阵的设计,从而使影片成为“机械化”的少林片。此片轰动一时,成为郭南宏的代表作之一。此后又以原班人马拍摄了《一代忠良》(1976,一名《少林小子》)及《雍正大破十八铜人》(1976),票房成绩亦不错。
郭南宏的武侠电影,基本上以扎实平稳取胜,偶尔会有一些创意的点子,但不求武打技巧上的花俏,也不在情节的周密上放太多心思,而致力于电影主题的营造,带有相当浓厚的中国风味。其中,民族情感及忠孝节义的传统思维,是两大表现主题,这是他的优长,也是他的限制。从优长上说,他坚定地执守在传统侠客形象、义行的塑造,对武侠文化的深入人心,具有宣导之功,也颇符合当年的人心思想;从限制上说,则也难免因此而造成影片情节上破绽,如《铁三角》这一个原本平实无华的功夫电影,在武馆争逐的情节中,却无谓的加入日、韩两国的高手,使得影片充满不少令人觉得突兀的演出。
武侠电影基本上皆以大中华为背景,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在当时的台湾,极不易掌握;因此,武侠小说中空间的错乱,在许多影片中也显现出来,郭南宏的电影,也难免如此,如《火烧少林寺》(1977)中的雍正及其爪牙,行踪飘忽,福建、杭州、京城,彷彿可以自由穿梭,极不符戏剧原则。不过,在历史考据上,郭南宏则颇为用心,如《一代忠良》中的史事、人物,取明初胡惟庸谋反的大案敷衍,多半原本于《明史》,虽受限于场景,无法呈显出壮阔的场面,但历史宛然再现于银幕之上,却也令人激赏。
质实而论,郭南宏的武侠电影,成绩可谓大起大落,主要是他在主题上多半跟随着香港的成功导演与影片之后,无法有全新的突破;不过,28部的力作,已足以让他在武侠影史中具有屹力不摇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