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电影又称为台语片,是指以台湾话配音的电影。另外,台语电影亦专指台湾于1955年至1981年,以台语发音的台湾电影影片,当时系为与国语片、厦语片等做区隔。在台语片中,不管角色背景为何,几乎一律以台语发音为主,这与当时国语片情况相同。1982年后,电影中的语言不再受到制约,多视其角色而定,且制作方式亦有别于早年几近土法炼钢的方式,因此不在“台语片”定义范围内。
1955年公映的《六才子西厢记》为公认第一部台语片,翌年杀青播映的《薛平贵与王宝钏》则是第一部卖座台语片,也卷起台语片摄制风潮,成为指标性的一部影片。另外,最后一部台语电影是1981年,由杨丽花主演,也是歌仔戏电影,“陈三五娘”。1955年至1981年间,台语片总产量达1000多部,现存于台湾电影资料馆者,约200多部。
台语电影的启蒙
台湾电影业发展相当早,在日据时期的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1900年6月12日,日法自动幻画协会于台北北门街“十字馆”开始放映黑白纪录片,映期为一周,并且登报招揽观众。此为台湾第一回的电影公开放映与电影广告,十字馆亦成为台湾第一家电影院。同年6月16日,来自日本的松浦章三于淡水馆放映法国卢米埃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海水浴》、《工人下班》等十余部短片。松浦章三并于放映电影时兼日文解说,是台湾最早的电影辩士,1921年,同样以日语解说电影的台湾人王云峰成为第一个台籍辩士。
1930年代,使用闽南语语言台籍辩士与配上闽南语流行曲(如桃花泣血记)的无声电影虽盛行台湾,但理论上仍不可称为台语电影。1932年5月1日,台湾自制第一部电影,是无声片《义人吴凤》。该片演员多为日本人。1937年台湾出现第一部有声片,之后台湾少量自制生产的有声片仍全以日语配音,因此也不能算是台语片。1945年后,受美国影响,台湾电影院大量放映好莱坞电影,但因为语言的隔阖,票房不佳。开放粤语、厦门语电影在台湾播放后,特别是语言相近的厦门话电影,刺激了台语电影的开始。而首部真正台语片应该是战后,1956年由邵罗辉导演,以歌仔戏都马剧团演员为班底的16mm电影《六才子西厢记》。
第一波的兴衰
搭配歌仔戏演出的台语电影“六才子西厢记”因为16mm电影规格不适合影院演出,上映三天后即因观众稀少下档。虽然卖座不佳,却因此引起普遍回响。导演白克将本来由国语发音的政令宣导片“黄帝子孙”计划改以台语配音。不过黄帝子孙尚未制作完成,何基明导演,以“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为班底的第一部35mm台语电影“薛平贵与王宝钏”提前首映。
1956年1月4日,由歌仔戏剧团“麦寮拱乐社”主演,标榜“正宗台语”的台语电影《薛平贵与王宝钏》于台北的中央戏院、大观戏院首映,结果票房打破纪录。几天后,台北美都丽戏院、台北明星戏院等戏院加入联映,每天每家戏院都放映五至六场,盛况空前。光这阶段的映期,《薛平贵与王宝钏》一片的纯收入就高达120万新台币,超过成本三倍。之后该片于台湾中、南部戏院上映,更是轰动一时。该片票房的告捷,激励了民间电影业者相继投入台语电影的拍摄。
1956年,台语电影开拍达21部,是1950年代以来台湾自制影片总数的数倍,其中由邵罗辉导演执导的雨夜花,是第一部台语时装电影。1957年,台语电影更开拍62部。总计下来,1955年至1959年间,台语电影共有178部影片,是同时间国语片的三倍多。其中,以王哥柳哥游台湾及其续集最受瞩目。
1957年11月1日征信新闻报(今中国时报)举办了第一届的台语片金马奖。
不过因为快速的生产,使台语影片普遍呈现粗制滥造的现象,票房也就迅速衰落。1960年,台语电影跌至21部,维持数年的第一波台语电影高峰遂匆匆结束。
第二波的兴衰
1957年开始的3年台语电影生产高峰,虽匆匆结束,但已建立一定规模的台语电影市场与制作经验让台语电影于1962年迅速重新兴盛。当时台语片的制作预算只要新台币二十-三十万,即使一个家庭主妇,也出得起资金拍摄,1962年,台湾共生产120部影片。而当时国语片全年也只有7部影片。台语电影数量于1963年后,又呈现迅速下滑的趋势。
台语片主要的拍摄场景,主要集中在台北的北投,因为北投的温泉馆林立,室内的拍摄场景既有房间也有办公室可以选择,附近的河边又可当作海景拍摄,当红的影星最多一次上8部戏。
因为拍摄预算门槛低,吸引许多人投入台语片市场,包括没有电影制作背景的人,以摸索的方式参与,造成劣币逐良币的现象,加上电视机逐渐普及,视觉的声光刺激慢慢被电视机取代。后期的台语电影为了吸引观众,开始在电影情形中以置入性行销的方式帮商品打广告,甚至在《海女》系列的电影中,有情色的镜头出现。在乡间的电影院,甚至有看电影免费加映情色电影(俗称小电影),或是在片中穿插现场的脱衣舞表演。
台语片会又迅速的衰退,原因大约有:
台语影片赶工拍摄情况并未改善,常常以十天的拍摄工作天来制作一支片子。
拍摄场地缺乏,最常拍摄的地点是台北北投,而常常几组人马一同拍摄。
台语影片只能供内销无法拓展市场。
影片无法从黑白片升级到彩色片等因素。
台湾当局不重视台语电影,认为台语电影过于“粗鄙”。
当局提倡国语电影。
数量过多,题材剧本无法突破,导致观众不但分散,且日渐稀少。
诸如李行导演,以国语发音拍摄台湾社会写实片与爱情片的不合社会实情的因素。
无线电视的开播。
在层层限制与当局任其衰退的政策下,台语电影终于在1981年,台湾上映最后一部纯以闽南语配音的“陈三五娘”(杨丽花,歌仔戏电影)画上终点。而从1955年到1981年,台语电影共只存在26年。
台语电影市场文化
随片登台是台语电影盛行时所产生的文化。随片登台的意思是,电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或演出人员,在电影上映的同时,现身在电影院和观众见面。在电视机还不普及的时代,大明星下乡和观众接触,是当地的大事。电影演员会在电影的开场或是演出中间和观众交流。
台语电影流行的时代,一般民众普遍接触的媒体是广播电台,也因此有些台语电影,是先以某一首流行歌曲作为电影主题曲,然后才拍摄电影。电影《旧情绵绵》即是一例,由歌曲《旧情绵绵》的主唱人洪一峰担任男主角,这也是洪一峰的第一部电影。
台语电影演员与导演
台语电影演员的来源相当多元,有新剧,歌仔戏,话剧,歌唱艺人,幕后工作人员等等。演员虽没受过正统学院的电影教育,但很多都有戏剧的底子。
至于导演方面,台语电影的导演大多都是以往无声片、厦语片、国语片的导演或工作人员。不过,初试啼声就一炮而红的也有。
台语电影知名演员
小雪、小艳秋、文夏、田清、白兰、何玉华、金玫、金涂、戽斗、柯俊雄、陈秋燕、陈扬、陈云卿、阳明、矮仔财、欧威、小明明、杨丽花、洪一峰、阿匹婆
台语电影知名导演
白克、何基明、李行、李泉溪、辛奇、林福地、林抟秋、邵罗辉、郭南宏、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