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台南县的工业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使当时台湾工业处于满目疮痍的半停顿状态。战后,当局一方面先从农业的改革着手,适时把原有的土地资本导向工商业;另一方面,因应当时迫切需要,致力恢复电力供应及肥料、纺织等工业发展。台湾的工业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
战后台南县的工业发展,在当局的指引下,有计划的采取“农工并重”政策,除了推行土地改革,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外,也积极发展工业。大体而言,台南县的工业发展,可分成以下5个阶段:
(一)第1阶段:第1次“进口”替代(1950年代)
这一时期有自大陆移入的120万人口,粮食需求量大增,加上巨额的军事负担,如何维持生产,使经济发展稳定,是本期的重点工作。
为了加强经济发展,并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当局推动一连串的经济建设计划,第1期(1953年至1956年)经济建设计划的提出,从此展开台湾经济发展的新纪元。但受制于资金不足、技术水准低落及“外汇”不足等因素,当局于是提出“进口替代”的工业发展策略。
所谓“进口替代”,是指当局实行高关税及严格执行“进口”数量管制等保护措施,来扶植岛内资本需求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力密集性民生轻工业,用以取代原需进口的货物。
此一阶段,台湾迅速建立许多民生工业,如纺织、合板、塑料、水泥、味精、食品加工等等,这些产业不仅成为主流,也进一步变成主要出口产业。
至于此一阶段的台南县工业发展情形,以1960年台南县的工厂登记类别来做初步观察。
表1 1960年台南县的工厂类别及家数统计表
可以看出,在1960年底,台南县的工厂登记家数有1,040家,以食品制造业的种类最多,如碾米工业(379家),食品工业(234家)。其它较多的工业依序有砖瓦、机械、制材、非金属矿物、榨油等等工业。
综观此一时期台南县的工业形态,以劳力密集、技术简单、加工层次较低的基本工业,及以大众消费性的工业发展为主。
(二)第2阶段:“出口”导向(1960年代)
由于“进口替代”的轻工业,在当局扶植之下,逐渐面临岛内市场日趋饱和、生产技术无法提升等问题。为使工业持续发展,争取外汇来源,必须拓展出口,于是当局转而采取对外“出口”导向的经贸策略。
所谓“出口导向”,是指“出口”结构的改变,以轻工业产品在“出口”中取代农产品暨农产加工品的主导地位,让台湾的经济发展,由岛内导向转为积极的“出口”拓展。由于积极拓展“外销”,许多中小型制造业迅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的设立,需要大量的人力及场所,当时当局大力提倡“客厅即工厂”,于是台湾家家户户接受“外销”工厂的委托,装配半成品,按件计酬,大幅减少工厂成本开支,促进当时经济的高度发展。
由于“出口导向”政策奏效,再加上世界经济持续繁荣,使台湾出口贸易呈现快速的发展,台湾经济在此时期高度的成长,是台湾经济开始起飞期。
台湾靠着充沛的劳力与低廉的工资,一些轻工业如纺织品、塑料制品、合板、电子等产品,持续大幅成长,迅速打进国际市场。到60年代中期,工业产品在“外销”市场上,已取代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的地位,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出口”项目。
至于这一阶段的台南县工业发展情形,以1970年台南县的工厂登记类别来做大概的了解。
表2 1970年台南县的工厂类别及家数统计表
1970年,台南县的工厂共有709家。而由表2与表1比较,以劳力密集产业为主的轻工业成长迅速,而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等工厂数大幅减少,其地位则渐由当局保护重视的纺织业所取代。
一些资本需求较多、生产技术较高、加工层次亦较多的耐久性消费品工业,如金属、机械、运输等轻工业亦大幅增加。另外,一些属于资本及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如石油及煤制品、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电子机械器材业等重化工业,所占比重亦逐渐增加中,为1970年代重化工业的发展奠立基础。
总之,此一时期台南县的工业产品,已逐渐取代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成为最重要的“外销”产品。
(三)第3阶段:第2次“进出口替代”(1970年代)
此一阶段有别于20年前以轻工业为主的“第1次进口替代”,主要鼓励在岛内建立重化工业,积极发展“第2次进口替代”产业,亦即替代重化原料、零组件的进口,并成为1970年代工业发展的重点。至1970年末,台湾经济发展已受到世界瞩目。
1973年,当局提出“十大建设”,以重大公共工程来带动岛内经济,同时也奠下往后重工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密集较高的产业,如机械、电机、电子及精密仪器等,因快速发展,所以不仅替代“进口”,并且也鼓励“外销”。
该阶段台南县工业的发展情形,以1980年台南县的工厂登记类别来做大概的说明。
表3 1980年台南县的工厂类别及家数统计表
可以看出,在1980年底,台南县的工厂登记家数共有3,455家,与前期相比,10年间增加近5倍。
此一时期值得一提的产业是关庙藤业,自1972年开始,关庙地区藤业制造进入半机械化作业,专门生产高级的藤椅、藤桌、家具及家饰用品,藤产品出口值年年激增,可说是世界藤制品产量最丰的地区,是当时台南县最有名的“外销”产品。
而在工厂类别上,可以发现,由于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本期间化学制品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电力及电子机械器材业、运输工具业等工厂家数增加率最高,至于其它产业的工厂数,则增加不多。
因此,可以了解,本期台南县的工业,也是朝向重化工业的方向发展。
(四)第4阶段:贸易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1980年代至今)
1984年,当局提出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及制度化的经济发展新方向,以促使产业在自由、开放、公平及有秩序竞争的环境下持续成长。
此一时期,附加价值高、耗费能源较少的策略性工业,如机械、信息、电子、电机及运输工具等产业,生产大幅成长,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主流。1980年代末期,台湾被通称为新兴工业经济地区(NIES)。“经济奇迹”、“台湾奇迹”成为外国学者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评价。
至于在这一阶段的台南县工业发展情形,以1990年台南县的工厂登记类别来做大概的说明。
表4 1990年台南县的工厂类别及家数统计表
可以看出,在1990年底,台南县的工厂登记家数共有5,899家。本期的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电力及电子机械器材业、运输工具业等工厂家数,较前期一直持续增加,而且增加精密器械制造业243家。
因为工厂数目的增加,台南县在此时期已开发完成新营、官田、永康、新市、保安、龙崎等6处工业区,提供厂商设厂,26 促进该县工商业的繁荣发达,进而发展经济。总之,台南县本期的工业发展,是朝向机械、信息、电子、电机及运输工具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策略性工业,而为1990年代的高科技产业奠定基础。
(五)第5阶段:高科技时代(台南科学园区;1990年代)
科技是台湾目前经济发展的重心,1980年,新竹科学园区的设置,奠定了台湾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基础。1995年,当局为振兴南部经济设置“台南科学工业园区”,让高科技产业有机会立足南台湾,是台南县迈向科技县的重要指标。
台南科学园区由“国科会”负责设置开发,未来的营运管理,亦由“国科会”负责。南科位于新市乡和善化镇间的台糖公司道爷与善化农场,园区面积约660公顷。园区外围将设置“台南科学工业园区特定区”,约2,000公顷,供园区工作人员居住、生活及发展相关服务性产业使用。
园区建设分成2期规划,第1期的开发,包括园区开发规划作业,为期9年(1995年3月至2003年12月);第2期的开发也是9年(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第1、2期间重迭时间为3年,亦即总开发需时15年。
南科园区分为微电子、半导体及农业生物技术等3个专业区:
1.微电子精密机械: 主要在推动精密机械、机电系统产品、医疗器材及半导体设备等项目的产学整合与研发生产。
2.半导体: 半导体目前居世界6大新兴产业之首位,因此,欲将北部IC产业发展延伸至南部地区,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在南部的发展。
3.农业生物技术: 主要在推动花卉、畜用疫苗、生物农药、水产经济生物育种、鱼介类诊断与防疫制剂等项目的产学整合与研发生产。
南科园区自1996年元月初动土以来,经历多年的开发,从蔗田变硅谷的雏形已渐显露。1997年台积电宣布南科设厂后,至2003年8月,累计共有112家厂商获核定入区投资,核定建厂。
其中,在投资厂商产业属性方面,光电产业仍高居6大产业之冠,计有29家厂商入区,展现群聚光环。其余分别为半导体21家,生物技术22家,通讯15家,精密机械24家,计算机外设1家。估计2003年产值突破1,300亿元。
依据“国科会”的预估,未来南科如果经营成功,其总产值将超过新竹科学园区。就南科创立的时机及产业规划,相信台南县的未来,将是南部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重镇,明日的“科技大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