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安平巡礼

  时间:2008-03-03 12:57    来源:华夏经纬     
 
    
    随着台江海岸的变迁与历代政权的演替,安平,这个台湾文化的发祥地从昔日通梁大道繁荣一时的商业大港,到今日萧条没落的小渔港。历经300多年的岁月淘洗,仍散发着独特的风味。
   
    走在迂回曲折的巷弄中,仿若坠入时光隧道,早期的聚落、新旧杂陈的建筑、居民的宗教信仰、海堤关防、残垣断壁、淤塞沉寂的运河……,依然斑斑可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史迹与独特的渔港风情。
   
形成市街

    安平位于台南市西方5公里余,西临台湾海峡。昔日为台江门户,旧称一鲲鯓,早在汉人入垦之前,原是西拉雅平埔族台湾(大员)社聚居之处,相传正是“台湾”地名的肇始;明代渐有大陆沿海渔民到此捕鱼营生。
   
    明天启4年(1624年)荷兰人入据安平,构筑热兰遮城,以此为行政中心,作为远东贸易的转运站,将安平推向国际舞台。是台湾近代第一个具都市形态的城镇,其中延平街为主要商业街,号称“开台第一街”。
   
    咸丰8年(1858年),中央签订天津条约,安平正式开埠通商,外国商人与传教士纷沓而至,国外机关、商行、宣教所纷纷设立,安平商业活动迈向黄金时期,荣景维持数十年,直到日据后才渐趋没落,今日仅存德记、东兴二座旧构,供人凭吊。
   
宗教信仰

    安平居民以金门及泉州府属移入者居多,清代商业中心区“市仔街”(即今延平街),周围聚落形成六部社,由于居民多半以海维生,生活常于不测之中,每一部社都设有主庙,将原乡所崇奉的观音菩萨、妈祖、保生大帝、城隍爷及王爷等信仰带到此地,形成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的景象,至今香火不绝;此外,早期由大陆漂至本岛的王船,往往被迎回庙中供奉,成为本地一大特色,目前妙寿宫、云济宫、文朱殿都有奉祀。
   
乡土风味


    安平渔获容易取得,渔民出海前或入港后,喜欢来碗热腾腾的点心,所以发展出不少风味独具的小吃,安平的鱼丸汤、虾仁肉圆、蚵嗲、虾卷、蚵仔煎、传统豆花至今猶享盛名,其中周氏虾卷、古堡蚵仔煎、安平豆花、天从伯鱼丸汤、吴老太太的芋粿与虾仁肉圆,每逢假日总是食客盈门,美味传千里。
   
    安平风景区以安平古堡为中心,呈棋盘状分布,可为分外围的古迹区与聚落古街巷弄的漫步二条路线。前者可以机车代步,由安北路沿途参观德记洋行(台湾开拓史料蜡像馆)、安平外商贸易纪念馆、安平小砲台,再转安平路途经天后宫、妙寿宫、观音亭,最后行经安亿桥进入安平旧港;后者可由安平古堡出发,向东走访隐于延平街、效忠街、中兴街、安北路等巷弄中的古井、百年老店、何氏古宅、海山馆、化善堂、梳妆楼遗址,及昔日部社的信仰中心,一探数百年来安平人的生活脉络。
   
    当年街坊布局至今仍有脉络可寻,延平街于1995年间拓宽后,街貌迥然改观,现存永泰与蜜饯行、益生堂中药行两家百年老店,见证市坊的起落兴衰;效忠街、中兴街、安北路中曲折迂回的巷弄、斑驳古朴的砖木建筑、满布渍痕的石墙、丰富多元的山墙与脊饰、门额屋脊上辟邪镇煞的厌胜物、荒废的水井、老榕古木歇脚的小角落……,处处耐人寻味。
   
    安平小炮台
    安平小炮台列属三级古迹,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后,台湾道台设置的海岸防卫之一,小炮台与四草炮台形成犄角,为府城对外重要的屏障。今貌包括绵延200多公尺的石堤与石炮台,小炮台以花岗石筑成圆弧台基,上有8座砖砌垛墙,墙面开有枪孔,周边池水环绕,城池形势完整。
   
    安平古井
    位于延平街入口,故称延平街古井;相传为荷据初期所凿,古井水质清澈甘美,为附近居民主要用水;日治后期井水为自来水取代,有住户以此孵育豆芽菜出售,鲜美质佳,“豆芽菜仔井”的称号随之传开。俟后水井退居洗涤用途,终至荒废。
   
    交通风向标:
    自台南火车站前搭15路市公车,于安平古堡站下车即抵。

 

 

 
编辑:贺晨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