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有花 处处无花

时间:2011-03-07 15:58   来源:上海市台办
  台北,正如其名字一般。一个简单的城市,安宁地守在台湾之北。踏出桃园机场,伴着深夜的风,袭来的是裹着熟悉视角的陌生气息;步出浦东机场,逆着落日的光,回归的却是蒙着陌生视线的熟悉声息。

  寒假伊始,我校近80名同学与老师一同来到台北,参加“沪台携手 相约花博“活动。身处台北的5日,与其说是认识了一座城市,探访了一所学校,结交了一群身处海峡彼岸的有志青年,倒不如说是邂逅了一份真诚,感触了一方坦荡,留存了一曲回荡着“我爱上中,上中万岁”的回忆与思考。

  花博之行,开启了我们这一次旅程。早上排排队安排接待同学的场景恍若办家家一般,起初还只是腼腆地找着话题,互相辨识着彼此胸卡上陌生的字形,没多久便彼此熟络起来。有趣的是,在花博会,虽然队伍的长龙是从山脚弯弯扭扭地排到了小山腰,却不会停滞不前。与世博会的平地而起不同,花博会可谓依山傍水,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地处一级古迹圆山遗址的文化馆在红瓦白墙中演绎着民间美学的斑斓花海;地处山腰的真相馆却用3D电影诉说着台湾在地震撼动下崛起的坚强与希望;梦想馆为我们绽出属于自己的花;争艳馆却集结各种生物科技,将猪舍、鸡窝甚至小鸭孵化的过程带进展厅。值得一提的是流行馆那极具现代感的远瞻和夺人眼球的近观。由超过152万只回收的宝特瓶盖成的建筑,看似弱不禁风,实际却通过了地震及台风的测试,成为全球第一栋由宝特瓶PET所搭建的绿建筑。

  处处有花,又处处无花,花博会并不是简单的公园联展。一丛丛花的背后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白色的宝特瓶、绿色的藤蔓和杂色的枝条。在绿色科技的启迪下,花博会将未来生活的构想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将低碳自然的理念赋予传统艺术的美丽。

  车行在台北,常见的是四车道。透过玻璃窗的世界并不精致,却真实而可爱。深灰色的人行道,蜡黄色的出租车,不多的路人,不少的停车场,些许高低不平的路基,几丛随意青葱的杂草。第二天在台北,不免惊呼为何台北的公交车竟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逆道而行,事后才知晓那些原来是为了保证公交车顺畅运行的特殊通道,不免暗自叹服。

  在台北,匆匆几抹沉静的深色便能勾勒出整个城市白天的格调,安宁而不散乱,随意而不招摇。似乎台北的迷人之处便埋藏于它深色系的内涵之中,所到之处最大的垃圾兴许莫过于我们手中攥着的那个纸团。绿叶中没有白色的掺杂,鞋底下没有塑料的低吟。垃圾桶虽是难得一见,一露脸却是毫不吝啬地成对出现。恍然发现,在久违的垃圾桶前竟也多了一丝迟疑和慎重。
 
  所谓细节处见功力,台北的城市便是在这样那样的细枝末节之处感动着我们这一群来自上海的子民。花博会,一群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挂着志愿者的牌子,抹着不算艳丽的口红,精神地站在路边。天文馆的义务讲解员,每周四的照例演出。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老师,却用非凡的激情燃起周遭一双双稚嫩而又渴求的目光。

  台湾之行,是我们认识台北的一张船票,亦是台北了解我们的一枚邮票。从第一、第二天的礼节性介绍到第三、第四天的由衷赞叹,当第五天我们终将前往机场之时,导游姐姐已然丝毫不掩她的赞美之词。诚然,也许对她而言,不迟到的队伍是少见的,不走散的队伍亦是少见的。然而,从起初的七个字“大陆学生纪律好”到最后不自觉地反复着“台湾的学生真该向你们学习”,得到肯定的是上中学子侃侃而谈却不失风度的礼节,是有所见解却保持倾听的姿态。

  此行五日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探讨。我们细细观察,与同行者探讨着沪台两地的异同与高低。我们侃侃而谈,与建中同学探讨着两地思维模式下,学生社团的发展与志趣的聚焦。我们默默思索,在两种发展模式下,城市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当创新成为将来发展的动力,当绿色成为今后生活的旋律,当科技成为未来中国的一笔强音,花博会将同世博会一样,成为里程碑式的探索。而我们已然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一次科技与时代同行的潮流,一场绿色与人文并重的变革。 (作者:上海中学 孙卉)
编辑:李典典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