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东县位于台湾岛最南端。北部和东北部为高雄县与台东县所包围,东临太平洋,南临巴士海峡,西临台湾海峡。面积2775平方公里,人口90.9万人(2001年底)。下辖屏东市及潮州、东港、恒春3个镇和29个乡(里港乡、高树乡、三地乡、雾台乡、玛家乡、泰武乡、来义乡、春日乡、枋山乡、枋寮乡、狮子乡、牡丹乡、车城乡、满州乡、佳冬乡、林边乡、南州乡、新埤乡、嵌顶乡、新园乡、万丹乡、竹田乡、万峦乡、风埔乡、麟洛乡、长治乡、九如乡、盐埔乡与琉球乡)。县治设在屏东市。
屏东县经济落后,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地方社会关系复杂,地方派系力量较大。随着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政党成为权力争夺的中心,地方派系力量在弱化,但在基层仍具相当影响力。
一、地方派系与社会政治势力
屏东县社会结构具有显著的特点,国党内的地方派系力量、党外及民进党内的不同势力与黑社会势力构成屏东县的地方权力分配特征。
(一)国民党内的地方派系概况
地方派系主要来自国民党内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分配所引起的不同势力的结盟
在地方自治实施初期,屏东县尚无全县性的大派系,只有乡镇层次的地方派系与地方势力。在1954年第二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县议会议长林石城参选县长,而现任县长张山钟有意连任,双方均寻求各乡镇派系的支持,逐渐形成全县性的林派与张派两大派系,成为长期主导地方政坛的重要力量。
张派。创始者为张山钟。在政党政治发展与政坛新秀奔出的情况下,地方派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张派第二代领导人张丰绪已很少过问地方事务,青壮派的郭廷才与曾永权成为张派的后起之秀。但在1992年的“立法委员”选举中,两人同时投入选举,发生冲突,派系分裂,形成张派的亲郭与亲曾两股势力。目前主要代表人物有李世昌、施孟雄、曾永权、柯文福、陈进兴、郭廷才、余慎与蓝家鹏(其经营的台畜食品公司为派系聚会大本营)等。
其区域性联合独占经济主要为屏东市第一信用合作社、屏东县枋寮区渔会、华南银行、第一银行等。其投资参与经营的企业主要有展铃建设、审璞企业、台畜食品、正三皮革公司与台西针织等企业。与该派系关系密切的企业主要庆隆企业、鼎台营造、鼎台兴业、鼎台证券、鼎兴证券与鼎鸿海洋企业。
林派。创始者为林石城。林派地方势力不大,主要代表有前议长陈恒盛与程清水、前“立法委员”林国龙、前省议会议长简明景与林渊熙、张河川、伍泽元与廖婉汝等。其区域性联合独占经济主要为屏东县农会、屏东市农会、屏东市第一信用合作社、青果合作社、欣屏瓦斯公司与屏东土地银行等,投资经营的企业主要有盛发证券、松城企业、永兴饭店、南台湾大饭店、庆隆砂石厂、台湾肥料、明德驾训班、南荣汽车与房地产等。
(二)党外与民进党内的地方势力
屏东县党外势力早就存在。尤其以邱连辉家族的影响最大,他曾当选第九届县长,开创了党外在屏东县执政的先例。邱连辉是民进党的创党党员,因此民进党势力在屏东县迅速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不论政党政治如何发展,为争夺权利与利益,地方派系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民进党成立不久,内部就形成不同地方派系。屏东县民进党内的两大派系为邱派(邱系)与苏派(苏系)。苏派以苏贞昌为代表,主要成员包括“立法委员”苏嘉全及苏嘉全的表哥县议员吴亮庆。吴庆亮在1997年县长选举前,被列为“治平专案”的扫黑对象而被捕送往绿岛。邱派以邱连辉为核心,重要成员包括前省议员邱茂男、“立法委员”邱仪莹等。邱派是从国民党地方派系下分裂出来的一股反对势力,如邱连辉原为张派,邱茂男原为林派。民进党内的地方派系与势力也因利益与权力争夺而发生矛盾。如在1995年“立法委员”选举中,邱茂男未支持邱连辉的儿子邱子正,导致邱子正落选,双方出现矛盾,邱派分裂。在1997年的县长选举中,邱茂男让女儿邱议莹(前“国大代表”)站台支持苏派的苏嘉全,进一步加剧了与邱派的矛盾。
(三)以黑道势力为背景的政治势力
屏东县黑道势力庞大,在地方社会深具影响力。在李登辉执政后,不完善的民主改革与民粹主义造成黑社会势力通过选举漂白进入议会与基层权力结构,造就了屏东县政坛一股特殊的黑社会新兴政治势力。其中以黑道出身的前县议会议长郑太吉最为典型。1990年初,在黑道势力的支持下,郑太吉高票当选县议员,并与张派的郭廷才联合,当选为副议长。1992年12月,郭廷才当选“立法委员”后,郑太吉得到郭廷才的支持而补选为议长。郑太吉成为屏东县一支新兴政治力量后,受到国民党高层的赏识,吸收郑太吉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依靠郑太吉的黑道力量,支持伍泽元从民进党手中夺回县长大权。后来,郑因涉及商人钟源峰命案而被捕入狱,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但屏东县的黑道势力较为庞大,对地方政坛仍有影响力。
二、地方权力之争
县长是权力争夺的核心。在第一届县长选举中,在地方颇有社会声望的张山钟获得胜利,逐渐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在第二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林石城角逐,而张山钟则争取连任。在国民党上层的协调下,张山钟出任省政府委员,林石城顺利当选县长,在政坛又形成以林石城为核心的一股政治力量,张、林两大派系从此在地方不断发展,轮流主导地方政治权力。
在林石城连任两届县长后,张派支持的李世昌当选第四届县长,且张山钟的儿子张丰绪当选省议员,张派势力再起。在第五、六届县长选举中,张派的张丰绪均获当选。同时,张派的陈启峰也进入县议会,于是张派同时掌握了县政府与县议会的大权,张派进入全盛时期。张丰绪在第六届县长任期未满时升任台北市长。在第七届县长选举中,张派推出柯文福,林派推出陈恒盛展开角逐。由于国民党提名并支持柯文福,柯文福得以当选。
在第九届县长角逐中,林派的陈恒盛在党内提名中战胜张派的施孟雄获国民党提名,与原属张派并退出国民党的无党籍人士邱连辉展开竞争。结果,邱连辉因其在地方有较高的社会声望与影响力而当选,国民党第一次失去执政权。到第十届县长选举,国民党与张派、林派经一番妥协,进行合作,推出张派的施孟雄同党外的邱连辉展开争夺,并夺回执政权。
在第十一届县长选举中,民进党首次提名苏贞昌角逐渐县长宝座。国民党则提名张派的曾永权与苏贞昌展开竞争。但因国民党内地方派系斗争与不团结,不敌苏贞昌而败北,国民党再次失去屏东县的执政权。
到了第十二届县长选举,国民党为了夺回失去的政权,起用出身屏东县的省政府交通处长伍泽元出马角逐渐。苏贞昌则争取连任。为了派系的团结与选举的胜利,国民党极力整合派系力量,加上黑道势力郑太吉的大力支持,伍泽元当选县长,国民党重新夺回屏东县的执政权。然而,任职后不久,伍泽元因“四汴头抽水站工程弊案”入狱,屏东市长黄清汉也爆发贪污案,县议长郑太吉因杀人案而被求刑等,国民党形象受到重挫,埋下了国民党再次失去江山的隐患。
在1997年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竞争更为激烈,有三党四人角逐,分别是国民党提名的曾永权、民进党提名的苏嘉全、新党提名的陈汉强(后退出)与退出国民党的李景雯。但主要是为现任“立法委员”的国民党籍曾永权与民进党籍苏嘉全之争。
国民党在党内提名时初步实现了整合,即张派出人竞选,林派操盘支持。曾永权的竞选总部由林派的老大陈恒盛、“立法委员”林国龙、省议员林渊熙等人主导。苏嘉全在屏东县有相当实力,当选过一届“国大代表”、两届“立法委员”,且每次得票均超过国民党的曾永权。选举结果,苏嘉全获得22.8万张选票,重新夺回屏东县执政权。曾永权获得17万张选票,较民进党少了5.7万张选票。其中,曾永权在32个乡镇中,几乎全军覆没。在山地、客家、平地与屏东市四大票源区,曾永权只在山地乡与自己的故乡盐埔乡小赢。曾永权的失败说明,人民对国民党的腐败与黑道结盟的不满,失去了对国民党执政的信任。
在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屏东市长王进士与民进党的现任县长苏嘉全及无党籍的李景雯展开竞争。选举结果,与上届各势力得票结果十分类似,苏嘉全获得23.9万票,王进士获得17.6万票,王景雯获得1.7万票。民进党继续掌控最南部屏东县的地方执政权。
三、地方权力结构的对比
在“北蓝南绿”的寺域政治格局下,国民党在屏东县的政治势力全面下降,民进党势力迅速上升。不过就基层权力结构而言,国民党仍占具优势,泛蓝阵营的亲民党、新党与泛绿阵营的台联党等在屏东县势力均相对有限,总体讲,泛绿实力在泛蓝之上。
近四届县长权力争夺结果看,民进党已占居上风,取得三届,国民党只当选一届。在省议会与“中央”级民意代表选举中,国民党与民进党席次相差不大。在第十届省议会选举中,国民党与民进党各有两位当选,民进党籍的分别是邱茂男与曹启鸿,国民党籍的分别是林渊熙与余慎。在近两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也逐渐超过国民党。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获得7席中的3席,得票数为15.2万张,得票率从上届的49.6%降为37.2%;民进党得2席,得票数为13.4万票,得票率从43.3%降为32.7%;无党籍得2席,得票数达12万张选票,得票率29.4%。其中无党籍的伍泽元曾是国民党籍的屏东县长,后因贪污案被判刑,因自行参选“立法委员”而被国民党注销党籍,但因其地方的影响力而高票当选。另一位无党籍的蔡豪异军突起,得益于他是客家人,又是外省人后代,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减为2席(曾永权,廖婉汝),得票率为18.7%;民进党4席(林育生,曹启鸿,郑朝明与邱议莹),得票率42.1%(17.2万票);无党籍1席(蔡豪)。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代表民进党的陈水扁获得23.9万票,得票率为46.3%,远在其他候选人之上,但泛蓝之合的得票数与得票率则高于民进党,分别为27.5万与53.3%
在县议会与基层政权中,国民党势力仍占多数。在1998年第十四届县议会选举中,在55席名额中,国民党取得32席,较上届增加1席,但得票率却从49.6%降为43.9%;民进党从9席减为5席,得票率17.8%降为13.1%。在随后举行的县议正、副议长选举中,国民党林派的老议员程清水当选议长,国民党的蔡幸爵当选为副议长,说明国民党仍主控县议会。在2002年第十五届县议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23席,减少9席;民进党从5席增为6席;无党籍从18席增为26席,程清水连任议长。可见,在县议会,国民党席次的下降,民进党也无明显的增加,而主要是无党籍势力的上升。在1998年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取得31席中的21席,与上届持平;民进党从6席增加到7席;国民党的得票率从上届的55.3%降为45.1%,而民进党的得票率从19.3%上升为30.9%。在2002年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取得17个,民进党4个,亲民党1个,其余11个为无党籍。
总体观察,若从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力量对比看,泛绿占有优势。民进党在屏东县的支持选票在23万张上下,得票率为在40%至46%之间。如近两届县长选举得票数为23--24万张,2001年县长选举得票率为55.3%;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得票数为23.9万张,得票率为46.3%;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得票数为17万张,得票率为42%,若加上台联党的3万票与7.4%的得票率,分别为20万张与49%。
泛蓝阵营的群众支持选票波动大,在重大单一选举中,得票数在17万至27万之间,得票率在40%至53%之间。如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泛蓝得票数为27.5万张,得票率为53.3%;在近两届县长选举中,得票数为17万张左右,2001年得票率为40.6%。但在复式区域选举中,得票数与得票率较低,如在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得票数近11万张,得票率为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