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称 |
小金门 |
行政区管辖 |
金门县 |
行政区类别 |
乡 |
经纬度 |
东经118.14度,北纬24.26度 |
总面积 |
14.8510平方公里 |
户数 |
2,388户 |
人口 |
7,469人(2009年1月) |
乡长 |
林金量 |
区划 |
5村97邻 |
民意机关 |
烈屿乡民代表会 |
邮递区号 |
894 |
毗邻 |
无(四面环海) |
烈屿乡,又称小金门,位于金门本岛西南方,居金门与厦门之间。地处福建省东南方九龙江口外、厦门湾内,并包括大胆岛、二胆岛、复兴屿、猛虎屿、狮屿等诸小岛。距离大陆最近者只约五千米。
山多平地少的烈屿,总面积14.851平方公里,山峦多分布于东北方,地势东北宽而高耸,西南狭而平缓,呈“彪顾猛虎”之势,再加上扼制闽海,屏障台澎的地理位置,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该乡行政区域划分为五村分别为林湖村、上岐村、西口村、黄埔村、上林村,现有人口约七千人。
历史
烈屿俗称“小金门”,先民来自中原,从晋唐时代即来此开发繁衍。唐代闽观察使柳冕,在岛上红石山上设牧马寨牧马,宋元两代在岛上设盐场,明代烈屿设巡检司,清代为防倭寇,立塞置汛。另明郑成功也于1646年在岛上吴山会文武群臣,曾派乡籍俊彦林习山驻守烈屿,以此为“反清复明”根据地。
地名的由来
相传烈屿岛和大金门原来是相连属,“宋朝末年,帝昺为躲避元兵的追击而行船至金门海面,正在后有追兵,前方又无路可进之际,忽然天崩地裂,烈屿与金门裂成两半,为帝昺开了生机,因而脱险,从此烈屿就被赐名为‘裂屿’。”
地方特色及著名景点
风鸡:烈屿过去和金门一样同受风灾之苦,在烈屿各村落,风鸡竖立在村口、屋顶上。泥塑的公鸡,因身漆白色,村民称之为“白鸡”或“风鸡”。相传风鸡能镇风煞、克蚁害、护宅保平安。
北风爷:北风爷座落烈屿西方社区与后宅村之间的道路旁,是一座黑面手持宝塔的塑像,由于北风强劲又有落山风,村民就以此塑像与“风鸡”同立,祈求镇风止煞。
传统闽南聚落:传统聚落与建筑是烈屿最丰富的文化资产之一,大部分仍维持漳泉式样的传统闽南式建筑,不论是砖石材料的运用、建筑装饰的表现、或是平面的布局皆变化多端,深具独特的地方风格与丰沛的艺术生命力。另有俗称“番仔楼”的西式洋楼建筑,其中又以中西合璧的洋楼最具特色。当地宗族观念深厚,慎终追远不忘根本、重视血缘浓情的情感民风也正是最朴实最珍贵的文化资产。
吴秀才厝:烈屿乡最大的古厝,即上库村的“吴秀才厝”。是清末秀才吴文长的故居。双落双护龙的的形制,门口埕有院墙环护,占地宽广,格局宏伟。此宅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有160年历史。
宗祠:烈屿各地皆有宗祠,大多已有百年历史,迁徙来金门的子孙为祭祀祖先而建。宗祠建筑古朴细腻,祠堂内外有许多对联,叙述世世代代的故事,建筑装饰玲珑典雅,不落俗套。宗祠是维系家族的重地,冬至祭祖,除夕要到祠堂迎神、送神,正月初一要上香祭祀,每年春分秋分也会到宗祠祭扫一番。
八达楼子:雄踞烈屿西宅社区前一座巍峨的城堡矗立路旁。1933年,日军突袭长城口的国军部队,为了诱敌,国军留下一班步兵死守古北口的八达楼子以掩护转进。虽然任务圆满达成,但七位战事皆壮烈成仁。为纪念这七位勇士,在1966年于西宅社区前,仿建当年八达楼子,并塑出当年其英勇姿态,以表英烈。“八达楼子”有数丈高,拱型的大门上面嵌有“古北口”漆红的大字,楼内有楼梯通往楼顶。七勇士塑像栩栩如生的英姿,正表现出烈屿的战斗精神。
烈屿战史馆:座落于湖井头村,这是一座记录了烈屿过去几场战役伤痕的史料馆。
陵水湖:陵水湖阔约三里、长二里,是烈屿最大的人造湖泊。湖面波光潋滟,湖畔绿茵如荫,许多鸟类栖息在此。若将过境的鸟类也算进去,来往陵水湖的鸟类可多达百余种。
海岸风光:小金门岛磬皆由花岗片麻岩构成,大部分的土地多为红土所覆盖,地势平缓。各区海岸都有被海水侵蚀的花冈片麻岩与金黄色沙滩,交错构成一幅特殊地形景观。
教育
初级中学
金门县立烈屿初中
小学
金门县烈屿乡卓环小学 金门县烈屿乡上岐小学 金门县烈屿乡西口小学
特产
芋头 大白菜 黄鱼 冬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