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县位于台湾岛北部偏南沿海地区,面积1820平方公里,人口56.1万人(2001年底)。1889年,苗栗正式设县,后改属新竹县,1950年重新设县。下辖1市(苗栗市)6镇(苑里镇、通霄镇、后龙镇、竹南镇、头份镇与卓兰镇)和11个乡(大湖乡、公馆乡、铜锣乡、南庄乡、头屋乡、三义乡、西湖乡、造桥乡、三湾乡、狮潭乡与泰安乡)。县治设在苗栗市。
苗栗县山多田少,苗栗市更有“山城”之称。盛产茶叶、甘蔗、黄麻、青果等,也是台湾石油、天燃气的最大产地。头份镇的石化工业区原是北部石化工业中心。其他产业包括肉类、食品加工、汽车、橡胶等。
苗栗县是典型的客家县,客家人占总人口的七成左右,约是闽南人的两倍。苗栗县在地理上分为海线、山线与中港溪三个地区。海线四乡镇闽南人居多,为党外及民进党在苗栗县的根据地;山线与中港溪以客家人为主,是地方派系刘派与黄派的天下。如今政党政治已成为地方政治生态的主导力量。苗栗县总体呈现“地方派系,地域观念,宗亲力量,闽客情结,政党运作”相互交织的社会政治格局,政治势力错纵复杂,选举竞争激烈。
一、地方派系概况
苗栗县的地方自治史,就是一部以地方派系主导地方政坛的发展史,地方派系对苗栗县政坛的影响相当大,长期主导苗栗政坛。
1947年,国民党当局在大陆举行第一届“国大代表”选举时,黄运金、林为恭、付添荣等人支持桃园籍的吴鸿森;刘阔才与黄文发等人则支持头份镇的张子斌,双方竞争激烈,并形成分别以黄运金与刘阔才为核心的黄、刘两大势力。在1950年重新划分县政时,黄金运与刘阔才发生严重分歧。黄、刘两人同为苗栗县公馆乡客家人,皆留学日本,也均取得日本文官与律师资格,两人也曾拒绝在日本政府做官而颇具民族气节,而且黄运金还是刘阔才的姐夫,但利益上的矛盾与权力之争还是造成双方的最终分裂,形成不同的政治势力。黄运金的势力遍及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区,主张分新竹、桃园两县;刘阔才的势力主要集中在苗栗县而主张设桃园、新竹与苗栗三县,即苗栗单独设县,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最后台当局采纳刘派的意见,决定分设新竹、桃园与苗栗三县。黄、刘进而支持不同的选举对象而形成两大派系势力,即黄派与刘派,并长期控制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后的苗栗县政坛。
刘派-大刘派-小刘派。刘派创始人为刘阔才。在1950年县长选举中,刘阔才支持曾任新竹“防卫司令”的公馆同乡刘定国与另一实力派人物黄运金竞争,但两人均未能如愿当选,最后由国民党重新提名的赖顺生当选,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同年底,刘阔才与黄运金均当选省临时议会议员后,逐渐在县内各自形成一股势力。刘定国当选第二届县长后,也形成一股政治势力,且因不满刘阔才对他的人事安排而发生矛盾,刘派内部出现大刘派与小刘派之分。
大刘派是刘阔才一系,主要代表人物有刘阔才的儿子前“立法委员”刘国昭、前省政府委员谢金汀、前“行政院”顾问刘碧良与前“国大代表”谢淼才等人。刘阔才曾是台湾政坛颇具影响的人物,在任多年省议员后,于1969年补选为“立法委员”,后任第一位台籍“立法院院长”,1993年去世。儿子刘国昭也在政商界有相当实力,曾任第三届“立法委员”,同时任电机器材公会理事长等职。刘碧良曾是黄派人物,后投奔刘派,曾任第九届县议会副议长。大刘派势力主要集中在苗栗县农会、竹南信用合作社、苗栗县信用合作社、台湾省合作社联合社、省农田水利会、新竹汽车客运公司、台湾银行等,参与投资经营的企业主要是吉悌电信、远东电器、惠东电子、欣次芳企业与房地产事业。
小刘派先驱是刘定国,目前负责人为刘政鸿。其他主要领导人物包括前“行政院”秘书邱庆彰、前省议员林火顺、第四届“立法委员”陈超明、农会总干事巫永青、连任五届“立法委员”刘政鸿等。刘定国在县长卸任后,曾出任省政府委员与“国大代表”等职。小刘派两位重要人物前省议员林火顺与陈超明在1996年台湾当局进行的“治平专案”扫黑行动中一度被羁押,但两人在苗栗县地方选举中仍发挥重要影响力。陈超明的故乡为竹南镇,是苗栗县第三大票源地。其势力范围与大刘派有重合,主要为苗栗县竹南镇农会、竹南信用合作社、苗栗市信用合作社与新竹汽车客运公司,参与投资经营的企业有兴利纸厂、冠军磁砖、东协化工、大颖企业、裕诠实业、冠东食品与建筑事业等。
黄派-老黄派-新黄派。黄派创始者为黄运金,曾连任十多年省议员。在1968年省议员选举中,黄手下无党派大将汤庆松(曾任县议会副议长)反对黄运金再次参选,且自行参选,黄派分裂,并逐渐分化为老黄派与新黄派。
老黄派也即黄运金一系,主要头面人物包括前县长邱文光、前省议员付文政、前“国大代表”吴明波与第四、五届“立法委员”何智辉等。主要势力集中在苗栗县后龙镇农会、苗栗市农会、苗栗县农会、苗栗区农田水利会、新竹区中小企业银行等。参与投资经营的企业主要有嘉畜公司、励志学习班与房地产等,同时与华隆集团关系密切。
老黄派-何系。原为老黄派的何智辉逐渐发展出一支政治势力,称为何系。何智辉是苗栗客家人,于1986年当选县议会副议长,后于1992年当选第二届“立法委员”,在全县各乡镇建立了广泛的政商关系。特别是何智辉与财力雄厚的华隆集团关系密切,在多次选举中获得其支持。何智辉在1993年“违记”(未获国民党提名)而自行参选县长,并当选,打破了苗栗县政坛的派系权力分配传统。他的妻子王素筠有军方背景,曾为军方系统的“立法委员”,1995年当选第三届“立法委员”,何系实力大增。在1997年县长选举中,何智辉获国民党提名参选,引起其他地方派系反弹。虽然县议员汤奇岳、何文松、胡忠勇等极力支持何智辉,并批评前两任县长邱文光与张秋华对地方建设无建树,但遭到付学鹏系及省议员陈火顺等地方政坛人士的强烈反对,导致何智辉竞选连任失败。但何系在地方仍具相当实力,何智辉在1998年与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两度当选。
新黄派主要代表有林为恭、林佾廷与林久翔祖孙三代及张秋华、付学鹏与徐成焜等。林为恭先后担任两届县长,张秋华也担任一届县长,付学鹏曾任第十二届县议会副议长,徐成焜则连任三届“立法委员”。其中,林氏家族势力庞大,并以中港溪一带为其据点,是新黄派的核心。林为恭之弟林为宽曾为省议员;儿子林佾廷在连任五届省议员后转任省政府委员;林佾廷的儿子林久翔也当选为第十届省议员,林氏家族显然是一个地方政治大家族。新黄派势力主要集中在苗栗县南庄乡农会与头份镇农会、竹南信用合作社、台湾省合作社联合社、土地银行与新竹区合会等,参与投资经营事业广泛,包括多家矿业公司、国际石棉、南荣企业、巨人企业、为邦租赁、南斗化工、永光公司、大华化工、台湾工矿等
新黄派-付系。付学鹏是新黄派的成员,但也逐渐形成以他为代表的一股政治势力,而被称为付系。付学鹏在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获得县议员邱炳坤、前“立法委员”徐成焜、前“国大代表”陈进栋及前苗栗县长张秋华等人支持,并当选。2001年,付学鹏再次当选第十四届县长,巩固了付系在宜兰县的地方势力。
纵观苗栗县地方派系的变迁,一直存在着刘、黄两大地方派系,刘派又分裂出大刘派与小刘派,黄派则分裂成老黄派与新黄派。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老黄派内又分裂出何系,新黄派分裂出付系。每个地方派系并非铁板一块,由于利益与权力之争,不断分分合合,派系人物不断出走与回归,如张秋华曾是刘派大将,后投奔黄派,成为黄派核心人物。徐成焜曾是刘派,后到黄派。尽管如此,刘、黄两大派系一直存在。地方派系在重要地方选举中,势力依然强大。据研究,1972年到1992年历界“立法委员”选举中,苗栗县地方派系的得票率达75%;2001年选举仍达74.8%,是地方派系得票率最高的县市。
二、地方政治权力之争
地方派系与主要政党为争取更多的政治、社会与经济资源,均积极介入地方选举,以厚植自己的实力。其中,地方行政最高权力县长一职则是权力争夺的中心。
苗栗县长期以来一直是国民党的统治天下,没有党外人士或其他政党能够问鼎县长宝座,直到90年代末,才由退出国民党的无党籍人士执政。县长权力之争主要是国民党内不同地方派系与政治势力之间的权力分配。数十年来基本上是刘派与黄派分庭抗礼。按不成文的政治惯例,黄、刘两派轮流执政,每次可连任一次,即连任两届。但在1993年县长选举时,何智辉违记参选,与同为黄派的现任县长张秋华竞争,打破了这一惯例,苗栗县地方政治生态发生新的变化。
在第一届县长选举中,黄刘两派竞争激烈。在第一轮投票中,黄运金得票最多,但未过半数,乃进行第二次投票,结果刘阔才支持的刘定国当选。黄运金立即向法院控告刘定国仍具军人身份,而被判定当选无效。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第三次投票选举,黄运金与刘定国均未出面竞选,而有赖顺生、李白滨、黄焜发、黄发盛、张子斌、杨日恩与邱克修等登记七人参选,而主要是国民党提名的头份镇大成中学校长赖顺生与青年党提名的铜锣乡文林中学校长李白滨之间的竞争,投票结果,无人过半数,再由得票最多的赖顺生与李白滨进行第四次投票,由于李白滨受国民党的压力,赖顺生得以当选。
在第二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刘派支持的刘定国参选,并击败黄派支持的罗春生。到第三届县长选举,刘定国再次战胜黄派推出的县农会总干事何允文(现任县长何智辉的同宗叔公,曾任第一届县议会副议长与第五届议长)而连任。第四、五届县长则是黄派支持的林为恭;第六届县长由刘派的黄文发出任;第七、八届县长为黄派的邱文光;第九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刘派的谢金汀,但黄派推出台湾大学政治系的江聪仁违记竞选,谢以1万多张选票险胜。在第十届县长选举中,刘派支持的谢金汀当选连任;第十一届县长选举中,黄派支持的张秋华当选。
在1993年第十二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现任县长张秋华,民进党提名付文政,而国民党籍的何智辉违纪被开除党籍参选。在选举时,小刘派林火顺投靠黄派,支持何智辉,形成“刘黄联盟”,击败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张秋华而当选县长,打破了地方政治生态平衡。
在1997年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竞争更为激烈。三大政党均推出人选角逐。民进党候选人为徐进荣,新党候选人为黄达业;国民党内部矛盾复杂,提名现任县长何智辉连任,而付学鹏退党参选。其中,主要是何智辉与付学鹏之争,也是地方政坛“拥何派”与“反何派”之争。何的优势在行政、教育、农会系统,但“将多兵少”;付学鹏优势主要在基层群众,是“将少兵多”。尽管李登辉全力支持何智辉,但由于不少地方政坛人士不满何智辉破坏了地方政治规则,支持付学鹏,特别是刘派陈超明的支持影响最大,使得付学鹏得以当选。其中何智辉在后龙镇与竹南镇输得最惨。竹南镇的刘派省议员陈超明反对国民党提名何智辉而退出国民党,并指控何智辉妻子王素筠涉嫌一起弊案攻击何智辉;在后龙镇,镇长、前“立法委员”及刘派大将刘政鸿联合批评何智辉阻挠后龙科学园区的设立,使何在后龙镇输掉1万多张选票。新党与民进党也对何智辉的政见进行批评,使何得不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在这次选举中,充分显示了地方派系仍具杀伤力,国民党也失去了执政权。在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中,有4人参选,分别为国民党籍的徐享昆、民进党籍的魏早炳、无党籍的付学鹏与李佳穆,其中付学鹏实力最强,历任县议员、省议员及为现任县长,长期在地方经营,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草根性强,颇获重人性与地域观念的苗栗人认同,同时获得亲民党宋楚瑜等人的支持,结果以13.6万票获胜,且超过国民党与民进党票数之和,充分显示了付系在苗栗县的实力。
三、地方政治生态的变化
苗栗县地方派系力量较强,长期左右地方选举与权力的分配,也维持了国民党在苗栗县的执政地位。
在过去县议会选举中,主要为国民党内的地方派系掌控,无党籍力量很小。其中刘派与黄派势力相当,不分上下,但在不同时期情况略有不同。90年代以后县议会选举中,国民党席位仍占绝对多数,但席次在明显下降,民进党席次则不断上升。在1990年县议会选举中,新黄派付系有21位,新黄派何系有14位,民进党有2位。1998年县议员选举与1994年相比,国民党当选席次从30席降为25席,民进党从1席增加为2席;新党也首次取得1席,而无党籍从7席增加为10席。其中在38名县议员中,付系人马有14名,刘派6名。付系推举刘派的陈添松与叶进南联合竞选正、副议长;何系的前任议长胡振春争取连任。结果,刘派的陈添松与叶进南当选,进一步巩固刘派的势力。在2002年县议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11席,其余除亲民党1席外,全为无党籍,其中许多是地方派系人士。
在基层行政权力结构中,几乎是国民党的天下,主要为刘派与黄派分掌,其他党派几乎没有发展空间。在1990年第十二届乡镇市长选举中,刘派占了18席中的10席,黄派占了8席。1994年第十三届与1998年第十四届两届乡镇市选举,国民党均为14席,无党籍也均获4席,而民进党与新党不但没有席次,甚至也没有派人参选,再度显示国民党及地方派系在苗栗县的基层实力强大。在2002年第十五届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取得9席,其余全为无党籍,其中不少是地方派系人士。
同属泛蓝的亲民党在苗栗县也有发展。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再度分裂,宋楚瑜独立参选,“立法委员”徐成焜也加入宋的阵营,形成一股势力,宋最后获得16万张选票。以宋楚瑜为核心的亲民党成立后,成为苗栗县政坛一股重要政治力量,目前拥有1席“立法委员”与1席县议员。
党外及后来的民进党在宜兰县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一情况才发生重要变化。较早进入苗栗县政坛的无党籍人士汤庆松,曾任县议会副议长,后当选省议员,但主要依附在黄派系统内。早期无党派的付添荣与付文政父子也与黄派关系密切。付添荣曾四次参选省议员均告失败,付文政也是参选多次失败。1977年省议员选举成为一个重要转折点,因国民党提名策略不当,在票源最广的南部山线未提名人选,造成山线地区民众的反弹,于是付文政利用此机会,以党外名义提出“南方团结”的口号,赢得民心,以最高票当选省议员,开创党外势力在苗栗县政坛的先河。在1981年的省议员选举中,国民党大刘派的刘国昭、小刘派的林火顺与党外付文政三人竞争,结果付文政与林火顺均告当选,党外已连续两届与国民党平分秋色。在接着后两届省议员选举中,付文政均告当选。在1994年底第十届省议员选举中,竞争激烈,刘派推出陈超明,新黄派林佾廷推出儿子林久翔并获老黄派-付系何智辉支持,新黄派张秋华与徐成焜支持新黄派-付系的付学鹏,民进党的付文政与杜文卿同台参选.结果陈超明、付学鹏与林久翔三人当选,民进党全部败北。
在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籍的何智辉推出他的太太王素筠、新黄派推出徐成焜,小刘派派出刘政鸿,民进党提名陈文辉,新党派出年轻女作家朱天衣角逐,结果,刘派的刘政鸿落选,民进党的陈文辉及国民党的徐成焜与王素筠当选。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分裂,陈超明退党,徐成焜加入“民主联盟”,国民党则派出各重要派系代表林久翔、刘政鸿、何智辉参选;民进党推出杜文卿与加入建国党的陈文辉也展开竞争;加上新党的的王培珠与无党籍的吴锦源,竞争十分激烈,但民进党未有人当选。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才提名杜文卿1人参选,并当选,得票3.5万张,得票率为13.6%。
在县议会与基层权力结构中,民进党进展也不大。在1990年县议员选举中,民进党得到2席,分别是徐木盛与陈文发;1994年第十三届与1998年第十四届也分别只有1席与2席,2001年第十五届更无人当选。在90年代以后的乡镇市长选举中,民进党还不曾有一人当选,显示其在苗栗基层发展有限。
就整个泛蓝与泛绿力量对比而言,在以客家人较多的苗栗县,泛蓝占有较大势力,泛绿力量最弱。泛蓝阵营目前占有最新一届4席“立法委员”中的3席,得票数与得票率分别为15.3万与59.1%;在最新一届县议员与乡镇市长选举中,拥有12席县议员与当选9个乡镇市长;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泛蓝得票数与得票率分别为23.2万与72%。泛绿阵营只有1席“立法委员”,整体得票数为5.3万,得票率为20.5%;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陈水扁得票数与得票率分别为8.8万与26.8%;在基层势力更弱,目前尚无1位县议员与乡镇市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