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基隆市历史

  时间:2008-01-25 09:1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基隆古称鸡笼。17世纪时,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曾先后占领过基隆,并以大鸡笼屿岛(即今日的和平岛)为基地殖民统治台湾北部,此为鸡笼开发之始。之后,郑氏王朝在南台湾打败荷兰人之后,也于1668年挥军北上,将残余驻守在鸡笼的荷兰人驱离,至今在和平岛还有荷兰人临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遗迹。

  进入清朝后,鸡笼大部分地区仍为蛮荒之地,直到1723年,来自福建漳州的移民开始入垦鸡笼,并兴建崁仔顶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创建之始,之后逐渐有汉人移民移入开垦。19世纪西方列强东来后,美国海军调查到鸡笼拥有丰富的煤矿层及优良港湾,建议政府将其占领,在鸦片战争时也有英国军舰前来叩关;在英法联军之役后的1863年,鸡笼终于随着台湾开港而开放为贸易港,而后于1875年正式设治,并改名为基隆。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台湾战事(西仔反)爆发,法国军队曾多次攻占基隆以作为封锁大陆的跳板。中法战争结束后,台湾于1885年建省,由同治中兴名将刘铭传担任首位巡抚。当时因淡水港口逐渐淤塞,刘铭传计划将港湾形势优越的基隆作为台湾北部的主要门户,并开始着手整顿基隆港,但其计划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而未能完全实行。

  日本于1895年开始统治台湾后,日本人为将基隆建设为台湾与日本本土的转运点,从1899年开始到1935年进行了四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第五期因二战爆发而中止),基隆成为一座军、商、渔三用途的港埠。由于周边地区的矿业在日本人的积极开发下逐渐发达,基隆也成为了主要的矿产输出港口。港口贸易加上矿业的兴盛,使基隆奠定了今日的都市基础。1920年,台北州基隆郡设立,并另划市区部分设置基隆街(镇);1924年基隆街升格为台北州的州辖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40年,基隆市有9.5万人,仅次于台北市32.8万、台南市14万、高雄市12.7万,为台湾第四大城,其中市内就有2.3万为日本人。日本人还实施“市区改正”,大幅重划市区街廓,并积极整治市内河川。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基隆由于其主要物资吞吐港及海军基地的地位,在大战末期首当其冲,成为美军轰炸的首要目标,港区几成废墟。

  二战结束,台湾光复,基隆为日本人撤退及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主要出入点。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时,基隆为受创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当时国民政府的镇压部队由基隆港登陆,而港区也曾沦为国军扫荡的激烈战场。1949年国府迁台后,基隆涌进大量军队与眷属,并负责接收逃难台湾的大陆移民,在之后美军开始驻扎,使得基隆又进入新的发展期。基隆的矿工业经过复建后再度兴盛,采煤业更在1968年达到高峰;而基隆港应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从1960年代开始进行了多次扩建,到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货柜港。

  近年来,由于腹地过小等原因,基隆港难敌邻近地区港口的大型化竞争而逐渐衰退,连带影响整个城市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因为与台北的交通便捷,使基隆市成为了台北都会区重要的卫星城市之一,而位处北部海岸风景带的中心优势,也促使基隆市的观光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进入1990年代后,为了使基隆市从原本纯粹的港口都市转型升级,近几届的市长陆续推动多个大型都市更新计划,冀望再度将基隆打造成台湾的门户都市。

 

 
编辑:贺晨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