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花莲糖厂简介

  时间:2008-12-02 14:12    来源:中国台湾网     
 
 


  糖厂史料馆

  该厂曾有辉煌的历史,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史料馆陈列糖厂历年来的照片及史迹,可供游客参考。

  花莲糖厂概述/沿革

  花莲糖厂位于花莲县光复乡,建厂于1913年,光复乡当时的地名为“马太鞍”,即阿美族语指的“树豆”,以前此地为河川冲积地,到处长满树豆,原位民采取树豆为主副食,因而得名并沿用久远。当时日人建厂时,其全衔为“盐水港制糖株式会社花莲港制糖所大和工场”。1937年10月1日地方行政区域改名,则以糖厂名称“大和工场”取“大和”再加“上”字,成为“上大和”地名,迨至1945年8月台湾光复后地名恢复旧称“台安”,1947年3月1日捧准设乡为“光复乡”。亦正式命名为“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花莲糖厂”。

  光复乡位于花莲县中区,北接凤林镇以马太鞍溪为界,南连瑞穗乡间有马兰勾溪,西倚万荣乡、中央山脉,东临丰滨乡,海岸山脉分水岭为乡界。花莲糖厂地理位置为东经121°25’,北纬23°39’,海拔高度116M,年平均温度约22°,年雨量约2,500毫米,台风多,地震频繁,当地居民已习以为常,懂得应变,不以为惧。

 


  花莲糖厂初建时,每日压榨550吨甘蔗制糖,于次年即开工生产砂糖,1933年增加新式设备,提高每日压榨甘蔗能力至1,000公吨,二十六年再提高压榨能力至1,200公吨。

  1945年台湾光复,大战末期生产设备遭盟军轰炸,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无法开工生产,是年十二月即由台湾糖业监理委员会分社办事处于寿丰厂址成立接管委员会,糖厂经营权正式由国人接管,重建工作经中日双方专家评估鉴定,决定保存修复“大和”工场,拆除“寿”工场(仅保存酒精工场),做为花莲糖厂永续经营的工场。

 


  战后物资缺乏,日人战败撤离,技术人员欠缺,国人以高度智慧,胼手胝足,克服万难,设于寿丰的酒精工场于1946年底修复。1948年2月制糖工场修复并开工运转。每日压榨甘蔗能力仍维持1,200公吨。

 


  1955年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将设于寿丰的酒精迁建至光复厂内。

 

  1968年制糖设备更新,提高工场压榨能力至2,000公吨。

 

  1975年再度扩建工场,将压榨能力提高为2,600公吨。

 

  1984年为减低购电成本,自小港糖厂调拨2,000kw透平发电机乙台,利用节余蒸气发电自用。

 

  1989年因市场需求增设炼糖工场,炼制特砂,每日可生产300公吨特砂。

  1992年再增设晶冰糖工场生产晶冰糖。

  1994年为符合政府环保规范,设置二级(微生物处理)废水处理池一座,让工场排水符合标准。

 

  1995年依政府空气污染环保规定,兴建袋滤式排烟除尘设备,投资金额达四千余万元。
至此花莲糖厂内包括制糖、炼糖、酒精、环保设备等,已成为全省设备最完善的生产厂。


  制糖的原料甘蔗来源有:

 

  一、 由农民种植与糖厂契约的原料甘蔗简称“约蔗”,约耕甘蔗推广区域,北起新城乡南至富里乡,涵盖花莲县境,受中央山脉及海岸山脉的影响,日照较短,且土地贫瘠,台风又多对农作物的选择不多,种植甘蔗虽然产量不如南部地区,但在花莲地区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甘蔗有“铁五谷”之称,抗旱,抗台风,不像其它如稻米、西瓜、蔬菜等农作物遭台风侵袭即损失惨重,因此约耕甘蔗的推广面积均能保持在2,500公顷,生产的原料甘蔗约20余万公吨。

 

  二、 由糖厂自有土地生产的原料甘蔗简称“自耕”。糖厂自营农场的面积约2,400公顷,分成二个年期生产,每年约1,700公顷,甘蔗产量约十万公吨。花莲糖厂最高生产记录在1979-1980年期,自、约耕合计生产甘蔗量达467,135公吨,生产糖量47,047公吨。

 

  制糖业属于劳力密集产业,多年来工资逐年调涨,但国际糖价却因生产过剩而每况愈下,长期低迷,又在WTO开放政策的影响下,终于在2002年4月2日包装完最后一包糖后,画下休止符。有人说,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制糖工厂遭轰炸几成废垆,但没被打倒,却被WTO所打倒,让人不胜唏嘘。虽然制糖部分关闭,但却留下许多具80年历史的制糖产业文化,借着这些深具历史的制糖设备、日式宿舍建筑及老仓库等历史空间再利用,发展为富历史、教育、文化等功能的观光休闲景点,转型为观光糖厂。
  

 

  花莲糖厂目前已具备住宿、餐厅、冰品、咖啡屋、花卉展售等休闲项目,往后将陆续推出日式建筑宿舍提供住宿,以及制糖工场静态参观、制糖DIY、农场生活体验等知性休闲活动。

 
编辑:贺晨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