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县地处台湾东部,面积4628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5.3万人(2001年底),为台湾各县市人口密度最低的县。下设1市(花莲市)2镇(凤林镇与玉里镇)与10个乡(秀林乡、新城乡、吉安乡、寿丰乡、万荣乡、光复乡、丰滨乡、瑞穗乡、卓溪乡、富里乡)。县治设在花莲市。在人口结构上,存在着典型的闽南、客家、外省与原住民四大群族,有着深厚的族群意识与省籍情结。其中原住民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台湾原住民聚居区高度密集的地方。就选举区域选民结构而言,北区选民以公务人员与经商者为多,南区以务农为主。
花莲县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县,交通不便。矿产较为丰富,尤以矿石闻名遐尔,盛产大理石。同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台湾观光旅游胜地。
一、闽客权力分配与地方权力之争
花莲县地方派系比较特殊,主要由客家派与闽南派两大族群势力构成。客家派最初领导者为林茂盛与黄金凤,主要势力在县农会、凤荣区农会等,参与投资国泰化工、中华纸浆、台湾农林等企业;闽南派最初领导者为杨仲鲸与黄福寿,主要势力在县农会、花莲汽车客运公司、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及参与花莲货运、丰滨游览汽车等企业投资。
在战后花莲县政治发展史上,形成了不成文的由闽、客人士在政坛上轮流掌权的传统,并进行权力平衡,闽南籍势力略有优势。第一届县长杨仲鲸是闽南籍,也是无党籍;第二届县长是客籍的林茂盛,省议员则是闽籍的林永梁;第四、五届县长是闽南籍的柯丁选,省议员分别为客籍的马有岳与徐国辉;第六、七届县长是闽南派的黄福寿,省议员分别为客籍的黄金凤与吴水云等;第八、九届县长是客籍的吴水云,省议员是闽籍的张俊雄;第十届县长闽籍的陈清水,省议员是客籍的吴国栋;第十届县长是客家籍的吴国栋,省议员是闽籍的张福兴;第十二、十三届县长是闽南人王庆丰,省议员为闽籍的张福兴。
这种权力分配反映了花莲县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外省人与原住民均是相对少数,没有力量问津地方权力;闽南人与客家人则是两大基本社会力量,实力相差不大,谁也无法垄断有限的权力大饼,利益也无法独自占有,只有进行轮流分配,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社会与政治结构。
花莲县县长是权力争夺的核心。权力之争实际上是国民党内各派系与势力的争夺。到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为止总计14届县长选举中,除第一届民选县长杨仲鲸是无党籍外,其他历任县长都是国民党籍,显示了国民党在经济落后县市有较大的优势。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民进党的成立,地方派系与政治权力竞争更加激烈,政治权力结构开始出现新的动向。在1985年第十届县长选举中,同属闽南籍的花莲市长陈清水与县议长王庆丰展开竞争,陈清水险胜,陈与王之间结下恩怨,闽南派分裂。在1989年的第十一届县长选举中,客籍的省议员吴国栋击败寻求连任的闽籍陈清水当选县长,闽籍的王庆丰再次当选省议员。吴国栋在任内发生选举弊案而下台,闽籍的省议员王庆丰当选县长,同属闽籍的张富兴当选省议员。在1993年第十二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王庆丰与民进党提名的陈永兴、原住民结合新党的林荣辉展开角逐。尽管国民党籍的陈清水为民进党籍的候选人助选站台(显示国民党在地方政治势力开始离析),但基层民众仍认同国民党,加上国民党内闽、客面临民进党竞选压力下实现了团结,客籍的吴水云与吴国栋大力支持闽籍的王庆丰。结果,王庆丰以8.9万票当选,陈永兴也获得4.5万张选票。
值得一提的是花莲县政治人物陈清水有较强的家族势力。他的母亲陈乌毛曾任五届花莲县议员,总计长达20年,是花莲县政坛知名的女性人物。在母亲的影响下,陈清水离开教坛参加第七届花莲市长选举,并当选,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届满后,他出任花莲县农会总干事,厚植地方实力,进而竞选第九届花莲市长,以高票当选。在第十届县长选举中,陈清水再度当选县长,成为花莲县地方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1994年初第十二届花莲市长选举的最后关键时刻,退出国民党的陈清水夫妇共同参选花莲市长,以对抗国民党提名的县议员杨文值(民进党尚未提名参选人)。结果,陈清水击败国民党籍的候选人第三度当选花莲市长(曾当选第七、九届市长)。在卸任不到两个月,陈清水因涉嫌“卖官”案而被起诉,并因不到案而被通缉,1991年11月被捕。就在被捕当晚,陈清水宣布参选花莲县第二届“国大代表”选举,引起政坛轰动。他在被交保后,仍以最高票当选“国大代表”,“陈清水旋风”再度震动花莲县。但从此开始,陈清水与国民党的关系渐行渐远。
在1997年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政党竞争取代闽客派系之争成为选举的重点。国民党提名现任县长王庆丰争取连任,民进党则征召政治明星游盈隆角逐。王庆丰的基本资源是行政系统与工商业组织系统,而且从政30余年,曾任三届县议会议长,社会关系广泛,在选举中获得当地知名人物的普遍支持,加上掌握庞大的行政资源,通过举办各项宣传活动,争取选民支持。游盈隆是东吴大学教授,在短短时间内受民进党征召,投入选举,以清新形象争取选民支持。游盈隆的基本资源是民进党群众,特定医生群体,教师与环保团体等。经过激烈的争夺,国民党籍候选人、现任县长王庆丰以7.2万张选票再次当选。但游盈隆获得年青人的认同,也获得5.5万张选票。国民党与民进党双方的得票率分别达56.8%与43.2%。就是说国民党在经济落后的花莲县虽有较强的实力,但民进党已成为有力的挑战者。
民进党于2000年上台执政后,岛内政局发生变化,政党竞争更为激烈。在2001年县长选举中,有五人参选,主要是国民党的张福兴、亲民党的赖政雄与民进党的游盈隆之间的竞争。结果,国民党提名的张福兴当选。
二、地方政治力量的转化
花莲县地方政坛仍是国民党或者说属泛蓝阵营的势力范围,以民进党为主的泛绿阵营发展有限。
90年代以前,国民党占据了本县“立法委员”与省议员的所有名额。在1992年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中,连任六届的谢深山再次当选,民进党首次获1席(黄信介)。在第十届省议员选举的两名省议员(其中包括一名原住民)均是国民党人士当选。在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外省籍的“荣民之家”主任张伟不满国民党提名官司缠身的吴国栋违纪参选,并在闽南人的支持下当选,显示了外省人在花莲县有一定的群众基层。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抱缆2名席次;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因两人参选竞争,而未能当选,但同属泛蓝阵营的亲民党取得1席(付昆萁)。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的选举中,泛蓝军(国民党、宋楚瑜与新党)获得14.6万张选票,得票率达78.2%,远高于民进党的得票率。
在县议会与基层权力结构中,国民党或泛蓝阵营占有更大的优势。在1998年县议会选举中,国民党当选33席议员中的25席,较上届少1席,在议会中占了绝对多数,得票率从72.7%降为63.2%。在2002年县议会选举中,国民党仍取得21席,亲民党获得2席,泛蓝阵营合计23席,占总数的近70%。在1998年第十四届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党拿下13席中的11席,得票率高达84.3%;其他2席为无党籍取得。在2002年第十五届乡镇市选举中,国民党取得9席,占69%;民进党只获1席,其他3席为无党籍。
民进党在花连县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在以前的省及“中央”民意代表选举中,民进党进展虽不如其他县市大,但仍有发展。在1992年“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前主席黄信介到花莲县参选,终于在2席“立法委员”中占居1席,建立了民进党在花莲县发展的基础。在第三届至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均获得两席中的1席,其中2001年最新一届得票数与得票率分别为3.6万张与30.4%。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的陈水扁获得4万张选票,得票率为21.4%。在1998年第十四届县议会选举中,取得4席,较上届多2席,得票率仅从8.8%上升为13.1%;在2002年县议会选举中,民进党获得6席。在1998年乡镇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只有1人参选,没有当选;在2002年的选举中仅有1人当选。总体看,民进党在花莲县重大选举中有4万票的实力,最高得票率可达30%,但较泛蓝阵营相差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