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亲合并正式启动
字号:
台湾选举蓝胜绿败昭示六趋向 挑衅大陆不得人心

  时间:2005-12-12 15:36    来源:     
 
    台湾地方“三合一”选举以中国国民党大胜落幕,选举结果将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蓝绿双方将加紧调整、凝聚力量、争取民心,准备为争夺更高层次的执政权进行殊死对决。

     “蓝胜绿败”昭示六大趋向

     12月3日结束的岛内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三合一”选举,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中国国民党都取得了压倒性的成果,民进党落败。

     从当选席次看:在总共23席县市长中,中国国民党获得14席的过半席次,民进党获得6席,亲民党1席,新党1席,无党籍1席(支持国民党)。国民党由原来的8席增加到14席,民进党由原来的10席减为6席,泛蓝与泛绿总席次为17:6。

     从得票率看:国民党得票率为50.96%(上届为35.15%),民进党得票率为41.95%(上届为45.27%),国民党总共多赢80万票以上。

     从指标地区看:国民党成功守住8个执政县市,并从民进党执政县市中夺取全台“第一县市”台北县,民进党所谓“民主圣地”宜兰县、嘉义市,及鄣化县、南投县。

     从指标人物看:国民党的几个明星候选人周锡玮、朱立伦、胡志强等都告胜选。民进党推出的前“法务部长”陈定南、前“新闻局长”林佳龙、前“客委会主委”罗文嘉、前“陆委会副主委”邱太三,号称“政坛F4”,这次全军覆没。

     “蓝胜绿败”,昭示台湾政局六大趋向。

     其一,台湾民意转向,民心思变。过去五年中,陈水扁顽固推行“台独”路线,对抗大陆,撕裂台湾族群社会,恶化岛内营商环境,使台湾经济每况愈下、人民生活难以改善,其腐败的本质也彻底暴露,台湾越来越多的人已对陈水扁及民进党政府失去信心。选前选后的各种民调和社会舆论都显示,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台湾主流民意,人民对民进党不满、失望,对国民党重新寄予厚望。

     其二,台湾政治力量呈现蓝长绿消大势。县市长选举后,国民党在地方执政的版图扩大,实力增强,国亲整合又提上议程。目前国民党执政地图已将整个台湾北部、中部连成一片,将民进党的势力压缩到南部的农业县市,为2008年“大选”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其三,陈水扁“跛脚”之势难绾,“马英九时代”行情再涨。这次县市长选举,陈水扁及其亲信的腐败丑闻拖累了整个民进党。选后民调发现,56%民众认为陈水扁应为民进党惨败负责。陈掌控党内及岛内政局的能力受到削弱,“跛脚”之势难绾。而马英九则成为得分最多的政治人物,民调显示69%的民众支持马英九2008年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海内外舆论由此认为“马英九时代”即将来临。

     其四,岛内政党政治加快走向正蓝正绿两党对决。此次县市长选举,宋楚瑜、李登辉的影响力进一步式微,2007年后,台湾选举制度转为“赢者通吃”制度,小党的参选空间几乎被剥夺,正蓝的国民党和正绿的民进党对决的态势进一步明朗。

  其五,岛内朝野对立、政争不断的局面难以改观。今后三年,岛内每年都有重要选举,两大阵营为政权而战,水火难容,台湾很难出现朝野和谐、南北和谐、社会和谐,仍将呈现高度政治动员、朝野尖锐对立、施政空转、社会不安的乱象。

  其六,挑衅大陆不得人心。此次选举的一大背景是,国亲新三党领导相继访问大陆,缓和了两岸关系。陈水扁试图将选战主轴定为“台湾路线”与“中国路线”的决战,在选前发动“爱台湾”游行,高分贝批评连宋“联共卖台”,并不断对泛蓝人物进行“抹红”攻击,这些手法都收效不大,显示其挑衅大陆越来越不得人心。

  蓝绿将为2008“大选”对决积聚能量

     县市长选举只是台湾今后一系列选举的前哨战。2006年,台北市、高雄市两个“直辖市”将改选市长。2007年,台湾将进行立法机构“立委”选举。2008年第一季度,将进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蓝绿阵营都将埋头准备,为打赢三场选战积聚能量。

     国民党要实现“三阶段夺取政权”的目标,还任重道远。马英九的最大挑战和中心任务是,继续提升他本人和国民党的整体形象,继续巩固和提高民意支持率,为政党轮替奠定牢固的政治、社会、民意基础。

     一是加快党务改造。马英九担任国民党主席刚刚3个月,对国民党的改革、改造远未完成,需要继续进行体制、组织机构改革,加强团结,加快年轻化步伐,加速处理党产,清除“黑金”等传统包袱,打造国民党清廉、改革、有执政能力的形象。

     二是在台北市和其他14个执政县市交出漂亮政绩。获胜的国民党在地方执政的成绩将直接影响人心向背和今后几次选举。

     三是正确应对“立法院”朝野攻防。国民党此次有4位“立委”因选上县市长将辞去“立委”,国民党在立法机构席次减为77席,加上亲民党32席、新党1席及其他几位支持泛蓝的无党籍立委,可能刚好达到113席的过半席次。国民党需克服困难,在“立法院”加强运作,确保主导权,并正确处理好军购案等敏感法案,争取民意支持。

     四是妥善处理泛蓝整合。

     五是深耕台湾南部,争夺年轻选民,开拓中间票源,扩大支持基础。此次选举,蓝绿基本盘没有根本变动,国民党在民进党大本营南部农业县市仍无一斩获。国民党需要继续深入南部地区,深耕基层,动摇民进党执政根基,扩大国民党支持基础。

 六是强化正面论述,抢占议题设置和舆论制高点。国民党需要诚实面对和反省过去统治台湾的历史,抛弃沉重的历史包袱,同时强化族群和谐、南北和谐、社会和谐论述,化解民进党极力挑动的省籍族群矛盾、南北矛盾和社会矛盾。强化“两岸共同市场”等经济论述,勾勒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重现繁荣的蓝图。

     民进党面对挫败和颓势,决不会坐以待毙,拱手交出政权。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已下台,吕秀莲任代主席,“内阁”也将适时改组。补选党主席及尽早确定陈水扁接班人,将是民进党最为焦虑的问题。在未来的两三年内,民进党可能加大力度追查国民党执政时的弊案和自身弊案,清理一些腐败分子,以回应社会及选民压力,再造清廉形象。同时被迫调整一些政策,拉抬经济,改善民生。民进党会继续利用党产等一系列问题打击国民党,并锁定马英九这个焦点,动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打击其形象、破坏其声望。面对选举关键时刻,民进党还可能会制造类似“3·19枪击案”等突发事件,乱中取胜。

     两岸关系的五大稳定因素与两大变量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五大稳定因素,这些因素在台湾县市长选后仍将发挥作用。

     首先大陆出台《反分裂国家法》,坚定不移地反对和遏制“台独”,同时出台一系列灵活务实的政策措施,增进和维护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有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把握了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其次台湾主流民意反对继续挑衅大陆,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求双赢的呼声加强。

     三是泛蓝领导人相继访问大陆,承认“九二共识”,主张发展两岸关系,主张“三通”,追求和平,受到岛内民众和国际社会普遍肯定,成为岛内稳定两岸关系的主导政治力量。

     四是两岸民间交流蓬勃发展,经济关系继续加深,台湾仅今年前十个月就从大陆获得贸易顺差270多亿美元,台湾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大陆。

     五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特别是中美在保持两岸和平稳定上有共识,在遏制台湾“急独”上存在共同利益。

     两岸关系的变量之一是陈水扁当局将如何调整两岸政策。

     首先要看到,陈水扁不大可能对两岸关系作战略性调整,即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放弃“台独”路线,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为两岸恢复对话协商创造政治条件。迄今为止,民进党还有近三到四成的稳定支持者,“台独”在台湾还有一定的政治、社会、文化、“民意”基础,因此,陈水扁和民进党仍然不会放弃“台独”路线,两岸政治僵局仍然难解。

     陈水扁可能会被迫对两岸关系作策略性、战术性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有两手:一手软。放宽两岸经济限制,主要目标是达成两岸客货运包机和大陆游客赴台,挽救台湾经济,获取实际利益,化解人民不满。能否开放两岸直航,则是观察其妥协程度的最大指标;一手硬。继续把所谓“宪政改造”作为最大使命,推动制定台湾“新宪法”,并在选举中铤而走险,制造“台独”重大事变,威胁和破坏台海和平稳定。

  两岸关系的变量之二,则是美日对台政策。最大限度利用“台独”牵制中国快速崛起,仍是美日某些势力的既定目标。美国在关键时刻支持蓝绿哪个阵营,是否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仍是影响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突出因素。日本加速右倾化,暗助和明助“台独”更加卖力,是民进党急于勾结的新靠山。(来源:新华社/瞭望  记者 黄 海)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