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高雄运河的产生——由河到渠

  时间:2008-01-03 10:28    来源:高雄地理     
 
 

 

  日本在一八九五年从打狗港进占高雄后,带来爱河生态、人文上巨大的变迁。随着一九二四年高雄设市,爱河从原初的自然意象转化为新都会中的人工河渠。尤其以水泥造市造港的过程中,爱河也一起被改造,形成目前爱河文化关系的雏型。当代市民对爱河的集体记忆中的文化图像:电灯、栏杆、铁链、公园、桥梁、堤岸,以及周边的建筑群莫不形成于此期,在盐埕的酒家文化也影咨到后期的发展。爱河此时有了正式的名称──高雄运河。日据时间,正是高雄运河产生的时期。

  追源溯流,日本将爱河由自然川改造为人工渠的关键,来自它从明治维新以后的都市发展与思考。在《江户大绘图》可以看出江户时代是以河流沟渠为主,划分江户的都市空间,象征江户原是水的都市,而东京在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之下逐渐变成了陆的都市。江户变为东京的种种现象,也经由日本占领打狗,而发展到打狗来。打狗变为高雄的历程也有点近似其蜕变,高雄运河的形成与之有关。永井荷风曾经批判江户到东京的历程中,所失去的便是水的意识。这样的批评用在日据时代高雄也很恰当。在当代的都市观下改造的高雄运河虽然战后曾因移民局种种因素形成爱河的“浪漫时期”。但衰败的因子已在此时种下,造成七十年代爱河形成“黑河时期”。人文与自然生态的污染,正是江户时代到东京时代的隅田川恶化的翻版。

  首先斩断爱河一条手臂的是在日据时代初期明治末年间,因构筑通往打狗港铁道(今高雄港铁路局),将寿山下的爱河下游的大支流改为地下沟渠,成为今日大沟顶底下不见天日的暗流。接着在一九零八年由浅野总一郎主导,山形要助设计的打狗港第一期筑港计划,将爱河以西的土地约170万平方公尺,划为打狗市区计划区域,爱河的下游已在地图上,被着手设计成一条人工河渠。一九二一年爱河东区的前金、苓雅寮的一部分也被纳入都市计划,爱河两岸的规划成为一体。主导改造的单位是打狗整地株式会社,港、市、河一体整型。昭和初期,高雄设市后,文献上,由打狗改称为高雄川,且被列入高雄港建设六项大计划之一。随着市区的发展,一九二四年高雄设市,并进行二-三期都市计划,爱河正在二-三期计划的分界线。爱河下游三角洲的盐埕在此时被废止,改为新棋盘街道与码头。主要关键,打狗港在一九一八年已发展到一亿元贸易额,其中主要货物正是砂糖,占六千八百六十四万元,计总贸易额的百分之六十六以上。糖业正是高雄日据时间的经济大动脉。当时台湾各港亦有输出糖品,但以一九一七年为例,打狗达到14932578元,基隆港只有842438元,安平港则仅有189元,打狗港遥遥领先各港。可以说:糖的贸易奠定了打狗港与其它各港消长的大势。所以为了糖米出口大宗的利益,因此牺牲原占税收三分之一的濑南盐场。改造爱河三角洲—盐埕的盐分地带为商业大港市。一甜一咸、一起一落,是日据时期高雄经济上最大的蜕变。此一蜕变也改造爱河三角洲的景观,从盐田变为新兴的街道。主导人物除了日本人外,台湾本地人是陈中和、林迦、胡知头等知名人士。

  正如东京的隅田川,大众文化(含酒家)与银座也在此一三角洲地带发展,同一套生活模式从东京移植到此地。打狗到高雄的蜕变,主要在此一三角洲地带发生。爱河下游由自然川蜕变为人工渠道与新式都会聚落,是其人文上最大的变化。

  由于下水道与主水道竣滞,施工未完成。原本不易泛滥的爱河在大雨后竟有水灾的记录,且水深及膝,日人乃加强排水措施。由于定位于运河的功能,运输的工贝也由风帆时期的戎克船、竹筏变为机械动力的汽船,爱河由自然川时期农、渔、盐、商的交通河川变为工业运输的渠道,种下日后污染之源。

  下游两岸由于电力公司的设计,路灯的装设,巴洛克式栏干与铁链的建筑,加上堤岸,沿河道路、公园,桥梁(川田桥、高雄桥、大桥以及二座设计中的桥梁)以及其后高雄高峰期所建造的青年会馆、高雄州厅、高雄市役所等建筑群的设置,形成日据时期爱河下游主要的景观。爱河的美丽吸引高雄以其为政治、经济、社会的心脏。这一切的建筑风格全由日人的建筑师,建筑组合与土木金融公司主导。爱河的空间机能,与图像的雏型已在此期成型。

  战争期间,爱河下游沿岸已形成州、市政府的心脏地带,因此成为美机轰炸的主要目标。曾经精准的炸中今日中正桥以及爱河畔的州政府(今法院)西厢。战后曾为摄影家蔡高明所拍摄纪录下来,成为难得一见的爱河摄影史料。美机的轰炸代表外来族群对此一爱河场域,不论象征性或实质上的挑战,爱河不仅由自然川变为人工渠,也成为政经人文图像的象征空间,一切的冲突或塑造,都在此空间发生。(何慧怡

 
编辑:贺晨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