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打狗港地图
打狗港之名源自高雄的古称打狗,港口位于今台湾高雄市,为高雄港前身。
初期的打狗港原是渔港,在清朝时期正式开港前的打狗港,行政区上属于凤山县治的辖区。在清朝时期,打狗港原是台湾南部仅次于安平港的第二大港,但由于安平港港口逐渐淤积,使得当时前来台湾贸易的洋船都难以入港,于是打狗港便渐渐取代安平港的地位。
也因为当时打狗港附近的腹地逐渐开发,加上逐渐开发的打狗地区民生物资物价较为低廉,于是外商纷纷转移至打狗来采买民生物品以及设立贸易据点。清朝时期打狗港正式开港前后,打狗港便已成为英、美商人争逐的地盘,但由于美商经营不善,加上英国领事馆在此设立,因此打狗港逐渐成为英商的地盘。而随着对外贸易的逐步发展,打狗港附近也开始产生许多新的聚落,高雄市目前许多地名,如旗后庄、盐埕埔庄、哨船头、苓仔寮、三块厝等地便是此时随着打狗港的开发而开始发迹。
天津条约与打狗港开港
打狗港自明郑时期以来,主要都是以渔港的角色为主,直到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订定天津条约,确定打狗成为台湾地区四个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打狗港才由渔港转为商港。但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清政府颁布暂行章程后,打狗港才正式开港。开港之初的打狗港并未设置海关,洋商需至厦门或淡水海关缴税,手序相当繁琐。为了解决此一问题,清政府于1864年5月5日设立打狗海关。
打狗港正式设置海关后,旗后地区的港区边开始有外商聚集,为当时港区最繁荣的地区之一。1864年时英国对台湾的贸易成长达到百分之百,于是英国正式准备来台设置领事馆以便扩展贸易。在英国领事商郇和(Swinhoe)的努力下,英国于1864年11月7日在打狗设立领事馆。但尽管清朝时期外商不断来到打狗港投资,不过由于当时清政府资金不足,且发展重心为台湾的军备海防,因此打狗港并未在清朝时期形成大商埠。
哨船头
哨船意指巡逻船,雍正年间,清政府为巩固海防,设海防于此地,为哨船头一词之起源。目前哨船头游艇码头又称为一号船渠,位于台湾高雄市鼓山区,为观光码头。
哨船头街道乃是清康熙年间,最早的起源是当时的移居至此的移民所填的海埔地所形成的渔村。在雍正十一年时,哨船头为安平水师右营的打鼓汛兵营的所在地。而同治二年打狗开港以后,外国商人等共同设计开垦山地,并塡埋海埔。当时的海关、外国领事馆均设置于此地。
哨船头也是高雄港区最早期发迹的海港,曾是船货、钓具及仓库混杂的地方。高雄市政府在2000年开始重新规划整建,2004年正式启用的为鼓山渔港哨船头游艇码头,位于高雄港一港口内,为政府经营,该码头至高雄市区约3公里并有公交车行经,码头可供为55呎之动力艇或帆船约15艘停泊,其中浮动码头区之10处船席,每一船席均提供给水设施及供电设施。码头紧邻之哨船头公园是视野极佳的海岸公园,与对岸的旗后山扼住高雄港第一港口。哨船头港区内有丰富之历史及自然资源。
雄镇北门
雄镇北门最初建于明郑时期,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城墙,城墙为三合土及红砖砌成,门上有5个雉堞,有窥孔供瞭望戌守之用,是旗后的镇北门户,牡丹社事件后清政府另建有两尊炮台,在日本接收台湾的“台湾民主国”时期,对抵抗日本进驻打狗港有重要地位。位于高雄哨船头往西子湾中山大学的马路边小山丘上,是高雄市发祥地旗后的镇北门户,也是清代从旗后往凤山旧城的交通要冲。
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
打狗英国领事馆位于1865年建于清打狗港北岸的鼓山上,是当时英国掌理海关税务工作的重要据点,且由于当时英国拥有领事裁判权,因此领事馆也设置有巡捕及牢房,用以囚禁在打狗地区违反“打狗领事港口规章”的华人与洋人。在台湾目前现存的西式近代建筑中,打狗英国领事馆的年代最为久远。
高雄水产试验所
水产试验所高雄分所现址原为英国领事馆哨船头海滨馆舍址所在。1869年时英商水陆行经台湾道台黎兆棠许可,在哨船头填筑海滩官地,而海滨馆舍本体应建于1872年以前,1877年经台湾道台夏献纶许可,将现址转移给英国使用。1926年日据时期时,日本政府取得该地区土地所有权,1929年台湾总督府针对有关台湾渔业事业及相关单位,正式成立台湾总督府水产试验场,并在基隆、台南设置支场。而高雄地区则于1932年设立高雄州水产试验场,从事罐头制造的实验。1939年改称台湾总督府水产试验场高雄支场,并于翌年增设水产皮革试验工场。1941年正式成立水产试验所高雄支所,从事鱼类皮革改造,1945年又改称台湾省水产试验所高雄分所,继续从事水产研究。台湾省政府成立后,于1947年公布台湾省水产试验所组织规程,1948年先改属台湾农林公司水产分公司,次年再改隶台湾省政府农林厅,其主要工作为改进台湾水产业及办理试验研究。
旗后地区
同治二年成立旗后海关分关,打狗港自此成为国际商港。旗后的通山里一带成为商贾聚集的交易场所,洋行、商店林列,形成当时打狗地区最繁荣的商业市街。今天后宫旁的通山巷,当时为外商云集之处,码头边的福聚楼是高雄酒家的滥觞。而在电信方面,牡丹社事件后,丁日昌巡视旗后,并于光绪三年奏准设立电报线二线,总长约95华里,且设旗后分局,是台湾电报局之创始。
旗后灯塔
1860年英法战争之后,打狗港成为台湾四个通商口岸(其余为鸡笼、沪尾、安平)之一,进出港区船只逐渐增多,但由于港口导航设施不足使得初期的打狗港区经常发生船难事件。光绪九年(1883年)港口地区始于旗后山上建立一座由英国技师建筑的西式灯塔,见距约十浬。
日据时期时,日据政府于大正七年(1918年)扩建高雄港时重修灯塔。但二战期间略受损害,之后来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对旗后灯塔屡加整修,目前所用的导航设备光力强度为八十五万支烛光。
旗后炮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正式占领台湾,并拨调水师把总一员及水兵一百名驻扎在打狗仔旗后。具《凤山县志》所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时,旗后汛有炮台一大座,并有中国式大炮六门,道光廿二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当时的清政府于旗后修筑炮台一座以座防御。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于牡丹社事件的影响,清政府为加强海防,在旗后(威震天南)及港口(雄镇北门)两地修筑等炮台,构成中、低射程火炮威力,以共扼打狗港。旗后炮台乃聘英国工程师设计属西式炮台,但入口却为中式八字门,共设有大炮四座。
旗后天后宫
旗后天后宫有三百余年历史,前身为清康熙年间(明郑永历年间),福建渔民徐阿华因在海上遭遇台风漂流到旗后所建的妈祖宫,目前是台湾当局所公告的三级古迹,为打狗港地区历史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而现今的天后宫,是于1926年由信徒蔡吉六发起重建的。
旗后天后宫的建筑属于南方系统的庙宇建筑,材料上以石材为基础,砖砌墙,木头为庙顶。庙前广场以红砖砌成,庙会时做为野台戏的看台以及庙祭时摆设供桌、供物之用。在打狗时代,庙埕则作为曝晒渔网以及临时修补竹筏、渔网的场所。
苓仔寮
位于今日高雄市苓雅区,打狗时代,苓仔寮为农渔兼具的村落,是渔民卜居及搭盖寮屋收藏罗网的地方。在旧志记载,苓仔寮又被称为能雅寮(苓、能台湾闽南语同音)。又因该地沙滩突出似洲堵,故又名苓洲。苓仔寮面临高雄港,位居凤山和旗后两大聚落间,为苓雅区最早形成的旧市街。凤山县采访册记载:“能雅寮街,在大竹里,县西南十里,逐日为市。”苓仔寮的旧部落有时也被分成顶寮和下寮两部分。东半部靠近过田仔的地方,地势较高,叫做顶寮,多陈姓。西半部靠海地区,地势低洼,叫做下寮,多孙姓,顶寮庙为安澜宫,祀奉天上圣母妈祖;下寮为鼓山亭,祀奉保生大帝吴本。按苓仔寮的开发,是濒海的下寮逐渐向顶寮发展。高雄市苓雅区以五福路最为繁华。
清朝时期,“苓洲晴景”为当时的凤山八景之一。
三块厝
三块厝,今日的三凤中街一带,为清朝时期高雄九大街市之一,属于三民区的旧部落。凤山县采访册记载:“三块厝街,大竹里,……县西十里、逐日为市”。清朝时居民利用三块厝的溪水路由海路经打狗港而下,南通今日的前镇。而中国唐山来的货物则溯三块厝溪直上三块厝港,在今三块厝中街贩卖,为当时重要货物人员集散的重要水陆运枢纽。日据时期,政府在此地兴建三块厝驿(三块厝车站),使三块厝庄除既有的水运优势,成为高雄地区最重要的水陆运输枢纽,并将高雄由牛马车及人力车时代带入铁路运输时代。
二十世纪初打狗港的建设
1899年日据初期时,当时的台湾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巡视南台湾之后,决定开始开发打狗港。因此1900年6月起日据政府开始对打狗港进行探勘及调查,使日据政府对打狗港的气象、地形、地质、潮流等各方面详细的资料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但是筑港计划后来却因经费不足而遭到搁置,直到1904年后打狗车站的建立,日据政府才正式开始建设打狗港。1908年至1945年期间打狗港共历经三次的筑港计划。1920年时,日据政府正式将打狗改名为高雄,同时打狗港改名为高雄港。之后日本人积极建设高雄,包括修筑铁路、建设高雄港、设铁路新站、城市规划,并引进炼油、机械、造船、水泥等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