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的传统产业主要是以农业、盐业、和渔业为主。
(一) 农业的发展
早在距今约四百年前(公元一六二四年),打狗地区已经有汉人及耕牛在此耕种。那时,荷兰人登陆大员地区(今日台南市),企图以台湾作为国际贸易的转运站,因此荷兰人招募汉人来台开垦,主要生产甘蔗、稻米来供应外销。到了公元一六六二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之后,即实施军屯,颁布开垦方法,不但在后劲、前锋、右昌、左营、前镇一带屯垦驻守,并在左营建城设立万年县治,用来管理南台湾,这是高雄开发史上的重要一页。
到了清朝道光十七年,曹谨出任凤山县令,大兴水利兴筑大埤湖(今大贝湖)、莲池潭等水利设施。不但大大改善大高雄地区农民的生计,更使打狗四周平原成为渔米之乡,遂有“金凤山,银诸罗”之称。
高雄市位于台湾的南端,位于低纬度带,夏季长达八个月,春秋两季短,冬季并不明显,全年均可生长作物。再加上为平原地形,地形平坦低湿,所以非常适合农耕。但是近年来农业人口与耕地面积已经日渐缩减,目前农业人口约为百分之四,耕地面积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一点四,主要分布于楠梓、小港区,种植最多的仍以稻米为主。
(二)盐业的发展
早在汉人来台以前,平埔族就已经会利用大锅来煮海水以取得盐。而汉人最早在台湾制盐,则是在郑成功时代。当时的参军陈永华派人利用台湾西南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日照充足的优点,教导人民利用日晒法来制盐,并在打狗山下开辟盐田,自此打狗才有盐业的发展。不但如此,盐可说是打狗重要的物产,盐埕的盐饷是清朝凤山县的重要税收(占三分之一强),掌握着凤山县政的经济命脉。
清朝在盐埕成立濑南盐场,俗称打狗盐场,为全台四大盐场之一。乾隆年间又增辟濑东、濑西二场,到了一八九一年打狗、苓雅两处盐田面积已达到八十一甲,产量占全台第一,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直到后来日据时期,日本人计划兴筑打狗港,除了填筑哈玛星作为市街用地之外,并且利用浚深港湾的泥沙,填筑沿岸附近的盐田以建造第二个新市街地,造就了今天的盐埕区,盐埕的这个地名就是由此而来。
(三)渔业的发展
自古以来,打狗盛产乌鱼,是珍贵美味的渔产。每年农历冬至前后,乌鱼群洄游南下到打狗海域,吸引大陆渔民蜂拥而至。除此之外,打狗位于台湾南部主要渔场之中心,自明朝末年(一六二○年代)以后已经是闽南渔户的渔场,那时打狗即为渔业重镇。
清代,打狗地区的渔业集中在旗后及苓仔寮,旗后为最早开发之处,而渔民也渐由季节性移动而最后终于在高雄定居下来。如康熙三十年,福建人徐阿华等人返乡后携家带眷入垦聚居,成为高雄市开发之先驱。
台湾地区四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高雄市一向为最大的渔业重镇,渔获量占全台的四分之一强。本市的渔业活动主要分为:远洋渔业,以前镇渔港为最大基地;近海渔业,主要分部于旗后、广山和小港渔港;沿岸渔业,目前最少,已渐趋没落;养殖渔业:以援中港地区为主。上述四种渔业活动中,以远洋渔业的渔获量最多。鲔鱼、旗鱼、虱目鱼、虾、贝类等,都是高雄市民经常可吃到的海鲜。
高雄市所辖渔港有,前镇渔港、鼓山渔港、旗后渔港、旗津渔港、中兴渔港、大汕头渔港、上竹里渔港、中洲渔港、小港第十船渠渔港、小港渔港等多处。位于南台湾的高雄市,因为具有发展港湾的天然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渔业发展,目前拥有三千余艘渔船、渔筏,渔船总吨数约占台湾地区渔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二,渔产量约占台湾地区海洋渔业生产量的三分之二,由此可知高雄市渔业对台湾地区占有极具重要的地位。
(四)糖业的发展
另外,农业中的甘蔗生产,实在是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甘蔗为热带作物,适合栽种于台湾南部。早在荷兰占领时期,台湾蔗糖已经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主要销售到日本。郑成功治台时期,政府鼓励人民种植甘蔗,蔗糖更成为与英国、日本贸易的主要商品。清朝时蔗糖则是台湾南部的主要出口商品。
同治七年至光绪二十年间,百分之九十九的台湾蔗糖由打狗港输出。由于打狗一带蔗糖产量的激增,以及安平港的泥沙淤积,使得打狗港的贸易来往大增,不但造就不少糖业大亨,如陈福谦、陈中和等人都是由糖业发迹,进而也造就不少新兴的贸易。
后来日本将台湾收为殖民地以后,便大量的从台湾进口糖、米以及水果等。由于高雄港腹地糖产丰富,再加上日本庞大的需求量,使高雄港成为台湾最大的蔗糖出口港。根据日据时期的调查,高雄对日本出口的物品之中,主要包括蔗糖、稻米、酒精(制糖的副产品,主要供给燃料与化学工业)、香蕉、木材与菠萝等。其中蔗糖占最多数,稻米第二。蔗糖在贸易上的独占性与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