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是一座位于台湾南部的海港,毗邻高雄市市区,也是台湾最大的港口。
港区地理与现行设施
高雄港所在湾区是一狭长海湾,原为一舄湖,总长度12公里,宽度约为1公里至1.5公里。入口宽度则只有100公尺,形状类似口。水域面积1,276公顷,有两个入海通道,进出港航道长18公里,港区海域设有两套防波堤。目前高雄港航道和港区水域水深自11.3到16.0公尺不等,可供15万吨级海轮进出港和停泊。港区水域锚地2处,设浮筒泊位24组,可泊万吨级以上船24艘,超级油轮浮筒2座,分别可泊15万吨级和25万吨级巨型油轮。锚泊地总泊数可达190多艘。
高雄港现有营运码头约116座,其中杂货码头30座、货柜码头24座、散装码头32座、榖类码头2座。此外客轮、军舰、港务、工作码头共28座。另有仓库96座,容量57.6万吨。货柜场5处,供货柜转运。港区现有货柜装卸桥(桥式机)及装卸搬运机械170架。
高雄港的码头依照位置与特性,可以分为蓬莱商港区、盐埕商港区、苓雅商港区、中岛商港区、前镇商港区、小港商港区、中兴商港区与大仁商港区。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小渔港、造船厂与修船场等等。
开港历史
明清时期
高雄港所在地明朝后期原为渔村,荷兰与郑成功据台时期都有开拓,清初已成为高屏地区商品集散中枢,原称打狗港。清咸丰年间(1858年)依照中英天津条约,高雄港开口通商,1863年成立海关高雄关。光绪年间,清廷在此修建火炮等阵地,英法领事与洋商时来勘查。
在清代,打狗港原是南部仅次于安平港的第二大港,但由于后来安平港港口淤积严重,使得当时的洋船都难以进入,打狗港于是取而代之。且由于此时打狗港附近的腹地逐渐开发,加以物价低廉,因此逐渐吸引外商前来采购民生物品以及投资。从此打狗港便成为英、美商人争逐的焦点,但其后由于美商经营不善,因此打狗港逐渐成为英商的地盘。且随着对外贸易的逐步发展,打狗港附近产生许多新的聚落,高雄市目前许多地名如旗后庄、盐埕埔庄、哨船头、苓仔寮、三块厝等地便是此时开始发迹。
日据时期
1895年根据马关条约台湾割让日本,“台湾民主国”成立并发起战事抵抗,日军于1896年9月方占领港区。日本为强化本港货运功能,于1900年后展开多次计划拓建,1912年初步建成七座码头,可泊3,000吨船只。1937年完成二度改建,可停8,000吨船只,码头扩至16座,仓库19座。10,000吨船只也可进出港区。航线方面,1924年已有高雄-横滨线、高雄-广东线、高雄-天津线、台湾-朝鲜 / 满州国线等,贸易总额当年吞吐量达158万吨。1939年吞吐量又巨升至320万吨,达到日据高雄的最高峰。
1944年中期以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反攻,美军已渐次赢得新几内亚、塞班岛、菲律宾等战场胜利,空军已能对台湾、琉球直接空袭。10月以后,高雄港遭到盟军猛烈轰炸,所有码头仓库几尽摧毁。日军为避免美军登陆作战时利用本港补给物资,自沉大船五艘封锁港道,高雄港几乎成为死港。
国民党当局时期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党政府来台接收后,于10月正式成立高雄港务局主管高雄港业务,打捞沉船以清理航道,至1955年始恢复正常营运。
1959年后,高雄港展开十二年扩建计划等多项措施,至1980年已有深水码头27座,浅水码头2座。附设高雄加工出口区、前镇渔港、临海工业区、一贯作业大炼钢厂、中国造船厂(台湾中船),以及第一、二、三、四货柜中心等。至2000年,高雄港再度建成5个货柜中心,8个新建深水码头,营运货柜能力达到1,000万标准箱(TEU)。
高雄港曾长期位居世界海洋货运第三大港,仅次于香港与新加坡。货柜进出口于2004年达到历史纪录940万TEU。近来由于受到区域内其它港口,包括传统大港香港、釜山以及新兴港口深圳盐田、上海洋山、浙江宁波、山东青岛之竞争挑战,高雄港吞吐略有下滑,2005年吞吐货柜为947万TEU,是全球前二十大港中,唯一吞吐衰退者。目前高雄港货运吞吐量占全岛三分之二。
2004年高雄港进出港船次约为39,000艘次,为历年最高峰。2005年为38,000艘次。
航线
商业营运航线
高雄←→马公(79海哩) 高雄←→基隆(229海哩) 高雄←→福州(243海哩) 高雄←→厦门(102海哩) 高雄←→香港(342海哩) 高雄←→釜山(917海哩) 高雄←→神户(1130海哩) 高雄←→新加坡(1621海哩) 高雄←→马尼拉(547海哩) 高雄←→雪梨(4233海哩) 高雄←→西雅图(5478海哩) 高雄←→纽约(10965海哩) 高雄←→马赛(经苏伊士运河,8147海哩) 高雄←→伦敦(经苏伊士运河,9048海哩) 高雄←→汉堡(经苏伊士运河,10164海哩) 高雄←→鹿特丹(经苏伊士运河,9906海哩)
客运航线
高雄←→澎湖县马公港,台华轮约5小时。 鼓山轮渡站←→旗津轮渡站,约1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