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评论 透视“核四”风暴
台海评论-驳李登辉及其“两国论”
台海评论-驳吕秀莲“台独”论 |
|
首页-专题-台湾-台海评论 驳吕秀莲“台独”论 |
|
|
|
一直与男人一起“穿草鞋闹革命”、甚至因此至今未嫁的吕秀莲,自当选“副总统”之后,惟恐一旦在政坛“失声”就无足轻重、成为可能被“蒸发”掉的人,因此像“政治多动儿”一般,从其个人的职权、两岸关系到新“政府”的运作凡事都横插一脚,从未安份过。
一、抱怨“副总统”有职无权
根据台“宪法”规定,“副总统”只具有两种职能,一是番位,“总统”缺位,“副总统”继位;“总统”因故不能视事,“副总统”代行职权。一是辅佐,“副总统”的权力来源于“总统”,“总统”让你干,你就有事可干,否则只能充当“花瓶”或没有声音的角色。由于历任“副总统”都只充当了后者,使“副总统”应该没有声音积久成“律”,约定成俗,让大多数人都不敢或根本不多加思索即接受奉行。但自恃甚高、我行我素惯了的吕秀莲地试图打破这种传统,并且想念凭她的意志加努力终能取得胜利。吕秀莲表示,她不认为“副总统”应该是没有声音的人,所谓“副总统”是没有声音的人,是李元簇时代谦虚的说法,由于经年如此,大家似乎就此认定“副总统”就应该没有声音;事实上,这没有法律依据,也是错误的观念。她还称她不是花瓶,也不会是没有声音的人。吕秀莲天真地以为陈水扁在竞选时所标榜的“两性共治”,就是要与她吕秀莲“分权分活”,要与她吕秀莲“共享天下”。
然而陈水扁在当选之后,从“内阁”人事的布局、“国政顾问团”的运作到各种重大政策的制定,吕秀莲参与的空间一点都没有,这使她非常失落与郁闷,终于寂寞难耐地跳出来,多次针对自己有职无权发出不平之鸣。她气愤,从3月18日到现在,没有任何人与她讨论过新“政府”人事,她完全没有这方面讯息。她哀叹,“第一届民选副总统可以兼行政院长,我却只能像深宫中的怨妇;美国副总统可以兼任参议院议长,我却只能装聋作哑”。她郁闷,她始终置身于“国政顾问团”事务之外,甚至不知道顾问团何时解散,令她感到尴尬。她愤怒,“我不是政治上的陈太太”,“如果大家认为副总统应该没有声音,干脆修宪把副总统废掉”。她呼吁,应通过“修宪”来确立“副总统”的职权,让她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而不是根本没有公文可以批,只能看看报纸。她宣称,从选举前后到现在,她受到陈水扁身边的人的羞辱,她是无欲则刚的人,她将对陈水扁“听其言、观其行”,并强调下届“总统”选举,将让陈水扁选搭档时“另请高明”。为了避免吕秀莲因无所事事而四处惹事生非,陈水扁决定让长于“外交”、两岸关系的吕秀莲掌管科技、文化、人权三个毫无实质权力的领域。吕虽然不满但也只能自嘲,说她自己是个法律人、政治人,对科技相当陌生,却担任科技小组召集人,而李远哲是科技专家,却担任了跨掌派两岸小组召集人,“这种跨科技的交流,是陈总统高明之处”。
“总统”与“副总统”的权力定位,原本有“宪法”明确规定,不应当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吕秀莲的争权夺利行为,不仅凸显“总统府”内部的不和,更使民众担心“总统”与“副总统”的权力之争,会造成严重的“宪政争议”和政治后果。吕秀莲的争权表演,看得台湾同胞目瞪口呆。
二、在两岸关系上时出狂言
自“两国论”出台以后,两岸关系就持续紧张,陈水扁的上台更使两岸关系更加趋紧,严重影响岛内民众生活的安定与稳定。
为了缓和两岸关系,陈水扁在两岸关系上做出了一些形似柔软的姿态,左弯右拐地掩盖“台独”的本质。但“副总统”吕秀莲却急不可耐地在两岸议题上不断进行挑衅,大肆鼓吹“台独主权独立”。4月初,吕秀莲借香港一家有线电视台专访之机大放“台湾主张主权独立,没有冒犯中国”,“台湾与大陆过去是远亲,今天是近邻”,“中共若不接受就拉倒”等“远亲近邻”的厥词。新“政府”在阳明山举行新生训练时,她又鼓吹“台湾主权独立、国号为中华民国”的“事实台独”观。5月28日她竟然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声称“台湾国际法律地位未定是存在的事实,绝对不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6月7日她进一步挑拨台湾人民与祖国大陆的感情,称“台湾人民没有拿中国大陆的护照,不向中共纳税,不受中共的统治,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公平”。6月9日,吕秀莲一席“陈水扁英明选后由她扮黑脸”的讲话,着着实实地印证了陈水扁、吕秀莲在两岸政策上根本就是唱双簧、扮黑白脸,从而把陈水扁苦心经营的“台独”遮羞布揭得一览无余。
这使陈水扁恼羞成怒,更引发台“总统府”史无前例发布新闻稿澄清,郑重宣示“总统”职权“完整而不容分割”,两岸政策之指示或谈话以“总统”为“唯一依归”,并表明“黑脸白脸”之设计“绝非事实”,结结实实地给了吕秀莲三个大巴掌。之后,吕秀莲丝毫没有收敛,只要一有“发声”机会就宣扬“台独”主张。
在台湾民众急迫要求两岸关系稳定的情况下,吕秀莲却一再口出狂言,不断鼓吹“台湾独立”,这不但不利于两岸关系的稳定,而且还将把台湾同胞推向战争的边缘,吕秀莲这种狂妄行为,看得台湾同胞心惊肉跳。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