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评论 透视“核四”风暴
台海评论-驳李登辉及其“两国论”
台海评论-驳吕秀莲“台独”论 |
|
首页-专题-台湾-台海评论_驳李登辉及其两国论 |
|
|
|
李登辉的自传《台湾的主张》出版后,许多人对李登辉为台湾设计的科索沃之路无动于衷。笔者就此书谈一点管窥之见,和海内外学者专家作一交流。为防误解该书原意,本文尽量引用该书原文。
《台湾的主张》的核心是台湾独立。该书共分八章,从头至尾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台湾要独立。
第一章是讲培养台湾的民族认同感对台湾独立的重要性。李登辉说:“所谓‘认同台湾’,我想是最重要的。”
第二章是解释为何台湾要走迂回的独立道路,“目标越大,越需要有迂回策略”。
第三章是说明台湾需要采取务实外交的方法来争取国际社会对台湾独立的认可,并且当务之急是“确保台湾的‘ 存在’,并彰显台湾‘存在’的事实”。
第四章则提出要以“民主”为理由反对大陆的和平统一政策,要“明确拒绝‘一国两制’”。
第五章要求台湾人民坚定美国会支持台湾独立的信念。李登辉说:“我对美国这个国家是具有信心的。美国不仅支持台湾的历任领导,也把台湾的存在视为一项重大的政治问题。”
第六章是鼓励日本大胆支持台湾独立。李登辉对“日本未能发挥其潜在能力......感到难过”。
第七章则建议美日台三方共同行动把中国分裂成若干块,为台湾的独立创造条件,即“让文化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的地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大约分成七个区域相互竞争”。
第八章号召台湾外省人与台湾本地人团结一致,为台湾的独立而共同奋斗,“让台湾的生存与发展永远延伸”。
纵观这八章内容,该书的真名其实是《台湾独立的主张》。为了与其书名相互呼应,李登辉在封底标上了“生为台湾人的幸福”的字句,而其真实含意是“台湾人独立的幸福”。
在书中李登辉援引了当年他与日本记者司马辽太郎说过的“生为台湾人,却有一种对台湾无能为力的悲哀”。李登辉说,历史上台湾人没有治理自己家园的权力,而如今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终于将台湾人带上了独立之路,----而大陆上的中国人却没有分裂的机会。
笔者认为,无论是政治学的原理还是人类历史的经验,无一不证明强行搞民族分裂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冷战后的事实是,分离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使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加剧。1946?1989年世界上共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190起,年均4起;而1990?1998年发生各类军事冲突共310起,年均34起。李登辉的分裂主义目标将给台湾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历史将会作出最后的裁判。
笔者还想说的是,迂回独立的策略因其隐蔽性而十分危险。李登辉搞独立的野心之所以长期未引起人们注意,根本原因是他采取了曲线独立的策略。李与民进党在台湾独立的目标上毫无区别,只是策略不同,他说:“通往目的地的最佳途径,不见得是直线,有时稍作迂回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直线做法往往带来反效果,不可不慎。”因此李登辉试图通过“蠕变”的方法来使“中华民国”变为“台湾的中华民国”进而再变成“台湾共和国”。李登辉自认为这种曲线独立的策略可以掩盖台湾从“自治状态”转向正式独立的质变过程,从而使台湾可以不经历战争而最终实现独立。这种迂回策略在一个时期内可以欺骗一些人,但不可能永远瞒过所有的人,特别是不可能改变量变到质变必然有一个临界点的客观规律。当台湾分离主义者走到这个质变的临界点时,迂回独立的策略也就避免不了引发严重的政治后果。
《台湾的主张》出台的目的,是要继续推进台湾独立的图谋。为了避免政治上的麻烦,政治人物一般是在去职之后才开始写自传。但李登辉一反常规,在离职前早早推出自传,这不能不让人问一个为什么。政治人物的自传关系到其身后的名声,因此需要字斟句酌,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因此可以推测李登辉是在赢得连任后就着手《台湾的主张》的撰写,并且是刻意要在2000年“大选”前一年半推出此书。书中李为下一任台湾领导人制定了政治标准,即“必须是非常爱台湾,而且是可以为台湾不惜粉身碎骨来奋斗的人”,“必定是可以廓然面对台湾历史过程,善用历史智慧,前瞻未来的人”。前半句是要求台湾的新领导人必须是个死心塌地坚持台独目标的人,后半句则要求该人继承其曲线独立的政治“智慧”。此时推出这样一个标准,显然是想引导台湾民众的投票倾向,但更深层次的用心可能是李登辉准备将台湾独立的纲领正式化和官方化,
----先是以个人名义推出台湾独立的纲领,而后利用其执政的最后一年半时间,用官方文件将这一纲领正式确定下来(如“改宪”)。这样无论谁上台执政,台独都成为政府不可改变的政治方针。
仔细回顾李登辉自1988年执政以来在台湾独立问题上的立场变化,人们便可发现许多曾鞍前马后为其效力的人,都只因还保有一点民族统一的思想,最终都被他整下了台。仔细读一下《台湾的主张》,人们就可以体会出李登辉为台湾设计的科索沃之路还有多远。如果李登辉执意要在离职前走到独立的临界点,希望和平统一的人们将不得不早做准备。(注:《台湾的主张》于1999年5月19日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