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升亮
12月7日,台北、高雄市长及市议员选举以「北蓝南绿」、大体维持现状的「平盘」而告收。国民党籍现任台北市长马英九高票连任,民进党籍现任高雄市长谢长廷则险胜对手。虽然这一结果表明泛蓝、泛绿两大阵营均在自己的优势地区守住地盘,站稳脚跟,朝野实力并未出现明显消长,不会对岛内政局造成直接冲击,但无论从选举的过程还是结果看,此次选举均透露出不少值得重视的讯息,带有很强的台湾政局演变的「温度计」及2004「总统」选举「前哨战」的意味,为我们研判岛内政局走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点。
选举结果至少透露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讯息:
一、「北蓝南绿」的格局得到深化,中间选民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蓝绿阵营在北、高两市的「基本盘」大小既是决定此次选举结果的根本原因,选举的结果反过来又进一步深化了原有的实力格局。台北市一向是国民党的「大本营」,泛蓝占有较明显的优势,在1998年以来的几次重大选举中的总得票率均高于50□,而泛绿军则从未达到过 50□。这在民进党执政后并未有所改变,为马英九的取胜及泛蓝在市议员选举中取得佳绩奠定了坚实基础。高雄市一向被民进党视为「南部大票仓」,尤其是在该党执政后的大力经营下,泛绿的得票率呈稳定上升之势,在去年「立委」选举中共获得 48.6□的选票,首次将对泛蓝的优势拉大到6个百分点。这也是谢长廷得以连任及民进党成为议会最大党的基本前提条件。这一「北蓝南绿」的政治格局肇始于2000年台「总统」选举:宋楚瑜在包括台北市在内的北部、中部15县市拿下最高票,陈水扁在包括高雄市在内的南部10县市优势明显,两人几乎泾渭分明,各据一方,形成了「北宋南陈」的奇特景观。在2001年的县市长选举中,首度开始集结的泛蓝在除台北县、宜兰县外的北部与外岛地区大获全胜,共拿下13个县市,民进党则继续保持在南部10县市的优势,使得原有格局趋于。。经过此次选举,「北蓝南绿」格局得到进一步深化,成为蓝绿阵营面向2004「总统」选举的基本出发点。但是,从岛内历次民调看,只有60□左右的选民有较明确的政党倾向,「蓝绿阵营」、「泛蓝大于泛绿」等说法并不能涵盖占选民总数约40□的中间选民,无论泛蓝还是泛绿,若想在单一选举中确保胜选,中间选民的支持仍非常关键。马英九的高得票有赖中间选民的支持,李应元虽大体保住了泛绿在台北市的「基本盘」,但却使民进党过去争取中间选民支持的努力毁于一旦﹔谢长廷能冲破50□的得票率,高于其它候选人的得票总和,也得力于中间选民的支持。因此,在下一回合的蓝绿大较量中,双方除稳住各自的基本支持群众外,对中间选民的争夺将更为激烈。
二、「省籍牌」、「统独牌」的效应逐步递减,「政绩牌」与「经济投票」的重要性开始上升。在近几年的重大选举中,民进党一再地以挑动省籍矛盾,激化统独争议作为基本的选举策略,屡屡收到「奇效」。在此次选举中,陈水扁、李登辉又故伎重施,一度猛攻马英九「香港脚不走台湾路」、「要选台北特首」、「爱中国比爱台湾还要多」,质问马英九「关键时刻站在哪一边」,刻意炒作省籍议题,但结果不仅未能激发民进党支持者的热情,反而引起中间选民的反感,使马英九声势不降反升,最后被迫收手。虽然由于台北市长选举属于地方层级,不能因泛绿在此次选举中打「统独牌」失效,即得出其在今后选举中就没有市场的结论,但随着泛绿操弄这一议题次数的增加,及年轻一代族群情结、统独意识的普遍淡化,「省籍牌」在未来岛内选举中的效应将会逐步递减。在去年的「立委」选举中,民进党执政绩效不佳、岛内陷入数十年未遇的经济困境等因素,并未影响到该党逆势上升夺得「立法院」第一大党,使「经济投票」的缺席成为那次选举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但在今年的选举中,由于民进党已经实现「全面执政」,无法再将政局混乱、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改革不力的责任推给在野党,岛内民众开始对该党执政产生了信心与信任危机,使其不仅无法利用执政资源扩大优势,反而在选举中背负了沉重的执政包袱,成为泛蓝攻击的焦点,开始尝到了流失中间选民的苦果。而就台北、高雄两市的情况看,马英九、谢长廷获得连任的最大个人资本还是各自的施政绩效,两人最后的得票率跟施政满意度均相当接近,即显示出这一点。这表明,岛内民心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中间选民的投票倾向更加趋于理性,经济因素将会在未来台湾选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泛蓝内部开始形成「非整合不可」的共识,泛蓝整合出现新的模式。在去年底的选举中,泛蓝虽在部分地区的县市长选举中开始整合并显示出强大威力,但在「立委」选举中则各自为战、互挖墙角、内斗不断,相当程度地压缩了泛蓝的总体当选席次。为了避免「泛蓝鹬蚌相争,民进党渔翁得利」的悲剧一再重演,国民党、亲民党自去年选后即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酝酿北、高市长选举合作事宜,很早即达成了「共同推荐一人」投入市长选举,对市议员提名人数进行协调等共识,使得「团结就是力量,整合才有希望」、「合则可胜,分则必败」的声音成为主旋律,泛蓝在因分裂而失去政权后第一次以团结的姿态与泛绿展开对决。
但是,泛蓝整合由于涉及到国、亲、新的历史恩怨,事关各自未来发展,仍出现了「知易行难」的怪圈,因而泛蓝整合情况在选举过程中始终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牵动着选情的变化,并对最终结果产生了关键影响。(未完待续/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