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台湾大选期间蓝绿两阵营两岸关系政策异同
一般地,两岸关系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两岸关系定位,二是两岸的交流互动,前者起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后者受制于并服务于前者。
1、不同点:蓝绿对两岸关系定位的不同。这次大选陈水扁把两岸关系政策作为其竞选主轴,以“一边一国”对抗“一个中国”原则,竞选期间相继退出“台湾正名”、“公投新宪”及“二二八大游行”等动作,提出要把“台湾变成正常、完整而伟大的国家”。国亲联盟则以“拚经济、救台湾”为选战主轴,其大陆政策比较温和,提出“维持现状、台湾优先、经济发展”的策略,认为两岸主权问题不是现在可以决定,要留给后人决定,维持现状是国家最稳健的做法,但也不排除“台独”成为台湾未来选项。
2:相同点:蓝绿两大阵营都是提出两岸“和平共处”的主张。虽然蓝绿的两岸关系定位不同,但他们对于两岸交流互动的主张却大致相同。蓝营的连战提出“两岸和平新路线图”,宣称若当选“总统”,将循五个步骤推动两岸和平;绿营的陈水扁则提出两岸签署所谓的“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协议”的构想,其基本内容包括:在“平等、尊严”的前提下到大陆访问;建立制度性的两岸对话机制;要求大陆撤除对台湾的导弹部署。两岸终止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机制;实现两岸“三通”,主张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协商机制。当然,陈水扁提出两岸签署“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协议”建议具有相当大的欺骗性,目的是要缓和其“一边一国”对两岸关系造成的紧张局势,争取中间票源,为选举服务;而连战的“两岸和平新路线图”的提出是认识到台湾“边缘化”的威胁,其两岸关系定位与交流互动的主张比较协调一致。
二、台湾大选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应该看到,台湾大选后两岸经贸发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凸显,主要表现在:
第一,“台独”势力呈长期执政态势,两岸战略对峙升级,战争的危险性增加。
陈水扁连任“总统”后,民进党呈现长期执政态势。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虽作了某种策略性的退让,如将2006年的“公投制宪”改为“制宪改造”,但其“台独”本质并未改变。正如国台办声明所指出:“并未放弃“台独”的立场,也没有真正表现出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值得注意的是,大选后台湾“行政院”即通过6000亿台币军购法案,并透露台湾正考虑一旦爆发台海战争将可能攻击三峡大坝。而大陆方面,解放军亦于6月下旬在福建东山岛举行“争夺台海制空权”的联合军事演习,从发展态势看,两岸矛盾和中美矛盾有增无减,两岸战略对峙明显升级,爆发台海战争的风险增加。在这种态势下,两岸的经贸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数:国台办对拥独台商的抨击及有学者在网上发表文章建议“经济制裁”台湾的相关报导,使台湾股市一度暴跌。部分台湾投资者担心原本已经紧张的两岸关系可能会更加恶化,对投资大陆的信心削弱。而台湾当局则立即采取多相措施引导台商回流,包括重新推动“南向政策”,鼓励中型企业回台设立营运总部及回台上市等。连串事态的发展,都给两岸经贸关系带来某种不稳定的因素。
第二,台湾当局从“安全成本”考虑,对两岸经贸发展采取抑制政策。
在大选期间,陈水扁为了争取选票,提出两岸签署所谓的“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协议”的构想,但在其“台独”政治图谋的基本考虑下,实际上却是继承李登辉“戒急用忍”的衣钵,继续实行对快速发展的两岸经贸关系采取管制政策:首先,是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尽量阻挠、推延两岸“三通”的实现。在是次台湾“总统”大选期间,陈水扁回应力主“三通”的长荣集团董事长张荣发,不能为了通航而不考虑“国防安全战略”意义。其次,是一再向企业家呼吁“根留台湾”,要求避免对大陆投资过于集中,以防两岸经贸往来过于依赖大陆而造成风险。为此,台湾当局对企业赴大陆投资作出种种新的资金和技术标准的限制。第三,就是重新积极推动“南向政策”以制衡台商的“西进运动”,认为“中国市场也是台湾经济全球布局的一部分”要求,“台商要致力于东南亚投资,政府将政策配合,做台商后盾”。
三、台湾大选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当然,也应该看到,两岸经贸发展的一些长期起作用的重要因素仍然存在,这些因素是:
第一,两岸经济的依存度、互补性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过去15年来,两岸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据台湾官方的统计,目前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尚不到400亿美元,但若包括通过香港、维尔京群岛等地转投资,及台商在大陆盈余转投资,估计台商在大陆实际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甚至接近1500亿美元。占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75%以上,也占大陆利用外资总额的20-30%,(1)台湾产业在大陆,尤其是在广东和华东的布局,带动了两岸的贸易发展。2003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达498亿美元,占台湾总出口的34.5%,目前,海峡两岸的贸易依存度已超过10%,如果加上台湾对香港的贸易依存度则已达到23%以上,而长期以来台湾对大陆贸易存在巨额顺差(过去10年合计超过2400亿美元),更成为台湾继续维持外贸顺差、外汇积累和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
1990年代后期,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中,“南向政策”失利,“西进运动”加快,目前,两岸经济合作正从传统的垂直分工逐渐转变为平衡分工与垂直分工并存的混合模式,经济互补性迅速加强,随着台湾产业转移大陆层次逐渐提高,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由单纯的生产制造,扩大到了采购、生产管理、研究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大陆基地的价值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这种建基于两岸经济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互补性、依存度正成为两岸经贸易关系发展中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第二,台湾经济正陷入“浅盆经济”危机,被“边缘化”的压力正迅速增加。
两岸战略对峙的升级令台湾经济出现“信心危机”,并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有学者认为:“这种“信心危机”对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好比一棵树栽在泥土较少的浅盆上,很难达到根深叶茂,有可能使台湾变成缺乏深层根系的“浅盆经济”。”本来,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互补性很强,然而有关陈水扁当局拒不承认一个中国,不断给两岸经贸合作设置障碍,千方百计阻挠两岸“三通”的实现,使两岸经贸关系长期处于非正常的状态,造成两岸往来人员的交通和物流费用的惊人浪费。据估计,2003年台湾约有500万人次频繁往来于台海两岸,由于两岸未能“三通”,仅转机费就要损失500亿台币。
目前,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香港、澳门先后与内地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启动等,都是其中的标志。台湾被“边缘化”的危险逐渐凸显。目前,大型欧洲跨国企业正不断缩编在台营运,并将其“大中国区”总部纷纷移往大陆;拥有对台航线的5家欧洲航空公司中的4家,包括英航、瑞士航空等已宣布中止欧台“直飞”航线;许多国际海运业者的越洋航线纷纷取消湾靠台湾的航班,“美国总统轮船公司”湾靠台湾的航班已由2001年的25条航线减至2003年的18条航线,2003年4月世界最大的“麦司克轮船公司”中东航线也取消去台航线;台湾的高雄港1999年的世界第3名到2003年直掉到第6名。
最近,在台美商已强烈要求实现“三通”。2004年台湾美国商会白皮书就指出,由于两岸间未实现“直接三通”,许多跨国公司在台湾实施商务计划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它认为“两岸不直航,台湾将被边缘化”,美国商会甚至下了“不尽速直航就要撤资”的最后通牒令。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也认为“台湾再不改善两岸关系,经济发展将被“边缘化”,并建议“当局应在政治议题上做些协调,换取加入经济组织的机会,台湾才能免予被“边缘化””。
四、未来几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几点研判
第一,未来四年两岸“三通”仍难于实现,台湾经济难免被逐渐“边缘化”。
陈水扁继续执政后,其在未来四年的主要目标是“完全宪政改造工程”,这将让两岸关系继续处于持续的动荡与紧张状态之中,而台湾当局在《两岸直航影响之评估报告》又认为“民间谈判”使“政府”公权力执行受到严厉挑战,从而把两岸的“三通”民间对民间或企业对企业谈判的通道也加以堵塞。因此,在未来几年期间,两岸“三通”仍无法实现,这对台湾的本土经济,及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台商“西进”步伐加快,两岸经贸易关系仍将持续发展。
台湾大选后,岛内政治生态环境恶化,岛内移民潮再度掀起。选前一天“枪击事件”及选后台湾政争不断,以及对陈水扁再连任四年,两岸关系的改善的可能性小,导致台湾资金和人员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很多台商处于“心理恐慌”、“看清事实”与“呆不下去”的原因,举家迁移至大陆定居,而在此前台商一般是单身前来祖国大陆经商。台湾多家移民公司都表示,大选后咨询移民海外的客户增加3倍以上。台湾《天下》杂志在大选后1000家大企业总裁(CEO)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近三成(27.9%)人是可能因为工作或其他考虑举家移居中国大陆。该调查还发现,这些大企业和大陆的经贸关系正逐渐深化,企业到大陆投资比率从2002年的46%提升自55.6%。
近年来,如台塑集团等一些台湾大企业,因受到政局不稳、“三通”迟迟未能实现,以及岛内土地价格走高、经营成本高企的困扰,已经突破当局禁令,以在美国子公司的名义,到大陆宁波、漳州等地大笔投资。2000年曾支持陈水扁的张荣发,选前表示“长荣航运不排除继续将重心外移”,选后低调走访大陆大连和上海,计划在上海浦东成立航运中心。一般估计,由于担心台湾被“边缘化”以及两岸关心恶化殃及台湾经济,岛内大企业将加快投资海外,特别是投资大陆的步伐。
第三,两岸经贸交往将日益便捷化,并逐步迈向双项交流。在广大台商的积极的推动下,两岸之间的人员、资金及货物的往来将日益便利化。从2004年3月1日起,“小三通”适用范围,在人员上,将从原来只适用于福建地区的台商,扩大到使用所有大陆地区的台商以及眷属;实施的地点将从目前的福州、厦门之外,扩大到福建其它地区,例如漳州、泉州,两岸民航企业也将不断拓展服务的地域范围。随着上海经澳门到台北航线的开通,2003年8月起,山东经澳门到台北也已经开通。2003年12月6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与大陆东方航空公司合作开通“台北—琉球—上海”快速联运航班,琉球成为继香港与澳门之后的第三个中转航线中介点。200年3月9日,“深圳—澳门—台北”航线正式开通,这是深圳与台湾之间首条一机到底的航线,乘客只需要在深圳机场一次性办理处境以及行李托运手续,整个旅程只需要3小时,成为目前两岸之间转机最近的航空服务。
可以预料,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岸经贸交流“单向、片面”的状态正得到逐渐的改变。台湾《两岸关系条例》经过第八次修整后规定:适度开放大陆人民、法人、团体、其它机构或其余第三地投资的公司,经许可在台从事投资行为;许可引进大陆劳工;大陆企业可在台湾从事广告活动等等。大陆企业入岛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目前,北京同仁堂已在台北设立分店,青岛啤酒公司也展开在台合作建厂行动。
第四,两岸间经贸纠纷与摩擦将日益增多,建立某种协商渠道越来越迫切。
面对两岸经贸快速增长及双项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岸经济纠纷日益增多。2002年3月23日,原外经贸部应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上海宝钢等公司的申诉,公告对进口台湾与俄罗斯、韩国等冷轧钢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这是大陆第一次对台湾产品向大陆倾销展开调查;随后大陆还分别对台湾的PVC产品、苯酚、乙醇胺等进行反倾销调查。两岸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与争议越来越多。目前,大陆知识产权在台湾未获得有效保护,大陆知名商标包括海尔、全聚德、步步高、娃哈哈等在被岛内企业抢注的现象严重;台湾企业的商标在大陆被侵权案件也日益增多,如台湾“统一”企业的商标被侵权案等。
由于两岸日前缺乏协商管道,给这些纠纷与摩擦的解决增加了困难,也增加两岸的企业经营的风险。因此,建立两岸协商途径,协同处理两岸经贸中衍生的问题。显得尤其必要。前台“行政院院长”萧万长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架构;祖国大陆多次表示,愿与台湾建立类似CEPA的安排。台湾若能配合采用复委托机制,将部分经贸议题由民间来协商。从争端解决机制、知识财权等促进两岸贸易便捷化的规范着手,以逐步增强共识,致力发展与经济和技术合作,则将不仅将推动两岸发展,也将有助于稳定两岸关系。
总体而言,在两岸经济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大陆逐渐掌握了对台经贸的主动权,台湾正为其政治上的选择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
(作者:冯邦彦、赖文凤,编辑:海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