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大陆推行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由前期的军事对峙进入交流互动阶段。投资贸易大幅上升,到去年两岸贸易(含香港)已达四百九十八亿美元,占台湾总出口34.5%,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台商投入大陆资金估计已超过一千亿美元,两岸已形成一经济共同体。
但在政治关系上,由于对主权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双方仍处于对立状态。1991年3月,台北公布“国家统一纲领”,明确表示“中国的统一,在谋求国家富强与民族长远的发展,也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由于这一庄严的宣告,乃有1992年“九二共识”的建立及1993年辜汪“新加坡会谈”的举行,为两岸和解迈出一大步。
2000年台湾大选,长期推动台湾对立的民进党执政,岛内对立自主的意识高涨,“去中国化”的各种措施逐渐登台,两岸政治关系堕入低谷。今年大选期间,执政党提出“公投”、“制宪”,及“行宪”的时间表,不但引发内部的分裂,也引起大陆的关注。本年5月17日大陆发表声明,不惜一切牺牲来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使两岸关系由“冷和”进入“热战”的边缘,成为海内外中国人忧虑的焦点。
在两岸关系演变的过程中,美国一直扮演一举足轻重的角色。美国为本身的战略及经济利益,一方面与中国先后签订《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及有关军售的《八一七》公报,承认“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但同时又由国会通过“台湾关系法”,承诺继续供应台湾自卫武器,确保台湾的安全。基本策略是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和不战的局面,不容许任何一方,改变由美方界定的现状,无形中使两岸分裂长期化。
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着眼,和平统一才是全体中国人期望的千秋大业。如果因分裂而造成兵戎相见,将使正在崛起的中国遭受严重的创伤,台湾五十年来的经济建设,也将毁于一旦。如何化解战争危机,达成和平共荣,应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本文将分析当前世局的现势,及两岸关系演变的轨迹,为化解当前危机及达成和平统一提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方案,希望能化干戈为玉帛,为两岸开太平。
(二)当前世局的基本情势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东西冷战结束,世界局势出现三大变化。
首先是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强。无论在军事、经济及科技各方面,美国均已无敌手。其次是欧美联盟乘势扩张,吸纳过去由苏联控制的东欧国家,由原来的十五国,到最近已增加到二十五国,成为拥有四亿七千万人口,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八兆美元的经济实体。第三是中国大陆的崛起。经过二十五年的高速发展,到去年按购买力评价计算,大陆GDP已仅次于美国及欧盟而跃居世界第三位。
这一鼎足三立的局势,自四年前共和党入主白宫,新领导人采取单边主义,重大事件不再与欧盟协商,美欧关系开始由密而疏。苏联解体后,美国顿失竞争对手,无法支持独霸世界的扩军计划,中国大陆的蓬勃发展,成为美国的新假想敌。美中关系进入高度不稳定状态。由于前年美机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及南海上空中美军机互撞两桩事件,使中美关系一时进入低潮。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由人间乐土顿成恐怖世界。防恐斗争有赖各国援手,使意气风发的布什政府不得不改弦易辙,开始对中国采取较友善态度。两国元首频频互访,中美贸易迅速扩展,尤其自朝鲜核武事件发生后,美国依靠中国从中斡旋,先后举办二次六国会议,中美关系一时出现峰回路转的迹象。
过去三年中,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北美、西欧,及日本经济低迷不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而中国大陆经济却能“一枝独秀”,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亮丽业绩。在2001至2003这三年中,中国大陆GDP平均每年增长8.2%,远远高于世界水平。对外贸易每年增长22%,到2003年进出口总额已达八千五百一十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达四千零三十三亿美元,仅次于日本。过去三年中,中国不但取得2008奥运会及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且成功将载人飞船登上太空。中国国力的急速上升,使美国朝野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心态再度萌发,“中国威胁论”开始抬头。除在贸易问题上不断构设路障外,并有意利用两岸对立来困扰中国,使台海局势成为中美关系及世界和平与战争的聚焦点。
(三)中美关系与台海风云
台湾海峡两岸的纷争,本是国共内战的延续,照理应属于内政问题,不必外国介入。但1950年韩战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协防台湾,其后更签订协防条约,使台北的“国民政府”成为美国的盟友。这一情形一直维持到1971年美国尼克逊总统与国家安全顾问季辛吉访问大陆与中国签订“上海公报”,美台关系才发生激烈变化。“上海公报”最主要的一项,是美国承认“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中原则”首次获得美方的支持。
1978年卡特总统访问北京,签订“建交公报”,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接受大陆所提出“对台湾断交”、“废约”,及“撤军”三条件。但同时又由国会订立“台湾关系法”,宣示“任何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和平稳定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同时提出以防卫性武器供应台湾,俾使台湾维持足够自卫能力。这些条款的订立,实质上是维持两岸近二十六年和平对峙的美国因素。
1981年里根总统入主白宫,在其访华期间又与中国签订“八一七公报”,除重申“一中原则”外,并声明“美国政府无意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同时声明“美国对台湾出售武器的性能和数额,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几年供应的水准,并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美方这一系列公报的签订,是企图促使两岸避免走向极端,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
中美关系在老布什总统时期曾一度倒退,但自克林顿入主白宫,曾多次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接触,除继续执行“一个中国”政策外,更发表所谓“三不”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入会资格限于国家的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在内。在经过长时期的起伏与转折,到克林顿第二任时,美国对华政策已趋定型,美国继续供应台湾武器,使有自卫能力,实质上维持两岸和平对峙的局势。如此,美国既可进入大陆市场机又可源源以武器销售给台湾,保持其经济及战略上的双重优势。
(四)两岸关系的进展与转折
1979年前,两岸是处于军事对峙状态,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完全断绝。1979年1月大陆人代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九点政策。1987年7月台北宣布解除戒严,允许台湾居民到大陆旅游探亲,两岸僵局开始解冻。部分台商开始到大陆投资,到1997年,进入大陆台商已达三万多家,协议投资金额达三百余亿美元。在1988到1997这十年间,台湾到大陆探亲旅游人数高达一千一百七十万余人次。1979年台湾及大陆经香港的间接贸易不过七千七百一十万美元,到1985年即激增到十一亿美元,增加达十四倍多。到1995年两岸贸易抵达二百二十亿美元,再增加二十倍。近四年来由于台商大举移入大陆,两岸贸易更有增无减。去年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包括香港)已达四百九十八亿美元,占台湾总出口34.5%,占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17.4%,也即去年台湾GDP中每六点七元即有一元出口到大陆。由对大陆出口所带动的就业效应,估计为台湾创造百万就业机会,如无对大陆的巨额出口,台湾失业率将超过10%。
在对大陆贸易中,台湾一直处于顺差地位。过去十年间,台湾对大陆贸易出超总额高达二千四百亿美元。如无对大陆贸易的巨额出超,台湾外汇存底早已耗竭,对大陆的出口贸易已成为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
两岸经济的融合,并未能化解政治上的对立,关键是在主权问题上始终无法达到协议。国民党主政时期,奉行一个中国原则,主张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于1990年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并于1992月通过“国家统一纲领”。在纲领前言中明白指出:“大陆与台湾同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的共同责任。”“国统纲领”并订定国家统一三个步骤,通过交流互惠,互信合作,最后协商统一。这是台北对国家统一最具体的表述。“国统纲领”于1991年3月14日由台湾“行政院”第2223次会议上通过,成为两岸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
由于“国统纲领”的通过,两岸先后成立海基会及海协会,乃有1993年,汪道涵与辜振甫的新加坡会谈,为两岸和解奠立始基,台湾在李登辉主政后期,开始背离“国统纲领”,向“两个中国”的模式转向,对日益蓬勃的两岸经贸活动,采取“戒急用忍”政策,阻止台商进入大陆投资,使两岸关系再度陷入低谷。
2000年台湾大选,国民党因内部分裂而落败。民进党上台初期,为稳定局势,宣布所谓“四不一没有”政策,即“不宣布台湾独立”、“不将两国论入宪”、“不更改国号”、“不搞公投入宪”,及“不废除国家统一委员会及国统纲领”。但在民进党执政四年中,不但否定一个中国原则,提出“一边一国”的新口号,且从多方面推行“去中国化”运动。到今年大选期间更推动“公投”与大选一并举行,且提出将于2006年制定“新宪”,2008年实行“新宪”,积极向独立建国的路线推进。
民进党的急独政策,造成内部蓝绿两阵营的分裂,也引起美国及东亚国家的关注。大陆在今年5月17日的声明中,即要求台湾当局“悬崖勒马”,避免“引火烧身”,为准备摊牌,双方都加强备战,台湾执政当局已提出六千亿台币购买潜艇及飞弹的军购预算,大陆也向俄罗斯增购先进舰艇,双方厉兵秣马,不仅消耗大量资源,且提高热战危机。如果两岸爆发战火,美国引用台湾关系法介入,将触发中美两大国的武力冲突,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两岸偃武共荣的途径
面对这一局势,台湾执政当局最近提出两岸非军事区,建立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并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希望缓和紧张局势,但由于始终回避“一中原则”,很难展开实质谈判。要解除当前的危机,最切实可行的途径是回归“国统纲领”,承认台湾与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官方已一再声明,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一中原则”,所有一切问题都可提出谈判。
如果两岸能结束敌对状态,在保持现状的前提下,商讨订立和平协议,台湾不宣布脱离中国而独立,真正实践陈水扁2000年5月20日就职时所承诺“四不一没有”的宣告,大陆撤退所有面向台湾的飞弹。在这一基本架构之下,双方达成下列各项协议:
(1)外交全面休兵。双方各保持现有邦交国,停止互挖墙脚。大陆已是联合国安理会会员,已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建交,不必再为吸引台湾邦交国而伤和气。在国际各种组织上,大陆应协助台湾以“中国台北”名义加入,一如亚洲银行的模式,扩大台湾国际活动空间。
(2)扩大经贸合作。不但实现“三通”,签订投资保障协议,并应就信息、航天、石化、能源等产业进行全面合作,共同进军国际市场。
(3)停止军事较劲。不以有用资源用于扩张军备,大陆停止“挑衅性”军事演习,台湾不参加每日的战区飞弹防御系统。
(4)体育、图书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08年北京奥运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邀台北参与,两岸出版物全面交流,共同为发扬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如果上举的协议能够实现,台商在大陆的半制品可运回台湾深加工,大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可为台湾创造就业机会,庞大的军事费用,可用于发展科技、教育,改善生活环境,使台湾成为一个山明水秀,安乐和谐的世外桃源,彻底消除战争的阴影。
(六)中国和平统一的大道
承认“一中原则”,或“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只是两岸和平共荣的第一步。中国和平统一的长治久安,必须是台湾、港澳,与中国大陆的全面融合。两岸未来的统一方式,不外下列三种:一是东西德的全面合并;二是组成中华邦联;三是组成中华联邦。东西德的全面合并不易为台湾朝野所接受。邦联是拥有独立主权和政府,具有国家形态组织的联合体,含有两国论的意味,不易为大陆所接纳。较有可能的安排,是成立一种有别于西方(美国、加拿大),含有中国特色的联邦制。
推行这一特殊的联邦制,必先解决“一国”的涵义。这是多年来两岸争持不下的基本问题。最直接可行的方式,是两岸协议同时宣布废除双方现有国号,共同以“中国”(China)或“中华联邦”(The United States ofChiea)作为共同国号。“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场革命的产物,而中国一词已有数前年历史,且久为世界各国所共识既以中国为共同国名,则“一国”的纷争可以解决。
在一国的条件下,第二步是召开由两岸、港澳,及海外华人代表共同参与的“和平统一协商会议”,商讨成立“中华联邦”的具体步骤。为估计两岸人民的福祉,代表人数的分配,大陆占60%,台湾占20%,港澳合占10%,海外华人占10%。这一特殊联邦的构成将包括下列各步骤。
(1)成立中华联邦最高委员会(Supreme Council),由两岸、港澳,及海外代表组成,成为联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推选国家元首及副元首。
(2)在最高委员会之下,设立四个国家委员会,作为行政系统的最高机构。包括国防、外交、经济、文化四个委员会。每一委员会各设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国防、外交两委员会原则上由大陆代表任主席,台港及海外代表任副主席。经济、文教两委员会主席及副主席,由代表推选。统一掌管全国国防、外交、经济、文教大计。
(3)联邦首都设于北京,陪都设于台北。
(4)联邦国旗国歌,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重新设计。以象征全民团结,振兴中华为基旨。
(5)两岸及港澳居民皆为中国人,外出经商、旅游、求学一律领取中国护照。联邦驻联合国、国际组织,驻外使馆及领事馆人员,由两岸三地代表共同组成。
(6)台湾及港澳各自维持现有体制,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拥有独立司法、终审权,所有人事任命,不必经最高委员会审批,完全由当地居民选出。
(7)台湾保留军队、警察,及情治系统,主要任务是维持治安,对外军事行动,由国防委员会统一指挥。
(8)两岸及港澳全面通商通航,但鉴于台港澳地狭人稠,大陆各省居民进入这三地区,仍受一定限制,以免影响当地的经济与治安。
(9)两岸及港澳采用共同货币,类似欧盟发行的欧元,可称为“华元”,以利便商务结算。
(10)两岸及港澳根据本身资源及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开发大陆西北及西南的资源。大陆将成为港澳台及海外华商的广大市场与经济腹地,台湾将发展为中国的科技岛,香港将成为中国国际金融及货运中心。
中华联邦如能实现,将使两岸永远消除战争的威胁。两岸可将庞大军费用于发展经济、教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更重要的是台湾不再成为国际争霸的筹码,而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推动力,为东亚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不朽的贡献。
作者:郑竹园,美国博尔大学经济系教授,海外中山学社董事会主席;编辑:海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