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区域整合,大势所趋——从两岸经贸交流看中华经济圈的发展与潜力
 
 
  来源:      日期:2004-07-29 16:58

 


  全球区域经贸板块随着历史的演进已经逐渐成形,从最早发展的欧洲区域经济整合,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签署,而后则是亚洲区域经济之整合,全球区域经贸板块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崛起,两岸四地的经贸逐渐增加,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澳门为核心的大中华经济圈的型态俨然成型。从全球各区域经贸板块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其不仅对区域经济有若干影响。更会进一步带动政治的协调及整合。大中华经济圈的发展不但有助两岸四地经济的发展,也为目前两岸关系提供了一个新思维。本文先论述两岸关系的演变历程,再由两岸经贸交流及欧盟的整合历程来探讨大中华经济圈的发展与潜力。

  一、两岸关系的演变历程

  所谓“博古通今、终往知来”,要探讨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就必须先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渊源。一般研究仅将两岸关系粗分为开放前与开放后两阶段,但经过本人长期研究两岸关系后,认为两岸关系应分为军事冲突、和平对峙、民间往来及经贸交流四大阶段,方能充分反应两岸关系的演变,也才能掌握未来发展的方向。

  1、1949年—1979 军事冲突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政府”撤退来台,两岸自此正式分裂,并展开了为期30年的军事冲突时期。此时两岸关系的特色即是双方皆认为武力可以解决统一问题,并各自喊出“解放台湾”与“反攻大陆”等政治军事口号,为两岸关系最为冰冻的时期。

  2、1979年—1987 和平对峙时期:

  1979年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先生亦提出“和平统一中国”的理念,随后台湾由蒋经国先生也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两岸关系自此进入了第二阶段,此时双方在台海的军事冲突逐渐减少,但是仍然呈现对峙的型态,因此我将此一时期称为“和平对峙”时期。

  3、1987年—1990 民间往来时期:

  1987年台湾领导人蒋经国先生基于人道考量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为两岸交流开放了第一扇窄门,两岸中断近40年的交流自此展开。由于此一时期仅准许探亲,两岸投资及贸易仍属违法,因此这一阶段可称为“民间往来”时期。唯此时期台湾之小型及家族型企业已私下前往中国大陆投资考察,两岸经贸交流亦逐渐展开,两岸关系亦随之趋向缓和。

   4、1990—     经贸交流时期

  由于两岸交流逐渐频繁,有意赴大陆投资的厂商逐渐增多,为让企业能够合法的赴中国大陆考察及投资,我在台湾“立法院”积极推动《工商企业界人士赴大陆参观、考察及参加国际展览管理办法》的立法,终于1990年4月公告施行,两岸关系因此进入了第四阶段的“经贸交流”时期,此时两岸不论在经贸、文化、宗教、体育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也为大中华经济圈的成型奠下了基础。
   
  二、两岸经贸交流现状

  两岸经贸交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区域分工及互补合作的情况下为两岸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贡献。对台湾而言开放企业赴中国大陆投资提供了另一个转型的机会,也为企业开创了进军世界的舞台!对中国大陆而言台商除了引进资金与技术外,更提供了无数的工作机会,也为中国大陆创造庞大的外汇存底。两岸经贸交流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台商赴中国大陆投资家数及两岸贸易状况观察出两岸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

  1、台商赴大陆投资家数及金额稳定成长  

  自1990年两岸经贸交流开放以来,台商无论是赴大陆投资家数及投资金额随着两经贸交流逐渐热络而呈现稳定成长的现象,1990年台商赴大陆投资1103件,金额仅2.22亿美元,而自2001年以后每年台商赴大陆投资皆维持在4000件以上,投资金额也成长至30亿美元以上,无论在数量上及投资规模上都有明显的成长,近年来更是在质量及技术上有提高的趋势。

   2、两岸贸易金额屡创新高

  中国大陆近年利用其低廉劳动力及土地成本的优势,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台湾与大陆又有地缘及语言文化等渊源,使得两岸贸易金额一再突破历史新高。1990年两岸贸易金额仅40亿美元,经过短短十余年,两岸贸易金额已达500多亿美元,成长了近15倍,在此贸易的基础上更能显示出两岸经济的依存与分割。

  三、欧盟的整合历程

  目前全球三大区域经贸板块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东协当中,以欧盟经济规模最大,发展历史最久且整合最完整,为全球区域经贸板块的代表性。从早期欧洲煤钢共同体经过了50余年发展至今日的欧盟历经几个重要的阶段,有许多方面足以作为大中华经济圈发展之参考。

  1、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设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Eura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会员包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及西德)成立、促成欧洲开始进行区域经济整合,1957年西欧六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及西德)签订《罗马条约》(Treaty  of  Rome),1958年1月1日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ty,EEC,欧洲共同市场,或简称欧体)。

  2、确认欧洲共同市场主导地位

  为与EEC行抗衡,欧陆外围七国于1960年成立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uropean  Freetrade  Association,EFTA,英国、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及奥地利),唯有EEC组织较为严谨下,1973年英国、爱尔兰及丹麦加入EEC,1981、1986及1993年希腊、葡萄牙、瑞典等国家陆续加入,EEC主导欧洲经济整合态势已定。

   3、《马斯垂克条约》生效后欧洲共同市场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

  为进一步紧密区域经济,落实经济同盟理想,EEC于1987年7月1日通过单一欧洲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SEA),希望自1993年起成为单一市场,废除所有贸易障碍,使所有的财货、劳务等在区域内自由移动,EEC于1991年通过《马斯垂克条约》(Maastricht Treaty),1993年正式生效,除了正式改名为欧洲联盟,建成欧盟(European  Union,EU),并确定未来将逐渐建立共同的货币同盟、外交政策与安全政策,2002年1月1日起实施单一货币,向政治同盟又迈进一大步。

   4、EEC国家与5个EFTA国家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区

  1994年1月,12个EEC国家与5个EFTA国家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区(European  Economic  Area ,EEA)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5、欧元诞生

  2002年1月1日欧元(Euro)的纸钞与硬币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各会员国的法定货币开始退出市场,欧元硬币与纸钞成为法定货币,2002年2月28日,除英国、丹麦与瑞典外欧盟其余十二个会员国的法定货币从此走入历史。

  6、东欧十国家入欧盟

  2004年5月1日欧盟东扩与俄罗斯接壤,除原有15个会员国(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英国、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瑞典、芬兰、奥地利等)外,正式接纳东欧10个国家(爱沙尼亚、拉拖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赛普勒斯和马尔他),从而形成了一个横跨东西欧的25国、面积406.6万平方公里、人口4.54亿、GDP(国内生产总值约达10万亿欧元而远超过NAFTA(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综合,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0%,GDP占世界的四分之一的新欧盟。由扩张的特殊来看,此次东扩将与俄罗斯影响区域接壤,强化了西欧对俄罗斯发展的影响力,且依入盟国家的数目看来,此次扩张规模也是欧盟史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次。
   
  四、大中华经济圈的发展与潜力  

  大中华经济圈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澳门为核心,生产总额接近2兆美元,无论从经济、语言及文化各方面观察,大中华经济圈比欧盟更有统和的条件。未来若加入日、韩及东协,将形成拥有全球三分之一人口、高达二十亿人的庞大市场,俾能与“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竞争。

  1、大中华经济圈各地区经济现况

  (1)大众化经进出口总额达到13,385.2亿美元

  大中华经济圈主要包含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澳门,近年来在中国大陆经济崛起之后,大中华经济圈整体经济及贸易实力逐渐增强,倘若大中华经济圈的概念能够成型,将是全球区域经贸板块中最具潜力的地区。

  中国大陆2003年出口金额为4,383.7亿美元,进口金额为4,128.4亿美元;台湾2003年出口金额为1,441.8亿美元,进口金额1,272.5亿美元;香港2003年出口金额为158.03亿美元,进口金额为2,345.16亿美元;澳门2003年出口金额为26.88亿美元,进口金额为28.70亿美元,大中华经济圈整体出口金额达到6,010.4亿美元,进口金额达到7774.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则达到1,3785.2亿美元。
   
  (2)大中华经济圈生产总值将达到18,038亿美元

  中国大陆2003年国内生产毛额为13,413亿美元,台湾约为2,959亿美元,香港约为 1,584亿美元,澳门约为82亿美元,合计大中华经济圈生产总值将达到18,038亿美元,虽然仍未达到欧盟及北美贸易自由区的规模,但是成长潜力却是最高的。

   2、大中华经济圈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1)促进经济圈内各经济体间的贸易成长

  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后,全世界与中国大陆的贸易与投资皆有明显之成长,特别是与中国大陆邻近的台湾、香港及澳门更为明显。在香港及澳门回归后,也陆续与中国大陆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唯独中国大陆与台湾因为政治因素没有签订类似协议,也限制了大中华经济圈的发展。根据中国大陆商务部统计,2003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额为493.62亿美元,进口额为90.05亿美元,进出口总计超过500亿美元,若是大中华经济圈的经济能够逐渐统合,相信在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及投资行为会更加活络,进一步带动大中华经济圈整体的发展。

  (2)消除区域间不稳定因素

   从过去历史经验观察,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及区域关系是导致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两岸关系的紧张势必对双方的经济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通过大中华经济圈此一型态的整合,先将彼此的经济发展起来,让大家在经济上先达成一种“共识”,再进一步消除两岸间彼此的歧见,对于区域政治经济的稳定将有正面的助益。

  (3)增加与其他区域经贸板块谈判的筹码

  在世界经贸板块逐渐行型之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商业谈判与协商将会逐渐频繁,而在谈判时区域经贸板块的实力将会影响到谈判的结果,因此透过大中华经济圈的发展,未来在与其他区域经贸板块谈判时将会对区域体内的单位采取到更有利的贸易条件。

  (4)为亚洲共同市场预做准备

  东协在签署了《东协经济共同体》、《东协安全共同体》及《东协社会及文化共同体》等三个文件后,东南亚共同市场已具雏形,未来大中华经济圈若能顺利成型,由东协与大中华经济圈进行整合,再将日本及韩国纳入,亚洲共同市场便能成立,并在全球经贸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结语

  欧、美、亚洲三大板块之经贸活动已主宰全球主要商品市场,2000年时西欧、亚洲、北美“区块内出口”即已占全球商品出口比重的二分之一左右,未来可预见欧、美、亚洲、三大板块之区域内贸易将随着区域组织愈趋紧密而更深化。
      
  面对全球三大区域经贸板块之形成,两岸四地必须加以因应,才能在全球经贸体系中永续成长。中国大陆是亚洲发展的重心,是全球的生产中心,也是最具有潜力的市场;台湾位处东亚,与正在形成中的亚洲经贸板块关系密切,台湾有良好的制造能力,若能善加运用,将可藉由中国大陆经济崛起之势,有机会在亚洲经贸区块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及澳门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在金融、旅游及观光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发展优势,因此两岸四地若能紧密结合促进大中华经济圈的成型,必能带动彼此经济发展,更进一步稳定彼此间的关系。
   
  欧洲总共有160多个民族,语言种类接近50种,却可以在短短的53年内整合了25个国家形成欧盟、欧盟内国家不但整合了经济,更进一步带动了货币、法律甚至与政治的整合,2000年时《欧盟基本宪章》已被提出讨论,未来欧洲很有可能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大中华经济圈内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澳门更有种族相同,语言相通、彼此间更有血浓于水的情感,只不过是历史因素将彼此分割,倘若两岸可以放下彼此歧见,从经济的观点来催生大中华经济圈,不仅可以促进彼此的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中华经济圈更能够成为统一的国家。

  (作者:张平沼,海峡两岸商务协调会会长;编辑:海航)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