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水扁于2003年8月13日提出两岸直航“三阶段说”,宣示将在2004年底实现两岸直航;阁揆游锡堃两天后正式公布“陆委会的两岸直航之影响评估报告”。呼应陈水扁的直航“三阶段说”。然而整个评估报告仍陷入安全与经济的两极纠葛,并未正面支撑陈水扁所提的“2004年底前实现三通”的政治承诺,复以国台办于2003年8月15日已以“意义不大,诚意不足”回应,并未予以正面评价,可见陈水扁开出的两岸直航支票能否如期兑现,显然不无疑问。
再者,继直航“三阶段说”与“影响评估报告”之后,“陆委会”于2003年9月10日公布两岸航空货运便捷化措施,推动“单向”、“有限度的”、“间接货运包机”模式,台湾业者先飞、中停港澳往返,自2003年9月25日起实施一年。此项陈水扁口中的两岸货运便捷化措施“可操之在我的部分”在实施前夕,在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于2003年9月24日邀集大陆民航协会浦照洲等人表示坚持两岸货机双向直航后,可谓已无法启航,使得陈水扁直航“三阶段说”的第一阶段连第一步都踩不出去,更遑论落实两岸直航。
事实上,根据台湾TVBS民意调查中心当时公布的民调数据显示,有五成七岛内的受访者赞成扁政府开放两岸直航,但同时也有高达六成受访者认为2004年底不可能实现。可见此次陈水扁信誓旦旦的两岸直航时程规划,在大多数台湾人民心中,宣示意义仍大于实质意义,相当程度系立足于选举考量,为何导致如此,真是其来有自。
首先,台湾百姓关心的是扁政府推动两岸直航的诚意,而究竟是否有诚意则取决于言行如一、政策一贯。陈水扁自2000年3月18日当选以来,即明确宣示该年底开放“三通”,惟至同年下半年反而积极推动金马小“三通”,声称小“三通”是在为全面“三通”铺路,实质上却延宕“三通”的推动进程,意图等待两岸入“世”后在国际多边架构下透过协商渐次解决,惟在大陆坚持“三通”仍须回归两岸双边而非在国际框架下协商,使得“三通”协商遥遥无期。大陆坚持不愿在世贸架构下与台湾协商“三通”,除靠量要藉“三通”协商逼使扁政府接受“一中”原则,惟却与扁政府处心积虑想在WTO架构下既可回避“一中”而与大陆协商“三通”、又能打开僵局进而改善两岸关系之布局形成角力。
然而为了务实展开两岸直航协商,大陆逐渐释出弹性的诉求,由“台港航运谈判——互不悬旗”模式、“三通”直航协商可无须先接受“一中”原则及可以不涉“一中”,演变到倡议采“民间对民间”模式务实展开直航协商,逐渐将“三通”直航协商与“一中”原则脱勾。对此,扁政府虽不认同,而强调“三通”直航协商不可比照台港航运协商模式,只有恢复海基海协两会协商机制而非“民间对民间”协商模式才能有效处理直航涉及相关公权力事宜,却并无唱反调反对两岸直航。反而是2002年5月陈水扁“大胆谈话”强调“三通是必则的路”,翌日又指出“三通可由民间协助协商”后,一时之间扁政府针对“三通”直航“官方主导、民间协助”之协商基调已大致成型,可透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订中“补委托制”加以落实。然而扁政府却一面为“三通”协商加温,一面却又指责大陆规避与扁政府协商及不愿重启两会机制,乃以担心遭到“矮化”、“边缘化”、“地方化”为由,拒绝大陆倡议的“民间对民间”协商模式。尤有甚者,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2002年10月抛出直航定位之“两岸航线”说,跳脱往昔“国内航线”与“国际航线”之纠葛进而全然与“一中”脱勾后,陈水扁更明显喊出“三通并非救台湾经济的万灵丹”之反调,急剧替“三通”直航踩煞车。可见扁政府的“三通”直航政策是反反复复,光说不练,喊了三年多,原地踏步。试从2003年5民进党的说帖及陈水扁同年七月间连续三次透过外国媒体表达对“三通”直航的负面态度,可见民进党及政府的基本思维是“反三通直航”,会出现时而抛出要求“三通”直航的讯息,系向大陆表示善意、要美国放心、收揽台商的心及满足民意,均是策略性考量的重点。
正因为如此,陈水扁此时此刻抛出直航“三阶段说”的时机,即格外引发联想与启人疑窦。亚洲华尔街日报2003年7月17日才刊出对陈水扁的专访,所谓两岸直航对他“并非要务”言犹在耳,还不到一个月,却又抛出直航“三阶段说”,展现推动两岸直航的“诚意”与“决心”;而早在2002年11已完成的“直航影响评估报告”却隐而不宣,直到陈水扁“三阶段说”之后才“适时”推出,植基选举制政治靠量,已不言而喻。尤其陈水扁于2003年5月主动抛出“公投”议题,运用民粹、累积民气为选举造势之际,却也引发大陆的迂回“关注”及美方的关切,迫使“总统府”的秘书长邱义仁不得不衔命赴美“灭火”,复以花莲县长补选失利、民进党内部弥漫一股低气压,以及“中常委”张俊宏对“一边一国”之诤言,在在均使得陈水扁连任上涨之声势又过于滑落,于是利用与媒体主管有约南下之良机,主动抛出“三阶段说”意图主动出招扭转颓势之考量,实已溢于言表。
然而“三阶段说”与“评估报告”出炉后,所呈现之破绽,已为未来两岸直航难以实现埋下伏笔:(一)“评估报告”所体现之“不应直航”意涵,已弱化陈水扁实现直航的诚意;(二)空运与海运直航不横跨台湾海峡,采“直接”通航而非“直线”通航之方式,已遭大陆抨击为“诚意不足”,未来协商能否重启及台商能否满意,实已不言而喻;(三)扁政府主张两岸航线的名称与定位应透过双方协商确定,惟却又坚持循原有国际航线,可能隐含直航协商立足“一边一国”架构之意涵而不利于达成协议;(四)第一阶段货运便捷化仍规划经第三飞航情报区,不符便捷原则,实在没有理由硬要大陆配合接受,如此则真的运直航的“准备阶段”也踏不出一步;五、两岸目前仍难展开直航协商的障碍因素,在2004年大选后仍难消除,大陆不会因陈水扁胜选而屈就退让。更何况即使2004年大选后展开直航协商,以其复杂度与敏感度,实在不可能在2004年底完成协商。
尤有进者,有人认为,扁政府继2003年8月一连抛出直航“三阶段说”及“影响评估报告”后,又于同年9月公布“间接货运包机”模式,加紧规划“海运便捷化方案”,似乎对于渐进式迈向两岸直航“不乏善意”。然而实际上整体加以检视,却处处充满权谋与一厢情愿,对于后续实现的可能性,不免令人强烈怀疑——
首先是,公布的时机予人选举考量的联想。事实上,经发会“两岸组”三年前就已提出积极推动两岸直航的评估与规划,并循序推动直航协商的共同意见,诸如当时所做成扩大“境外航运中心”功能与范围,及开放货品通关入镜的决议,均属可操之在我、无损台湾安全、也无须协商的事项,扁政府却可置“经发会”的共识与承诺于不顾,在延宕两年毫无进展及两岸政策严重“空转”之际,企图以“临时抱佛脚”“赶进度”的心态来推动两岸开放措施,拉拢并争取台商与工商业者的支持,选举靠量溢于言表。
其次是,“单向”欠缺对等,大陆是否支持,应为关键。姑且先不论“间接货运包机”在广大台商眼中节省成本相当有限的问题,该项航空货运便捷化是否能够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陆的态度。由于大陆认为扁政府规划“单向”不符“双向”对飞原则,更何况规划一年为期施行,已是常态或通案,很难比照春节包机“个案”方式予以容忍或配合,尤其质疑扁政府此举意在选举而非“真心诚意”推动两岸直航的一环,使得大陆的回应不易乐观。
果真如原先所预料的,继大陆民航总局台港澳办主任浦照洲于2003年9月15日重审“直接双向、互惠互利”原则,要求大陆航空业者也能参与,同时航线要直航,不经第三地之后,大陆相关部门持续表态,包括国务委员唐家璇于2003年9月16日表示,两岸直航应该互惠、平等、双向飞行,大陆不愿意看到有人为了选举,把“三通”当成一张牌来打。大陆最大的航空业者、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发言人于2003年9月1日强调,原则不能只考虑一方的利益。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于2003年9月19日亦指出,“两岸货运便捷化”光台湾单方决定是行不通的,应先和大陆协商,让民间业者去磋商,而没有考虑大陆业者,很不合适。种种迹象显示,大陆的回应“予以婉拒”已相当明确。
尽管如此,扁政府仍主观认定大陆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回应是浦照洲以“中国民航协会常务理事”身份发表讲话,不算是官方正式回应,因此仍持续“照表操课”,相关作业也相继启动,除了“交通部”于200年9月19日公布“申请飞航的作业程序”,同年9月22日起由“民航局”受理业者申请,同年9月25正式实施,不仅无视大陆已相当坚持的双向对飞的底线,“行政院”于2003年9月1日更核定公布“自由贸易港区申请设置办法”,“交通部”也进而建议,为淡化政治敏感性,实施六年多的“境外航运中心航线”名称将修整为“两岸沿海运输航线”。在在显示,扁政府持续地“片面”“单向”朝开放方向迈进。
事实上,扁政府诸项包括“间接货运包机”在内的所有两岸开放措施之逻辑与可行性,是大有问题的——
第一、大陆对于货运直航必须双向的底线非常明确,已明示无法比照2003年春节包机模式再让步由台湾航空业者“单向”先飞,主张应由两岸业者坐下来商谈。
第二、浦照洲虽用“中国民航协会”身份发表声明,但已可视为大陆官方正式“婉拒”的回应,给何况紧接而来前述唐、张的补充说明及浦的再度表态,已显示台湾“单向”先飞之不可行,并无模糊空间。
第三、陈水扁无视台商普遍认为“飞经港澳比中停港澳可节省二小时及一万四千美元”的心声,反而强调“间接货运包机”中停比起现行中停后再转机可节省超过一半的时间,已有很大的进步,令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夕”之叹。
第四、台湾“交通部”认为,大陆航空业者货机有限,无法分担经营两岸航空货运市场,因此必须由台湾业者先行。事实上,台湾业者除华行与长荣有全货机,其他业者也可用租的方式参与经营,为何台湾可用租的、大陆就不行,实在不具说服力。尤其台湾“交通部”又表示,双向对飞必须透过两岸协商,比较费时,根本不成理由。
第五、扁政府如果仍坚持片面、单向先飞,则间接货运包机方案在可预见的未来仍难实现。尤其若无视“境外航运中心”之功能无法扩大,也不能促进大陆开放扩大“上青天”等大港之真正症结在于,迄今货物仍无法“通关入镜”,而非再开放基隆与台中港,则公布“自由贸易港区申设办法”受理申请,也将沦为一厢情愿。
最后,诚如国民党主席连战不久前指出,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维持,应有长期、善意的经营,不应为选举只炒短线。扁政府自以为是的一味采“操之在我”的开放措施,只会造成“筹码尽失、寸步难行”的后果。
(作者:潘锡堂,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编辑:海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