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0年民进党取代国民党执政以来,两岸政治关系的进展可谓相当有限,然而,在政治议题之外,两岸民间的互动频繁,尤其双边经贸关系较过去有突破性的发展。根据两岸官方统计数字显示,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最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而台湾也已成为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展望未来,在两岸政治关系存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双边经贸往来是否会受到影响,更是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回顾过去四年多来,尽管两岸政治对话不多,进展有限,但民进党政府在两岸经贸政策上仍然与时俱进地做了许多调整,举例来说,2001年8月间召开经济发展会议,确立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行稳致远”政策;同年11月,公布《落实大陆投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执行计划》,对台商赴大陆投资政策做了较大幅度调整,放宽大陆投资资金上限、开放企业赴大陆直接投资。
另外,针对《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民进党政府近年来曾两度进行修整,第一次修整后,正式开放台湾地区银行赴大陆设立办事处;第二次修整后,开放台湾地区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与大陆金融机构及其海外分支机构、大陆法人、团体或其他机构等进行直接金融业务往来。开放业务范围包括收受存款、办理汇兑、签发信用证及代理支付款项等,以便利台商资金调度,台商资金在OBU汇进汇出不涉及课税及查税问题。
为配合两岸加入WTO的形势,民进党政府除自2002年元月起分阶段开放大陆人士入台观光,另亦积极研拟逐步落实开放大陆企业对台投资。主要内容包括开放大陆资金赴台投资土地及不动产;配合加入WTO,开放大陆资金进入台湾从事事业投资(专业服务业);逐步开放大陆资金到台湾从事证券投资等。
其次,调整两岸“三通”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配合加入WTO进程,逐步扩大开放两岸贸易及两岸通邮、通讯等业务,开放大陆物品进口;二是规划设立“两岸经贸安全预警制度”;扩大“境外航运中心”功能及范围,开放大陆货品通关入镜;准许民间航运企业与大陆洽谈航运业务合作事宜;评估建立“经贸特区”;三是公布“《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同行实施办法》,推动“小三通”,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的直接通航与通商正式启动;四是配合“小三通”政策开放金门、马祖金融机构与福建之金融机构从事直接通汇业务。
从大陆方面来看,尽管在政治上不愿意与民进党政府正面交往,但对于吸引台商投资,推进两岸经贸交流等工作在态度上却一直非常积极。而正由于在经贸领域,两岸执政当局的互动并非采取对抗性政策,加上WTO因素的推波助澜,过去四年来,两岸经贸交流的规模乃呈现大幅扩张之势。以双边为例,“经济部国际贸易局”的资料显示,2003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估算值达353.6亿美元,台湾自大陆进口值为109.6亿美元,分别较2000年间的规模成长35.2%和76.2%,进出口贸易值合计,2000——2003年间由323.7亿美元增加至463.2亿美元,成长率为43.1%。由于双边贸易的成长速度超过了台湾整体对外贸易之成长,因而,在过去四年来,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赖程度快速提升,以进出口总值计算,台湾对大陆之依赖度由11.2%升至17.1%(不含香港),出口与进口分开计算,2000——2003年间分别由17.6%、4.4%提高至24.5%和8.6%。因此,大陆目前已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来源和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再以台商到大陆投资为例,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台商在大陆投资项目累计已达60,618件,约占大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13%,协议和实际投资金额累计分别达700.3亿美元和366.7亿美元,占大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4%和7.3%,是大陆的第六大外资来源。不过,从台湾的立场看,大陆是台商在海外投资最集中的地区,所占比重超过40%。而过去四年来,台商到大陆投资更是快速增加,据统计,项目数合计16,670项,占历年来累计件数的27.5%,协议投资和实际投资金额分达到262.6亿美元和126.2亿美元,分别占历年来累计总额的37.5%和34.4%。最近四年台商到大陆投资的态度较过去更为积极,主要是受到WTO因素、跨国企业积极投资行动的影响。
台商在大陆投资不只总量持续扩大,投资的产业也有逐渐扩散的迹象。近年来,商业、物流、水泥建材、新兴科技、医疗与教育等逐渐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制造业方面,电子电器产品、基本金属、化学制品、精密器械与非金属等五个行业投资金额合计,占台商投资大陆总额的比重已降至六成以下,较过去占七成以上的情形比较,其集中度已降低很多。塑胶制品与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投资金额排名已被挤出五名之外。半导体、笔记型电脑等高科技产业之投资逐渐增多。
两岸经贸交流规模日益扩大的结果,已使得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融合愈来愈深。具体而言,首先,台湾的外向型产业大量到大陆投资,带动了台湾对大陆出口,结果,目前大陆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向大陆进口,尤其是农工原料和半成品也在增加中。贸易与投资的活动已使得两岸产业分工越趋紧密,未来两岸直航若能实现,预料两岸双边贸易的规模还将扩大,相互投资也将更为频繁。
其次,台湾电子资讯产业能逐渐移往大陆的结果,以促使大陆超过台湾,成为世界第二大资讯科技产品生产地。同时,近年来,继扫描器、机壳、滑鼠、电源供应器、主机板等电脑零组件之后,桌上型电脑、光碟机和液晶显示器等产品,台商在两岸的产能布局,大陆已取代了台湾地位。即使开放了投资较晚的笔记型电脑,台商在大陆制造数量的比重,已由2001年初期的4%增加为目前的30%多。
上述的分析显示,过去四年来,两岸的政治对峙状态尽管没有太多的改善,但是双边经贸交流规模却呈现持续大幅扩张之势,显然,市场诱因在背后发挥了主导的作用。也就是说,政治因素并未完全堵死两岸交流的通道,双边各自采取了“非对抗性的经贸政策”,使得两岸经贸交流仍然能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不断发展。
两岸经贸关系愈密切,经济融合程度愈深,从电子资讯业在两岸的投资布局,最容易理解。多年来,大陆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能大幅扩张,使得2003年大陆资讯硬体产业值已突破49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高居世界第二位。不过,进一步了解后可以发现,大陆的资讯硬体产业值中,由台商所生产的比重超过七成。换句话说,台商是大陆成为资讯硬体产业生产大国的最大贡献者。资讯硬体产品的市场主要在欧美、随著台商将产能由台湾移往大陆,对欧、美市场出口的实绩随着移动,而在大陆投资设厂带动台湾相关原材料、中间制品对大陆出口,结果造成台湾对欧美市场之出口比重降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则显著提高。
在这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台湾对欧、美市场的出口依赖看似下降,其实,由于产能外移后制成品最终市场仍以欧、美为主,对于台商,甚至台湾经济而言,依赖欧、美市场的程度并未降低。由此观之,如果依赖与风险等同对待,台湾对出口贸易依赖过高,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过去主要是指欧、美市场景气波动,近年来,受大陆的影响已愈来愈明显,大陆经济景气表现,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台商正常经营和台湾经济稳定成长。
台湾对外投资,超过百分之四十集中在大陆,且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由于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没有国际投资经验,技术水准、企业化经营能力相对不足,加上创业者年龄渐长,接班问题浮现,因此,面对大陆市场愈来愈开放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企业成长受限,经营转型的压力倍增。反而,更让大陆台商感到困扰的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产品受到国际社会反倾销调查的案件层出不穷,加上宏观调控造成融资额度受限,资金调度困难,内需市场紧缩,水电短缺造成开工不足等问题,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升高。
除了上述经济因素,更令台商感到困扰的是非经济因素,那就是近几个月来媒体报道的所谓“绿色台商”。大陆官方表示不欢迎在大陆赚了钱又回到岛内支持“台独”的台商,在企业界造成极大的震撼,寒蝉效应不胫而走。企业界人士在商言商,穿梭在两岸之间,原本被期许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两岸政治对立不但未因经济更加融合而稍缓,台湾的大选结果却进一步将单纯的台商无端卷入,诚属意外,后续发展令人关注。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两岸经贸交流之发展将持续,而市场诱因仍将具主导作用,全球化趋势、WTO机制等因素都可能促使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短期性经济面和非经济面的不利因素,对于台商西进的诱因已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可以预测,短期内两岸经贸关系想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并不容易。为使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贸与国际分工体系,分享更大的专业分工效益,我们期待两岸关系多一点经济、少一点政治,及早就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议题展开协商。
(作者:高长;编辑,海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