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岸“三通”进展平稳,“直航”进展不大
2003年,两岸直航未有突破,但间接通航、通邮持续发展,业界积极推动相关业务的合作。
台湾航运公司持续到大陆设立据点,为争取大陆航运市场与运输布局。到目前,台湾船舶航运公司总计在大陆设立了37个航运代表处与7家经营性机构(其中长荣集团6家,阳明海运公司1家)。两岸航运公司合作开辟地经第三地的集装箱班轮运输持续发展。到2003年10月,总计有两岸11家轮船公司、25艘方便旗船舶经营经大陆9个港口、台湾4个港口的13条国际运输航线。
两岸“试点直航”发展平稳。依大陆统计,到2003年10月,共有大陆6家、台湾4家公司参与“试点直航”的运输,累计共运输260万个标准箱。依台湾“交通部”统计,2003年1-9月,厦门、福州与高雄“境外航运中心”的航行船次为757个航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6%;运输集装箱46.7万个标准箱,较上年同期增长11.5%。
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的航运往来持续发展。到2003年10月,两地海上直接往来客运总计1254个航次,运送旅客21万人次;货运总计269个航次,运输货物18万吨。依金门县统计,2003年1-10月,金厦航线目前两岸各有三艘客船运输,总客船位为1507个,平均载客率为42%。其中,台湾自金门赴厦门的人数为58406人次,较上年全年的26151人次增长123%;大陆赴金门的人数为2047人,较上年全年1039人增加97%。年底前,厦门轮船总公司与台湾航空公司合作,计划开通金厦一条龙的海空联运业务,提供台湾民众经金门至厦门的中转客运,预计2004年春节正式启动,将较经过港澳节约一半的经费与5、6个小时的时间,将进一步推动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的通航通商发展。
两岸通邮通讯呈现大幅增长趋势。依台湾统计,2003年1-9月,两岸函件往来总计1229万件,较上年同期增长10%;大陆打到台湾的电话次数计13617万次,通话时间38636万分钟,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6%与11.5%;台湾打到大陆的电话18108万次,通话时间70314万次,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9.9%与33.9%。另外,2003年1月,两岸电信企业合作,又开通了海峡两岸会议电视业务“新视通”。
两岸空中通航与合作取得一定进展。2003年1月26日,两岸“春节包机”正式启动,台湾航空公司的民航飞机到上海接运台商,成为54年来台湾民航客机首次航行两岸,在海峡两岸空中通航方面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民众极为关心的两岸正常的空中通航没有取得进展。
两岸民航企业为缩短两岸经港澳的转机飞行时间,积极寻求新的合作模式。2003年7月底,台湾长荣航空公司与上海航空公司签署上海与台北经澳门的“两岸航空货运联运合作协议”,开展互换舱位与共挂班号方式的两岸航空运输货物合作。8月6日起,上海航空公司(租用载运量达100吨的波音全货机专门在澳门载运两岸间的货物)与长荣航空公司,每周各飞三班上海到澳门及台北到澳门的往返货运航班。同时,台湾复兴航空公司自2003年8月起,与大陆山东航空公司合作,提供每周2班澳门转进山东青岛的新航班,同时计划与大陆其他航空公司合作开办货运联运航班。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与大陆东方航空公司合作,在年底即12月6日开通台北—琉球—上海快速联运航班,提供每天一个航班,每周7个航班的飞行,该转机航线全程仅需4个小时,为目前两岸之间转机最近的航空服务,琉球成为继香港与澳门之后的第三个中转航线中介点。
五、台当局大陆经贸政策适度调整
2003年,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往来政策进行了修改与调整,但开放幅度不大,不少政策只是将已成事实的经贸往来合法化,而且一些开放措施尚未宣布实施时间表。
(一)开放两岸经贸与金融往来
2003年10月,台湾“立法院”正式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案,对两岸经贸往来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台商赴大陆投资审查方式改为“申请制为主,审核制为辅”,即在一定金额以下的投资不须事先审核,只要向台“经济部”登记即可。(2)开放大陆企业与民众在台置不动产。(3)开放大陆银行在台设立分支机构,放宽民众可携带少量人民币进出台湾。(4)经批准大陆商品与服务等可在台湾从事广告活动或促销推广。(5)维持两岸直航“许可制”,要求主管机构在一年半内制订两岸直航的许可与管理办法,但必要时可延长出台时间表。
(二)提出多项两岸直航的政策建议或报告
一是提出两岸直航“三阶段论”。2003年8月13日,陈水扁首次提出两岸直航“三阶段论”,第一阶段为落实执行“两岸货运便捷化措施”的“准备阶段”,在2004年“大选”后为“协商阶段”,第三阶段为“完成阶段”,即2004年底前逐步实现直航措施,并完成两岸直航的协商。这是一项旨在拖延两岸直航及争取选票的“时间表”。
二是公布“两岸直航影响评估报告”。8月15日,台“行政院”公布“两岸直航影响评估报告”,虽认为直航对台湾航运与经济具有积极意义,估算海运直航每年可为台商节省相关运输成本8亿多元新台币,节省一半的运输时间;空运直航每年可节省旅行成本132亿元新台币,节省旅行时间860万小时,节省货物运输成本8亿元新台币与26万吨小时;有利于确保台湾的海运地位,有利两岸产业分工与贸易发展等,但报告又更多强调直航或“三通”对台湾的负面影响,认为直航会造成从大陆产品进口增加,冲击岛内产业,减少台湾的贸易顺差,造成台湾通货紧缩;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经商、消费等,减少岛内需求与降低房地产价格;资金、技术与人才外流,排挤岛内投资;会影响岛内就业。特别是评估报告将直航与台湾“防务”、“安全”联系在一起,不仅认为会影响台湾的“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而且会影响台湾的“防务安全”,从而增加“防务”成本与支出,制造民众对直航的恐惧与排斥心理。在这种评估考虑下,台当局对两岸“三通”设下重重障碍与条件,一切以台湾的最高利益为依归,直航只能是“曲线直航”,即空运飞机不能直接通过台湾海峡,只能绕道台湾两端飞行,而且不能增设新的航线,只能依现行的“国际航线”飞行。
台湾当局的“两岸直航影响评估报告”,在“台湾优先”与确保台湾主权的原则下,提出了直航协商的四大原则:即“(1)‘国家’主权绝不退让,绝不陷入中共‘一中’、‘一个国家内部事务’之统战。(2)公权力运作不受任何侵蚀。(3)‘国家’整体利益及民众长期福祉必须确保。(4)由政府充分主导协商。”同时,还提出了推动与实施直航的条件,即“民意基础与岛内共识,落实配套措施及建立法制,两岸之正常及良性互动”等,等于升高了两岸直航协商谈判的门槛,关上了两岸“三通”协商的大门,两岸直航将无法有效推动与实现。
三是公布“两岸货运便捷化”政策。2003年9月,台湾“陆委会”公布自2003年9月25日到2004年9月24日实施“两岸间接货运包机措施”一年,届满后根据形势决定延长与否。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单向(由台湾企业飞航)与“计划包机”方式为主(以每天1班为原则,一年360班次),“不定期包机”为辅(班次不超过计划包机量);以桃园中正、高雄小港机场至上海浦东或虹桥机场为优先选择航点;依现行航路,中途停港、澳往返上海,航权不需另外安排,不涉及谈判;总运量以每天1班747全货机估计,每航次往返可载重运输200吨,1年“计划包机”运量为73000吨;初期运输货物以台湾的进出口货物为优先,其中从台湾运到大陆的货物以台商所需的原物料及零组件为主,自大陆运抵台湾的货物以转运至其他地区及加工后再出口的货物为主。该措施具有片面性、利己性与不公平性,也未与大陆进行协商,因此未能付诸实施。
(三)选择性开放大陆产品进口
台湾当局主要根据岛内市场需求情况决定对大陆产品的开放。一是有限开放大陆砂石进口。台湾建筑等行业因砂石原料不足,积极要求当局开放从大陆进口,但又引起砂石经营企业的反对,担心进口大陆砂石影响价格与其利益。因此,大陆砂石进口,在岛内一直有争议。台湾当局自2001年开放大陆砂石进口,第一年进口量为200万吨,2002年增加到900万吨,引起砂石企业的反对。不过,台湾“经济部”于2003年5月召开“大陆砂石进口管制会议”,积极协调砂石企业与营建企业的矛盾,达成自6月起公告大陆砂石进口,一年内仅准许进口900万吨,约占台湾一年总需求量的十分之一。但为了不影响北部地区砂石企业的利益,规定其中仅300万吨从基隆港进口,其他须从高雄港和台中港进口。二是为平抑物价,限制玉米与黄豆价格的上涨,台有关部门于11月中旬协商决定专案从大陆进口玉米与黄豆三个月,这是继2002年专案进口平抑物价后,采取的又一次行动。三是大陆手机进口未能落实。台湾当局曾多次计划开放进口大陆手机,但引起岛内部分手机生产企业的反弹而取消。不过,岛内经营商则通过转口与新的包装方式进口大陆手机,在岛内引起新的争议。
(四)规划大陆台资企业回台上市
为鼓励大陆及海外台资企业回台发展,台湾当局于2003年开始规划开放台资企业回台上市,并达成初步共识。针对在台湾“有根”与“无根”的企业,分别订定大陆台资企业回台上市的不同条件。在台“有根”企业是指在台有公司,或“母公司在台,子公司在大陆”;在台“无根”企业是指在台湾没有公司,或在台设立母公司、但子公司投资规模比大陆小。前者设立营运总部的条件低,后者设立门槛高。中小型台商若有意回台投资,或将研发中心移回台湾,扩大在台研发规模,当局则会降低设立营运总部的条件,以便利台商申请上市上柜。
六、2004年两岸经贸形势展望
2004年,国际经济普遍趋于景气、大陆经济保持较高增长及两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岛内“大选”结果与政局的变化,为两岸关系带来不确定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不过,总体观察,两岸经贸关系仍会稳步发展,并可能出现一些新的调整与变化。
一是两岸贸易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回落。2004年,台湾与大陆为落实入世承诺,均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加上全球经济的回升与需求的增加,有利两岸贸易的进一步扩张。但因上年增长基数高及不确定因素多,两岸贸易增长速度可能有所回降。
二是两岸直接、双向经贸往来有望进一步拓宽,大陆企业入岛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台湾当局已政策开放台商直接前往大陆投资,在新的一年将会得到落实。2004年元旦起,台当局正式开放大陆广告登台,经许可进入大陆的物品、服务、劳务等可在台刊登广告与宣传活动,同时有望正式开放大陆企业投资不动产,使得大陆企业进入岛内发展逐渐成为可能。年初,北京同仁堂已在台北设立分店,青岛啤酒公司也展开在台建厂行动,预示着大陆企业入岛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是台商对大陆投资会继续增加,投资结构与地区布局会有进一步的调整。“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虽为投资台商重心,但投资地区更加多元化,对华中、华北、东北与西部地区及部分内陆省份的投资均会有明显增加;在投资产业结构方面,高科技产业投资仍是主体,其中液晶显示器、生物科技、医药与教育等投资会加快;在投资方式上,台资企业购并或参股大陆国企改造将成为新的亮点,年初已传出东元电机集团、国乔石化、台元纺织等公司并购大陆国有企业的信息,很可能在大陆推动国企改革与“振兴东北”的政策下,出现台商参与并购国企业的热潮。
四是金融领域的合作有望出现较大进展,台湾保险公司可能在大陆正式设立子公司,经营保险业务;两岸银行之间的合作将全面展开,大陆银行也可望在台设立办事处。
五是两岸直航是否会取得突破,则取决于岛内政局的变化与选举结果。若泛蓝取胜,则两岸直航有望获得较大突破;否则陈水扁连任,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升高,将影响两岸直航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岛内“大选”之即,陈水扁为争取胜选,可能会在两岸经贸往来方面大做文章。目前,台当局已逐渐释放出诸多政策开放信息,计划在3月前后相继公布或实施多项两岸经贸往来政策,主要包括开放进入岛内的大陆物品、服务、劳务等可在台刊登广告与宣传活动,放宽大陆科技人才与商务人士在台停留时间,扩大开放引进大陆产业技术范围,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进一步开放两岸金融往来等,而且不排除实施台商回台上市方案、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甚至在两岸直航方面采取单方面的重大宣示性开放措施,以创造更多的选举利多气氛,争取台商与工商界这块关键性的票源。
(作者:王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