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台湾研究年度报告
 
2003台湾研究年度报告
 
字号:
2003年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一)

  时间:2004-06-14 14:44    来源:     
 
 


  2003年,两岸经贸关系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两岸贸易大幅增长,台商投资出现结构性调整,金融服务业领域合作加快,但两岸“三通”或直航未有大的突破。2004年,在国际经济趋于景气与大陆经济保持较高增长的背景下,两岸贸易有望维持较高增长,台商会继续扩大在大陆投资布局,经贸合作领域会进一步扩大。

一、两岸贸易格局发生重要变化

  2003年是两岸入世后的第二年,在两岸市场相互有所开放的背景下,两岸贸易呈现十多年来少见的高增长,并出现一些指标性的变化。

  一是两岸贸易总额有望突破500亿美元,超过台美贸易总额。依大陆海关统计,2003年1-10月,海峡两岸贸易总额为466.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4%,其中大陆对台出口70.4亿美元,从台进口359.9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3.5%与28.7%;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为325.6亿美元。据台湾“经济部”统计,2003年1-10月,两岸贸易总额为37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2%;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284亿美元,从大陆进口总额为8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8%与35.3%,均是多年来少见的高增长。

  全年两岸贸易总额有望首次突破500亿美元,接近或超过台美贸易总额,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不过,韩国与大陆的贸易发展更为迅速,1-9月贸易总额达到442.8亿美元,增长43.1%,均已超过两岸贸易总量与增长速度,使得台湾从大陆的第4大贸易伙伴降为第五大。

  值得注意的是,年底前,台当局宣布今后将台港贸易纳入两岸贸易之内,使得两岸贸易额迅速扩大。依台湾最新统计,2003年,台湾与大陆及香港的贸易总额达624.7亿美元,其中对大陆及香港的出口额为497.9亿美元,进口为126.8亿美元,对大陆及香港贸易顺差为371.1亿美元。

  二是台湾对大陆出口市场依存度进一步提高。2003年1-10月,台湾对大陆出口额占台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上年的22.2%上升到24.4%,增加2.2个百分点。其中,10月,台湾对大陆出口额首度追上美国。全年,台湾对大陆、香港出口额占台湾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2%上升为34.5%,增加2.5个百分点。大陆对台湾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度超过70%,若无对大陆的出口,台湾经济增长将下调约2个百分点。

  三是台湾与大陆的贸易发展正受到来自韩国等地的挑战。不论是台湾统计或大陆统计,台湾对大陆出口速度慢于日本、韩国与欧洲等对大陆出口增长速度,即台湾对大陆出口增长速度均未超过30%,而韩国、日本与欧洲对大陆口增长速度均在40%以上。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虽较高,其地位正受到韩国的挑战。2003年1-9月,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为11.7%,次于日本的18%,居第二位,韩国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已上升到10.2%,预计2004年韩国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可能超过台湾。

  四是两岸贸易的产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2003年,台湾从大陆进口主力产品农工原料比例在下降,而啤酒、玩具、家具、笔记本电脑等工业制成品进口迅速上升,已跃居台湾进口市场的第一位。不过,台湾从大陆进口的金额占台湾进口市场的比例仍偏低,2003年1-9月只有8.4%,远低于日本的19.3%,韩国的12.1%与美国的11.7%。台湾对大陆出口仍以半成品及零部件为主,但机电产品与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二、台商对大陆投资结构持续调整

  2003年,尽管受到SARS疫情与两岸关系不佳的影响,但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依台湾“投审会”统计,2003年1-10月,台湾批准对大陆投资项目1478件,批准投资金额35.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0.2%与17.5%。不过,依大陆统计,2003年1-10月,除协议台资金额为66.6亿美元及较上年同期增长21.6%外,大陆批准台资项目为3664个,实际投资额为27.7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8.5%与10%,这与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下半年大陆电力供应紧张及整个外商投资普遍下降密切相关。

  不过,2003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一些新的现象与特点。

  一是台商投资在大陆吸引境外投资中的地位下降。前10个月,台资占大陆实际吸引境外投资金额的比重降为6.4%,在大陆吸收境外投资中的排名从第5位降至第6位。

  二是台商投资的产业领域扩大,产业集中度在降低。前10个月,台商投资前五位的行业为电子电器产品制造业(占27.3%)、基本金属制造业(占9.9%)、化学制品制造业(占7.8%)、精密器机械制造业(占6.21%)与非金属制造业(占6.16%),合计占投资总额的57.3%,较上年近77%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且单一产业投资超过20%的只有电子电器制造业。塑胶制品与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投资已被挤出前五名。尤其是台商对外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向大陆集中。据台湾“经济部”于2003年5月进行的调查,台商对外制造业投资中,其中对大陆投资占了77.7%,显示大陆逐渐成为台湾制造业的加工中心。

  三是台商投资地区仍以“长三角”与“珠三角”为主,但一些内陆省份投资增长快速。依台统计,江苏(上海)、广东与浙江排名台商投资的前三位,分别占投资总额的64.4%、27.4%与7.9%,合计占了81.8%。不过,台商对江西省的投资再创新高,江西省全年批准台商投资金额7.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7%,连续两年创新高。另外,台商也加快了在四川与东北等地的投资。

  四是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一些新的热点。2003年以来,商业、物流、水泥建材、新兴科技、医疗与教育等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台湾许多企业积极发展在大陆的物流业,其中包括台塑集团通过台塑汽车货运公司在香港设立的控股公司投资。台湾中钢公司与大统物流事业集团合作,计划投资10亿元新台币在南京建立两个大型的市场。水泥建材领域投资不断加码。亚洲水泥集团计划再投资1亿元人民币在江西成立南昌亚东水泥公司与南昌亚力水泥制品公司,与原投资的江西亚东水泥公司,形成在江西的上下游整合的水泥事业。在高科技产业投资逐渐转向TFT液晶监视器等领域,目前友达光电、中华映管、瀚宇彩晶、广辉电子、群创光电、奇美电子与统实光电均已展开布局与投资。尤其是台商投资加快在医疗与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与合作。统一集团以海外投资方式成立统一数码医疗公司,计划在北京、上海与广州等重点医院,合作设立癌症放疗中心与外科中心等。

  五是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迈出重要一步。台资企业国祥制冷公司首次获准在大陆发行A股,并上市,这是台资企业闽灿坤首次在B股挂牌上市10年后首次在A股上市,对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随后许多台资企业已提出或规划在大陆上市。

三、两岸金融领域合作步伐加快

  入世后,两岸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升温,在2003年取得进一步发展。

  (一)台湾银行业加快在大陆的市场布局与合作步伐

  一是台湾银行持续争取在大陆设立办事处。到目前,台湾“财政部”已批准十家银行在大陆设立办事处,其中大陆已批准彰化银行、华南银行、合作金库银行、中信银行、世华银行、土地银行与第一银行等7家,分别为北京2家(合作金库银行与中信银行),上海3家(世华银行、土地银行与第一银行),江苏昆山1家(彰化银行),深圳1家(华南银行)。另外,大陆已批准2家台资银行,其中最早进入大陆的华一银行(已在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设立了总行,在浦西成立了虹桥支行,在苏州设立了办事处)目前又计划在深圳设立办事处。

  二是台湾金融机构积极布局,以多种方式争取进入大陆金融市场。台新金融控股公司于2003年9月宣布在企业金融事业部门设立“中国工作小组”,积极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台商的金融业务。台湾第一银行计划成立“大中华事业部”,与大陆银行进行策略联盟,以进入大陆金融市场。富邦金融控股公司则通过购并香港港基银行,作为进军大陆金融市场的基地。台湾建华银行与“中国国际商业银行”与大陆台资银行华一银行进行策略联盟,希望通过此一模式进入大陆金融市场。台湾工业银行年前与香港东亚、渣打银行签署“贸易金融合作备忘录”,展开两岸三地的金融业务合作。台湾金鼎证券集团与日商合作,计划创建“大中华投资银行”,开展两岸三地的金融业务。

  三是沪港台三地“上海银行”合作不断深化。过去三年多来,沪港台三地的“上海银行”、上海商业银行与上海商业储畜银行通过资源互享,进行广泛合作,取得较大成效,目前已向在沪港台资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近70亿元人民币,开往上海商业银行、上海商业储畜银行的信用证金额累计达2.1亿美元,汇款达1.1亿美元。11月,沪港台三地“上海银行”在上海召开第四届合作会议,确立在客户融资、外汇业务、住宅及商业楼宇按揭、人民币资金拆借、银行卡、网上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信息交流与观摩学习等八大重点领域展开合作。

  四是两岸银行共同参与国际金融业务合作步伐加快。2003年以来,两岸银行参与的国际银行联贷业务及为台商投资的联贷业务不断增加,其中两岸银行合作共同为台塑集团在越南的投资项目与宁波投资项目提供联合贷款,使得两岸银行业的实质性合作步伐加快。同时在9月APEC财政部长会议上,包括大陆国家发展银行、台湾合作金库银行与香港渣打银行等在内的12家亚洲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通过联贷方式向本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也是两岸金融业进入半官方性质的交流与合作阶段。

  五是大陆银行积极争取进入岛内发展。2003年10月,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案,正式开放大陆地区银行来台设立分支机构,为大陆金融机构入岛提供了机会。尽管台当局尚未正式宣布实施时间,但大陆银行积极争取在岛内设立办事处,中国人民银行已批准浦东发展银行、总部在香港的工银亚洲银行(ICBC)、福建兴业银行与深圳招商银行等4家银行提出赴台设立办事处的申请,但受限于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尚未正式登台。

  (二)台湾保险业加快登陆步伐

  台湾保险业继续规划,积极争取进入大陆保险市场。到2003年9月,大陆已批准台湾9家保险公司和1家台湾保险经纪人公司在大陆设立了12家代表处。看好大陆保险市场前景,台湾大型保险公司开始部署在大陆设立分公司,以争取保险业务。其中,国泰人寿保险公司计划投资8亿元人民币在大陆设立一家保险公司,并已获得台当局批准,目前正在寻找大陆的合作对象。新光人寿保险公司正式获台当局核准在大陆投资2457万美元设立一家子公司;富邦产险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人民币,在苏州设立子公司;台湾人寿保险公司计划入股上海东方人寿保险公司。

  另外,一些未符合大陆政策规定的台湾保险公司,则计划采取多种变通方式进入大陆保险市场。一是有意合组新的保险公司,扩大春资产规模,以达到进入大陆市场准入的条件。二是台湾一些保险公司争取以“保险代理人”名义进入大陆市场。三是台湾保险公司以大陆保险企业“增资入股”方式参与投资与合作。

  (三)台湾证券业深耕大陆市场

  台湾证券商进入大陆较早,到2003年9月,大陆共批准台湾12家证券公司在大陆设立了17个办事处或代表处,目前正在筹设的还有多家企业。设立地区主要在上海、北京、广州与深圳等地。不过,办事处不能经营业务,主要是收集信息与了解市场,为未来设立分公司,经营业务打基础。不过,在大陆布局多年的一些台湾证券公司开始通过合资或其他多种变通方式进入大陆证券市场,开展相关的证券承销、辅导上市等业务。

  (四)台湾银行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经营的两岸汇款量大幅增长。2002年6月开放两岸OBU业务后,两岸汇款大幅增加。到2003年8月,台OBU经办的两岸汇款金额达到28亿美元,较开放前增加25亿美元,增长728%;全体OBU非金融机构即一般企业存款余额达到162.4亿美元,比开放前增加48亿美元,增长41.9%。2003年12月,台湾当局取消两岸金融业务往来中要求“对大陆台商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所收受大陆台商存款余额”的限制,从而为台湾银行争取更多的台商客户创造了条件,有利其竞争力的提高。

  另外,2003年8月,台湾当局开放银行OBU经营人民币无本金远期外汇交易(NDF)与人民币汇率选择权(NDO)业务,台湾不少银行陆开办该业务。事实上,台湾企业已早在东南亚等外汇市场承做人民币的NDF与NDO业务,每天平均承做NDF业务的金额达1到2亿美元,承做NDO业务的平均每日交易量为3到4亿美元。可见,人民币已成为台湾银行与民众投资与避险工具。

  (五)台资企业汇台资金大幅增长。依台湾“证期会”统计,到2003年9月底,赴大陆投资的台湾上市上柜公司总计为671家,历年累计汇往大陆的资金为2950亿元新台币,累计汇台资金为216亿元新台币,资金汇台比重为7.3%,其中2003年1-9月,新增赴大陆投资的台湾上市上柜公司为46家,上市上柜公司汇到大陆的资金为444亿元新台币,较2002年全年的659亿元有所下降,但同期上市上柜公司从大陆汇回台湾的资金为138亿元新台币,是过去三年总合的1.8倍,占该年汇到大陆资金的比重即回流比重上升到20.9%,其中,上柜公司资金汇台比重达31.2%,远高于上市公司汇台比重的4%。

  (六)两岸货币兑换与流通逐步开放。2003年10月,台湾“立法院”修正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放宽民众携带小额人民币进出台湾,随后台“财政部”提出每次每人带入的人民币上限为6000元,有望在近期实施。该项业务因不涉及人民币清算,因此对汇率不会造成影响,但却标志着台湾当局正式规划开放人民币入境。另外,大陆也在酝酿开放福建五大城市中国银行经营台商兑换新台币与人民币业务。 

(作者:王建民)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