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为扭转被动局,抢攻本土票源,泛蓝阵营策略性调整两岸政策,“反独”立场有所松动
非典疫情爆发前,泛蓝一直意图通过主打“两岸稳定牌”直攻陈水扁无能处理两岸僵局的“罩门”,多次宣称将“九二共识”、“一中屋顶”架构下推动两岸良性发展。但非典疫情爆发后,泛绿阵营通过大肆操弄统独矛盾,不仅成功地主导了选战议题、拉抬了自身竞选声势,更严重压缩了连宋的竞选空间,给泛蓝以极大压力。为扭转被动局面,与泛绿抢夺选战议题的主导权,泛蓝在开始调整两岸政策立场。
(一)在“公投立法”问题上由反对转为积极推动。泛蓝出于各种政治考虑,一向在“立法院”力阻“公投法”闯关。但当陈水扁将“公投”与“天赋人权”、“台湾民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直接挂钩后,泛蓝的反对立场则被扭曲为“反民主”、“反改革”、“卖台”。为洗涮污名、减缓压力,泛蓝内部要求不再阻挡民进党搞“公投”的声音高涨,并以“不阻挡、不反对、不负责”的态度,支持在7月初的“立法院临时会”中优先处理民进党“立委”蔡同荣所提的包含统独议题的“公投法草案”,最后因朝野协商破裂而留待11月继续审理。之后,国亲便积极研拟自己的“公投法版本”,在坚持“反对改变‘中华民国’现状”的底线下,对“公投”议题基本持开放立场。11月27日,在“立法院”审议“公投法”时,国亲凭借人数优势,最终主导以国亲版本为主的“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
(二)抛出“新宪”三部曲。国亲一向主张“修宪”并不能带来长治久安,关键在于形成“遵守宪法”的宪政惯例,因而对“修宪”持保守立场。陈水扁于9月28日抛出“催生新宪”议题之初,泛蓝基本持消极反对立场,但当陈不断夸大目前“宪政体制”中存有的弊端,并将“新宪”与“宪政改革”挂钩后,骗取了部分希望改革的中间选民的支持,使泛蓝陷入在重大政策上毫无自己主见的被动局面,不得不对“新宪”议题有所回应。11月15日,连战在大型造势晚会上一改保守态度,大胆提出“新宪三部曲”及“十大原则”,主张透过“修宪”程序,在2004年2月前提出“新宪”版本,2004年中在“立院”推动“公投入宪”,2005年初由人民“公投”完成。
(三)调整有关台湾定位与前途的论述。为遏制泛蓝声势,陈水扁不断借宋楚瑜等泛蓝菁英的外省籍背景大做文章,处心积虑地利用、制造一切机会将泛蓝污为“卖台集团”、“中共同路人”,并直接将“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与“一个中国原则”、“吞并台湾”挂钩,给泛蓝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与压力。为洗涮“卖台”罪名、减少对手做文章的机会,泛蓝开始调整有关台湾定位与前途的论述,不仅避谈“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明确指出“一个中国原则就是‘中华民国’”,这是一切的前提与基础,还提出“不排除‘台独’成为台湾人民未来的选项”。12月16日,连战明确将两岸政策立场定调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主权独立国家,简化双方为‘一边一国’没什么问题”;国亲“主张维持两岸现状、反对‘急独’急统,对两岸未来走向没有任何时间表、也不排除任何选项,留给下一代解决”。
泛蓝在两岸政策立场上的一系列转变主要是基于选举考量,意图在于:一是摘除“反民主、反改革、卖台”的帽子,消除本土选民对连宋“卖台”的疑虑。二是扭转在统独议题被动挨打的局面。三是在陈水扁迅速向“激进台独”路线迈进,尤其是美国强烈反对陈水扁“任何片面改变台湾现状的言行”之机,形塑泛蓝“温和本土派”形象,抢攻本土票源。四是清理统独议题战场,另辟经济民生战场,连战指出“不在‘公投’、‘新宪’上逼平陈水扁,我们就没有机会推销经济民生议题”,泛蓝在两岸政策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就是避免与泛绿在统独议题上无休止的纠缠下去,让选战回归民众关切的民生与经济议题。
五、“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为岛内分裂势力“拒统谋独”提供了法律武器
长期以来,民进党等“台独”势力不断叫嚣“要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台湾前途”,并在“立法院”频频抛出“公投法草案”,意图以此作为“拒统谋独”的重要手段和“最后武器”。陈水扁上台之初,基于稳固“少数政权”的需要,不急于处理牵涉统独争议的“公投立法”问题。但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叫嚣“要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后,岛内“急独”势力便不断在“立法院”鼓噪“公投立法”,但在占“立法院”多数的泛蓝阵营的反对下均无功而返。为拉抬低迷选情,陈水扁借台挤入WHO受挫之机抛出“公投”议题后,更于6月30日推出党版“公民投票法草案”。而泛蓝为洗涮“反改革、反民主、卖台”的污名,并防堵民进党当局利用不具法律效率的咨询性“公投”操弄民粹,也转而积极推动“公投立法”。
11月27日,“立法院”三读通过以国亲版本为主的“公民投票法”,其主要内容有: 1、关于“公投”的适用范围:规定“全国性公民投票”范围包括法律之复决、立法原则之创制、重大政策之创制或复决、“宪法修正案”之复决。其中一方面明确排除了“公投制宪”,另一方面也排除了带有明确“更改国旗、国歌、国号、领土”等涉及“国家主权”议题的条款,将之纳入高门槛的“修宪”程序。 2、关于发动权:规定只有人民、“国会”有“公投”发动权,明定除依“公投法”规定外,行政机关不得借由任何形式,对各项议题办理或委托办理“公投”,行政机关也不得动用任何经费及调用各级政府职员,完全封杀了行政部门办理“谘询性公投”的空间。 3、关于“防御性公投”:“公投法”第十七条规定,“当国家遭受外力威胁,致国家主权有改变之虞,总统得经行政院院会之议决,就攸关国家安全事项,交付公民投票”,此一条文赋予“总统在国家主权受侵犯时直接提出并交付公投的权力”。 4、关于审核权及办理程序:明定依“立法院”各政党比例组成的“公投审议委员会”,掌有“公投”提案、“公投”事项认定的审核权;“行政院”是“公投”事务主管机关,“中选会”仅综理选务,应于“公投”案公告成立后一个月起至半年内举行‘公投’,并得与“总统大选”等“全国”性选举同日合办。
“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后,增添了两岸关系的不确性与危险性,将给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带来重大隐患。一是“公投自决”一直是民进党等岛内“台独”分裂势力“拒统求独”的重要工具,“公投法”为其通过“公投”搞分裂提供一个合法性机制。二是虽然现行“公投法”对“公投”的适用事项、发动机关等设置了诸多限制,但一旦“台独势力”掌控了“立法院”多数,则可发动“修法”等程序将之修正过来。三是“防御性公投”赋予“总统在国家主权受侵犯时直接提出并交付公投的权力”就是变相的“统独公投”,加之该条款并未对“防御性公投”的发动要件做具体规定,何时发动、如何发动的解释权完全操之在台当局,使之成为一颗随时可引爆两岸军事冲突的不定时炸弹。四是陈水扁近来大肆鼓噪“公投”已对民意产生了一定影响,民调显示已有50%左右的民众肯定“公投”。台当局若不断就一些纯民生性的议题举办“公投”,将强化岛内民众的自决意识,使之习惯于以“公投”的方式决定重大政策,包括“台独”。这就如美方人士所形容的,“像切香肠一样,一次切一小片”,先用来解决公共政策议题,再用来决定台湾前途或地位问题。
六、蓝绿两大阵营为争夺执政权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2004年“总统”选举是2000年首次“政党轮替”后蓝绿两大阵营总体实力的一次大较量,选举结果将决定蓝绿今后8至20年的发展方向,双方都背负着极大的“输不起”的压力。为争夺执政权,蓝绿阵营自年初以来便展开了一系列的选举部署,在巩固基本票源、开拓中间选票、挖取对方票源以及抢夺选战议题主导权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从目前来看,双方的较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4月底非典疫情在岛内迅速漫延以前,泛蓝声势大涨,陈水扁选情低迷。
一是泛蓝阵营因“连宋配”提前成局声势大涨,并主打经济民生议题直攻陈水扁政绩不彰的“罩门”。年初以来,泛蓝一直为“国亲合、连宋配”营造气氛、创造条件,“连宋配”在2月14日出乎外界预料地提前成局,大大提振了泛蓝的军心与士气;而泛蓝主打经济民生议题,猛攻民进党的执政缺失,也获得不少选民尤其是中壮年选民的认同。岛内民调显示,连宋支持度一直处于45-50%左右,领先陈水扁20个百分点左右。
二是陈水扁打出“拼经济、大改革”旗号,并充分利用执政资源四处开拓中间票源。为争取中间选民的认同,陈水扁年初以来一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声势大、见效快的“拼经济”措施,以营造景气回升的假象,扭转经济施力不力的形象;另一方面则大刀阔斧地追查“新瑞都开发弊案”、“拉法叶舰军购弊案”、“国安局密账”等大案,宣称“不惜动摇国本也要追查到底”、“证据到哪办到哪,没有上限、下限”,意图在岛内造成“扫黑除弊”的声势。此外,陈水扁还充分利用执政资源在全台319个乡镇“走透透”,尤其是密集深入大台北及桃竹苗等泛蓝“票仓区”,企图通过“政策买票”四处抢桩、拨桩。上述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有效拉抬陈水扁的竞选声势,民调支持度仍维持25-30%左右,与连宋的差距约在20个百分点。
(二)“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以前,陈水扁竞选声势缓步上涨,泛蓝声势大幅下滑,两者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追平。
一是陈水扁主打“台独”牌有效地拉抬了竞选声势,与连宋的差距缩小。4月底岛内非典疫情迅速蔓延后,岛内民众及媒体纷纷痛批当局防疫无能,陈水扁的施政满意度也跌至33%的历史新低。基于政绩不彰、景气低迷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扭转,陈水扁便意图通过大肆炒作统独议题、升高两岸对立、激化岛内统独矛盾来煽动民粹、捞取选票。陈水扁不仅明确将2004年“总统”选举定位为“一边一国对一个中国的决战”,并不断抛出“一边一国”、“公投”、“正名”、“制宪”等一系列“急独”主张,更在9、10月相继发动两波声势浩大的“台湾正名”、“公投制宪”大游行,尤其是将11月初的“过境美国”成功操作为“造势之旅”,不仅成功地炒热了选情、主导了选战议题、凝聚了基本选民的向心力,也骗取了部分期待改革的中间选民的共鸣,有效地拉抬自身竞选声势。陈的民调支持度不仅由30%左右缓步上升至35%左右,与连宋的差距逐步缩小,双方差距由20个百分点逐渐缩小至5个百分点以内,甚至有民调显示,陈水扁以1%左右的些微差距领先连宋。
二是泛蓝阵营的竞选空间遭到压缩,竞选声势大幅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一为陈水扁接二连三地抛出“急独”主张、发动“台独”大游行,不仅抢占了各大媒体的主要版面,并成为政治节目热烈讨论的焦点,使泛蓝主打的经济民生议题根本无人理会,极大地压缩了泛蓝的竞选空间。二为连宋既未详细阐明达成“幸福远景”的具体方法、手段,又未提出具有号召力的政策性建议,以致既烧不起选民的热情,也无法引起媒体的反响。三为泛绿不断将泛蓝污为“卖台集团”、“中共同路人”,抹黑为“反民主、反改革”,引起部分本土选民的疑虑。四是连宋为避免选战陷入随泛绿起舞的“统独大对决”,在统独议题上一开始基本采取谨慎低调的“冷处理”方式,尤其是在“公投”、“制宪”等议题上并未提出自己的具体主张与反制措施,引起部分选民的不满。民调显示,连宋的民意支持度自5月后就有缓步下滑的趋势,11月初更是大幅下跌至40%以下,令泛蓝极为焦虑。为扭转被动局面,泛蓝决定在统独议题上反守为攻,并先后抛出“新宪三部曲”以及主导“公民投票法”在“立法院”三读通过。
(三)“公民投票法”通过后,泛绿上升势头受挫,泛蓝下滑声势止跌,双方支持度渐趋稳定,泛蓝居小幅领先态势。
一是在美国的强烈反对下,“防御性公投”已由陈水扁的“救命稻草”逐渐转为竞选包袱。以国亲版为主的“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后,完全封杀了行政部门发动任何形式“公投”的空间,为抢回议题主导权、化解被动局面,维持因“公投”议题而大涨的竞选声势,陈水扁随即在“防御性公投”上大做文章,宣称将在明年“3.20”发动“防御性公投”,但却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虽然为化解美国的反对压力,陈水扁一再宣称“防御性公投”是为了“维持台湾现状”、无涉统独,并将之调整为“防卫性公投”、“和平公投”,但至今未能说服美国。岁末年初,不仅美国持续透过各种管道强烈表达反对立场,日本、欧盟等国也纷纷向台湾表达严重关切,给陈水扁以极大压力。陈水扁大选操盘手、“总统府秘书长”邱义仁坦承,如果“公投”后续的国际争议没有好好处理,原来的正数反而可能变成选举负数。民进党高层人士则称如果美国再度说出重话,或持续表态反对“公投”,将严重影响中间选民以及工商界的投票意向,“民进党可能跑掉三至五个百分点的选票”。
二是为阻止选战回归经济民生议题战场,民进党大力追讨国民党产。虽然泛蓝为突出“拼经济、拼和平、救台湾”的竞选主轴,一方面策略性调整两岸政策立场,避免与对手一再在统独议题上缠斗下去,另一方面则抛出各项具体的财经政策主张,向选民推销泛蓝的经济理念。在“防卫性公投”议题已陷入“办与不办”都可能输的“两输局面”的窘境下,为防堵泛蓝将选战主轴扭转至其所不擅长的经济议题战场,民进党于是锁定国民党的党产问题穷追猛打,以替代原先炒热的“公投”议题。民进党不仅策动“行政院”全方位清查国民党党产,还推出多波痛批国民党党产的广告,“台联党”更表示将发动“万人追讨国民党党产运动”,以唤起民众对国民党当年非法取得党产及“党库通国库”的记忆,影响他们对泛蓝的观感。此外,泛绿还锁定连战的私人财产进行攻击,意图制造另一个“兴票案”,以给连宋以致命的一击。为化被动为主动,降低“党产案”对选情的冲击,泛蓝阵营也成立了“党产专案小组”研拟因应方案,泛蓝不但主动公布党产的流向以及连战个人的财产资料,还主动归还一些取得过程有争议的党产,并宣称只要发现任何党产取得过程不当,该归还的就归还。
虽然泛蓝采取了主动因应的策略,但由于国民党下台三年多来在处理党产问题上一直未见突破性的进展,也未取得选民的认同,民进党持续追打党产问题确实对连宋的选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据国民党内部民调显示,民进党启动党产攻势之初,连宋的民调支持度确实下滑1-2个百分点,如果党产议题持续到明年选前都无法结束,可能影响中间选民的投票意愿。同时,国民党高层人士也指出,党产问题是一个打了十几年的老议题,不会再有致命一击的惊人发现,对泛蓝整体选情并不会产生太大的伤害。
在这一阶段,由于陈水扁在“防卫性公投”议题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而泛蓝则被泛绿困在党产以及连战个人的财产问题上难以抽身,岛内民调显示蓝绿双方的选情并未出现太大的变化,泛蓝仍稳定维持在40%左右,泛绿则在35%左右徘徊,双方的差距也维持在5个百分点左右。
展望2004年,不论“总统”选举结果谁上谁下,都将导致岛内政治生态的重新洗牌,双方阵营内部也将进行新一轮的分化与重组。
(作者:曾润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