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台湾政局主要是围绕2004年“总统”选举这一主轴展开的,泛蓝、泛绿两大阵营为争夺执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煽动民粹,将选举扭曲为“爱台与卖台”、“本土与非本土”的“统独大对决”,陈水扁大肆炒作“一边一国”、“公投”、“正名”、“制宪”等“急独”议题,在岛内掀起一波波“台独”浊浪,并成功地主导了选战议题。为扭转被动挨打局面,泛蓝阵营策略性调整两岸政策立场,在“公投立法”等议题上由保守转为开放,并主导“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为岛内“台独”势力借“公投”搞分裂提供了法律机制,增添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危险性。
一、蓝绿阵营各自完成内部整合,2004年“总统”选举呈一对一的激烈对决态势
基于岛内蓝、绿分明的特殊选民结构,为避免票源分散,以国民党、亲民党为主的泛蓝阵营,以及以民进党、“台联党”为主的泛绿阵营各自加速集结、完成内部整合,使2004年“总统”呈现一对一的激烈对决态势。
(一)泛蓝内部整合成功,“连宋配”顺利成局。为避免重蹈2000年“总统”选举时“泛蓝分裂、陈水扁得利”的覆辙,连战、宋楚瑜等泛蓝高层均深知,面对2004年“总统”选战,“合则可胜,分则必败”。因而早在2002年底台北、雄高市长选后,连、宋两人便达成“2004年共推一组候选人出马”的共识,并于2003年初不断营造合作气氛与条件。2月14日,就在外界质疑“国亲合”可能会因“谁配谁”问题难以摆平而破局之际,“连宋配”却出乎外界预料地提前成局。主要原因有:一是重新夺回执政权的巨大政治利益是促使国亲合作的最大动力;二是泛蓝基层支持者强烈要求国亲整合,给连宋以巨大压力,谁都背负不起“再次分裂泛蓝”的罪名;三是2002年底北高市长选举后,亲民党及宋楚瑜个人在泛蓝阵营的生存空间遭受严重挤压。经过一段时间的“天人交战”,为赢取“顾全大局”的美名,“争取其个人及亲民党更大的生存空间,宋楚瑜最终决定接受“连宋配”。2月12日,宋楚瑜发表了“建构台湾未来的愿景”的“万言书”,揭开了“国亲合、连宋配”的序曲。14日,连宋共同召开记者会,发布“共同书面声明”及“国亲两党政党联盟备忘录”,标志着“连宋配”正式成局。“连宋配”提前成局后,不仅提振了泛蓝军心与士气,也为接下来的选战部署赢取了宝贵时间,民调更显示连宋支持度高达50%,领先陈水扁20多个百分点,在胜算增大的情况下,一些原本动摇的地方派系、桩脚以及工商界也纷纷回流。
(二)以李登辉、“台联党”为首的岛内独派势力加速集结,全力支持陈水扁争取连任。“连宋配”成军后,给陈水扁谋求连任带来强大的威胁,令“台独教主”李登辉产生了强烈的“外来政权即将复辟”的危机感与焦虑感。为保证攸关其历史定位的“台独”路线能够继续延续下去,李登辉不仅宣称“为延续本土政权,一定要全力支持陈水扁连任,不然本土政权就会断根”,“独派”组织更叫嚣“明年‘大选’是独立派与统一派的对决,台湾能否实现‘独立建国’的关键一役,一定要让陈水扁赢得连任”。为发动岛内“独派”团体全力帮陈水扁辅选造势,李登辉不仅于9月6日发动共10万参加的“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与民进党联手于10月25日在台湾南部举办高达20万人的“公投制宪”大游行,更于10月31纠合岛内120个“独派”团体发起成立“全台挺扁总会”,并决定于2004年2月28日举办“保卫本土政权”的百万人大游行。与此同时,为借李登辉巩固“台独”基本票源,陈水扁则打出“友李”策略,不断提出“公投制宪”等“急独”议题与李登辉相呼应。
二、蓝绿阵营内部围绕权力分配斗争激烈,但并未酝酿成大的风暴
蓝绿两大阵营在进行选举合作的同时,内部也围绕着权力分配及接班卡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基于胜选考量,并未浮出台面。
(一)“国亲政党联盟”内部围绕权力卡位展开了激烈争夺,但基本得到有效化解。虽然连、宋等泛蓝高层具有高度的合作诚意,但两党基层干部却为维护各自政党利益,在有关权力分配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一是为抢占胜选后资源分配的有利位置,两党围绕“政党联盟”的人事分配展开了激烈争斗,最后因位子摆不平而取消设置最高决策机关——“决策委员会”,将原定的工作组扩大为类似“行政院院会”的“政党联盟委员会”,以化解“僧多粥少”的窘境。二是基于历史恩怨等诸多复杂因素,国民党部分本土派人士一直存有“拒宋”情结,不仅对“连宋配”有所不满,更对宋的强势作风有所疑虑,尤其是民进党不断在南台湾散布“宋强连弱”的耳语,更使他们担忧“连战当选后将被宋楚瑜主导”,并公开释出“副手只是备位,要谨守伦理,不应有声音”的讯息。为化解他们的疑虑、营造两党团结合作的气氛,宋楚瑜则以“处处尊连”的具体行动调整身段,努力学习扮演“副手”角色,并获得国民党上下的认同,有利于化解“反宋”情绪。国民党本土派人马指标性人物、“立法院长”王金平即指出,“宋作为副手表现得恰如其分,身段调整得很柔软”。此外,对于媒体大肆宣传台北市长马英九、桃园县长朱立伦、台中市长胡志强等外省籍菁英的政绩与能力也引来国民党内部分本土派人马的强烈反弹,宣称“马立强”外省色彩太浓,不利于争取南部选民的支持,并不断拉抬王金平在党内的地位,但相互间的矛盾并未浮出台面。
(二)民进党内围绕陈水扁副手引发的权力接班问题展开了一系列争斗,但未酿成大的风暴。“连宋配”成局后,为与这一老面孔的搭档相区隔,陈水扁一直意图从党外寻找一个既可让选民耳目一新、拓展中间选票,又可避免引发党内接班权力斗争的副手人选,但由于具有分量的党外人士意愿低落,陈水扁最后不得不将目光转回党内。以“新潮流”为首的党内主流意见认为副手应具“加分”作用,并力拱基层实力雄厚、爆发力强、目前党内人气直逼陈水扁的台北县长苏贞昌出马。但党内也有一部分人士力挺吕秀莲,认为维持现有的“陈吕配”虽不能起到加分作用,但也不会减分,是最“稳定”的组合。经过多方权衡,陈水扁最终决定“一动不如一静”,并于10月7、8两日,先后两度在不同场释出“希望明年3月20日再次支持陈水扁、吕秀莲”的风向球,虽然引起党内多数人士的强烈反弹,痛骂“陈吕配”是最糟糕的搭配,即使“含泪辅选”也赢不了,29位跨派系新生代“立委”甚至共同函请陈水扁慎选副手,但陈仍于12月11日正式宣布吕秀莲“副手”搭档。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虽然党内外各项民调均显示苏贞昌是“最具加分作用”的副手人选,但苏一旦成为“副手”,将抢占2008年“陈水扁接班人”的有利位置,有可能提前引爆党内各派系及重量级实力派人物之间的权力接班卡位战。二是不管陈水扁连任与否,人气不断上涨、个性强势的苏若借“副手”角色进一步拉抬个人声势,将对陈个人在党内的“霸主”地位产生强大威胁。三是权力欲旺盛的吕秀莲为了争取与陈水扁再次搭档,年初以来动作频频,不断释放各种讯息逼陈表态,令陈不得不顾虑“陈吕不配”的政治后果。“陈吕配”虽然在民调上是最不具加分作用的老组合,但既不会破坏党内权力生态的平衡,也不会对选情产生任何冲击,是变数最小的组合。
三、陈水扁迅速向“激进台独”迈进,与李登辉、“台联党”联手在岛内掀起一波波“台独”浊浪
鉴于在2002年底台北市长选举中因中间选民大幅流失而惨败的教训,陈水扁一度将如何稳定两岸关系、争取中间选民定为寻求连任的主要目标。陈水扁不仅在2月中旬宣称,未来15个月会尽一切努力维持台海的和平稳定,台湾不会有任何突兀的意外之举,将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全力“拼经济、大改革”,更在李登辉于3月15公开叫嚣“改名台湾国、制定新宪法”时保持低调,多次强调“中华民国”字眼。但是4月底岛内SARS疫情迅速蔓延引起民众强烈反弹后,为转移矛盾焦点、制造新议题,陈水扁便一改年初向“新中间路线”迈进的假象,借5月20日台挤入WHO受挫之机,刻意升高两岸对抗、激化岛内统独矛盾。
(一)恶意煽动岛内民粹。陈水扁不仅将岛内SARS疫情扩大的责任归咎于大陆,宣称要将SARS正名为“中国急性肺言”,更使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肆意谩骂我“隐瞒疫情”、“漠视人权”;并借闯关WHO受挫、WTO秘书处要台更改驻该机构名称、官衔,吕秀莲参观美波音公司未果等一切机会与场合,塑造在国际上被大陆无情打压的“悲情形象”,以煽动岛内民众的“反中仇共”情绪。与此同时,陈还将他个人的连任与否与台湾的未来直接挂钩,叫嚣2004年“总统”是台湾人民拼中国共产党的“圣战”,台湾人民应以选票支持他当选,来表达对中共的抗议等等。
(二)大肆炒作“急独”议题。为激化岛内统独矛盾,陈水扁不断抛出“一边一国”、“公投”、“正名”、“制宪”等一系列“急独”主张,并将之扭曲为岛内的“主流民意”。陈不仅宣称,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立场非常清楚,就是“一边一国”,这一基本立场绝无退让空间,大陆不要幻想台湾会放弃根本坚持;还称明年“3.20”要用“公投改写历史”,“‘总统’可以不当,‘公投’一定要搞”,更于9月28日借出席民进党党庆之机狂妄叫嚣,“2006年将以‘公民投票’的方式与2300万台湾人民共同催生台湾新‘宪法’”,将“公投”拉高到“制宪”层次。以国亲版本为主的“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后,陈水扁又宣称“台湾遭受中共的武力威胁是现在进行式”,为捍卫国家“主权”,明年3月20日一定举办“防御性公投”。
(三)举行声势浩大的“台独”大游行,以凝聚基本支持者的向心力。9月6日,由“台联党”等岛内百余个“独派”团体组成的“511正名运动联盟”纠集了近10万人参加“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成为“台独”势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会。召集人李登辉声称“‘中华民国’其实根本不存在,台湾只是暂时将‘国家’的名字借给‘中华民国’”,陈水扁则称,“若不因‘总统’身分,一定会参加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10月25日,民进党、“台联党”等“独派”团体联手在高雄市举行“全民‘公投’、催生‘新宪’”大游行,共号召20万人左右参加,这是民进党执政后首度进行的大规模群众动员。陈水扁在会上宣称,台湾要成为一个正常、完整、伟大的“国家”,需要一部合身、合用的“新宪法”,2300万人民要透过“公投”方式,2006年共同催生“新宪法”。正式提出了2004年完成“公投”,2006年完成“制宪”、2008年实现“独立建国”的“台独时间表”。
(作者:曾润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