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陈水扁倒行逆施,继续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抛出“一边一国论”,给两岸关系造成极大震荡,但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持续发展;祖国大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体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基础更为稳固。展望新的一年,陈水扁在寻求连任的压力下,虽在大陆政策的策略上有所调整,但仍不会放弃其“台独”理念,两岸政治关系的僵局仍将持续。
一、2002年两岸关系演变的主要特点
(一)影响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祖国大陆因素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进一步增强。
祖国大陆继续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在坚持和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针对台湾当局及“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为重新开启两岸对话和谈判做出巨大努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公开场合多次重申,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主席的八项主张,尽最大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并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重开两岸对话和谈判。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坚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进一步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尽早实现直接“三通”。10月,江泽民主席在与布什总统会晤时再次提出,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一直在尽最大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的统一;问题是“台独”势力在千方百计地破坏和平解决的前景。11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总结了过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努力的经验,再次明确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政策,首次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的一个中国原则“新三句”表述正式列入党的重要文献,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肯定“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模式,突出强调反对“台独”和“台湾同胞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公开提议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和“三个可以谈”,郑重宣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这些主张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制止各种分裂祖国图谋的坚定性和包容性,又体现了为扩大两岸关系共识基础,推动两岸对话与谈判的极大诚意,得到了岛内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实现了全面执政的陈水扁当局,并没有吸取过去一年多来施政不良的教训,继续走意识形态挂帅、“拼政治”不“拼经济”的老路,政策决策随心所欲、混乱无序,推行“台独”路线,导致两岸关系持续僵持,两岸“三通”难有突破,其直接结果是经济景气持续低迷不振,虽然在外部需求的扩大下,经济出现缓慢复苏,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超过3%,但是内需疲软,复苏后继乏力。总体经济不振使得民间投资持续衰退、股市低迷,失业率超过5%,居高不下,民生痛苦指数也达到5%以上。一年来,民众对政局的不满情绪明显升高,岛内相继发生了教师、农渔民、“九·二一”大地震灾民请愿、“反健保”万人游行等游行示威,社会动荡不安。台《天下》杂志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未来展望感到悲观的比率达49.9%,对经济表现不满意的比例更高达79%。
一年来,包括国民党、亲民党等各界人士继续往来于两岸进行各种交流,要求台当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论;王永庆、张荣发、高清愿等工商界人士多次发表谈话要求台当局加快实现两岸“三通”;分别由国民党、亲民党“立委”组成的“海峡两岸联合经贸协会三通访问团”、“中国台商发展促进会三通访问团”和“海峡两岸政经交流联谊会三通参访团”等相继到大陆与有关方面就两岸“三通”及经贸问题交换意见。岛内民调显示,70%以上的岛内民众支持两岸“直航”,62%的台商将扩大到大陆投资,大陆已经成为台商对外投资的首要考虑。另据受理台湾地区人士报考大陆研究生报名业务的夏潮基金会统计,2002年报考大陆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生的台湾同胞达640人,比上年增加了两成;全年到大陆就学的台湾学生达1078人。岛内人力资源网站最新调查显示,近60%的人愿意赴大陆攻读EMBA课程。“台湾的前途在大陆”已成为越来越多台湾人的切身感受和共同呼声。到2002年底,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华侨华人相继成立了130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或类似组织,并纷纷自发举行“反独促统”的集会、游行、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年内,全球范围大规模的华侨华人“反独促统”大会相继在温哥华、南非和马尼拉举行。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同气相求、息息相关,形成了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侨华人携手共同“反独促统”的强大声势。
(二)陈水扁拒绝一个中国原则,“台独”立场更趋强硬,抛出“一边一国”和“公投立法”论调,两岸政治关系出现剧烈震荡。
2001年年底选举后,民进党成为“立法院”内第一大党,陈水扁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和推行“台独”分裂路线的信心增强。一年来,陈水扁面对各方要求其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的压力,继续玩弄文字游戏,“台独”立场始终如一。他三番五次在会见西方媒体时反复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同时仍然视一个中国原则为“议题”、否定“九二共识”,一再鼓吹建立在“两国论”基础上的所谓“统合论”;4月提出两岸应追求“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平衡”,声称两岸接触对话应“不预设立场、搁置争议”;6月又提出两岸“善意和解、积极合作、永久和平”三原则,核心是要求大陆“把争议性的政治议题先搁在一旁”。7月,陈水扁兼任党主席后,随着党、政大权集于一身,“台独”立场更为强硬,公开声称“要思考是否要走自己的路、走咱台湾的路、走出台湾的前途”。8月3日,在向“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29届年会发表的致辞中,公然声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妄称“要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彻底暴露了其“台独”的真面目。在遭到海内外中国人强烈反对的压力下,陈水扁又抛出了“主权对等论”,并将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将两岸关系定位为“两国关系”的“台湾前途决议文”视为“民进党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指导原则”,企图将披着“中华民国”外衣的“台独宣言”的“决议文”作为“政策”予以推动。台当局的一些高层政要和有关部门也纷纷发表谈话与“政策说贴”,为陈水扁分裂言论百般辩解。
政治上,年初陈水扁宣布将实施“护照加注台湾”,并放话要“拼经济、拼外交、拼安全、拼正名、拼国家制宪”,着手推动“台湾正名运动”;煽动“大陆威胁论”,鼓吹“反导弹、爱和平”,将大陆打击“台独”的正义行动歪曲成“恐怖主义”、“消灭中华民国”。军事上,炮制新版“国防报告书”,以大陆人民解放军为假想敌,把防卫战略调整为“制空、制海、地面防卫”,增加“国防预算”,购买、研制先进武器,年内共7次向美国购买近2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并斥巨资研制射程为1500公里的中程导弹。文化上,继续大搞“文化台独”活动,正式实施“通用拼音”方案、在小学提前施行乡土语言音标符号系统教学,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升等考试取消“国文”和“中华民国宪法”科目,成立“本土教育委员会”全面审查中小学本土教育内容。对外关系上,明确宣布将分阶段逐步推动所有驻外机构更名为“台湾代表处”,耗费巨资大搞“烽火外交”,策划过境欧洲和东南亚出访非洲,以度假名义访问印尼,力争以观察员身份挤进世界卫生大会,同时携钱带物访问非洲及中南美洲“邦交国”。两岸交流上,虽声称“两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条路”,但又提出所谓“不被矮化、不被边缘化、不被地方化”三条件,强调“官方谈判”、“国际航线”和“台湾安全”;强化两岸交流中的“有效管理”措施,建立台商投资大陆的“动态调节机制”和“专案审查机制”,对台商进行“重点监控”,对赴台驻点采访的大陆记者进行跟踪、设置障碍,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上“开小门、关大门”。两岸商谈上,虽反复声称“已做好复谈的准备”,但对作为对话基础的“九二共识”基本不提,甚至提出“一边一国”论,从根本上破坏两岸接触与对话的基础。
年初,海外“台独”组织“台湾人公共事务会”在岛内举行20周年大会;3月,由“世界台湾同乡会联合会”等数十个团体组成的“世界台湾人大会”纠合上万名海内外“台独”分子在岛内举行以“台湾正名,国家制宪”为主题的年会;5月,由李登辉担任总召集人、独派团体组成的“台湾正名运动联盟”、台湾团结联盟和台湾各地“李登辉之友会”共同发起所谓“五一一台湾正名大游行”,共有60多个团体、近2万人参加,成为近几年来“台独”分子所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台独”集会游行活动,并发表共同声明宣称“2002年是台湾正名宣传年”,“2003年是台湾正名行动年”;台湾团结联盟在“立法院”相继抛出“总统台生条款”、“闽南语订为第二官方语言”等“台独”议案,李登辉甚至公然叫嚣“2008台湾建国论”。激进“台独”势力与台当局相互策应,分进合击,极大助长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三)祖国大陆开展反“一边一国论”的政治斗争取得明显成效。
一年来,祖国大陆始终对陈水扁分裂言行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并与陈水扁、李登辉为代表的台湾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年初,针对陈水扁当局上台以来不断进行“渐进式台独”活动,钱其琛副总理在纪念江泽民主席八项主张讲话时明确指出,我们对台湾分裂势力的“台独”活动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对于台湾分裂势力以各种蚕食渐进的手法推行“台独”,台湾同胞看得很清楚,我们也看得很清楚。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也强调,“渐进式台独”活动是企图将台湾与中国分割开来,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从而为最终实现公开“台独”创造条件;台湾当局如果误判形势,一意孤行,继续推行“渐进式的台独”分裂步骤,只会加剧两岸关系紧张,必将自食恶果。
8月3日陈水扁抛出“一边一国”和“公投立法”论调后,祖国大陆立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4日,《人民日报》迅速以《危险的挑衅》为题发表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对陈水扁分裂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指出陈水扁分裂言论是对国际社会的基本认知和共同准则的挑战,是对两岸同胞的肆意挑衅。8月21日,钱其琛副总理表示,陈水扁的分裂言论与李登辉的“两国论”一脉相承,给两岸关系设置了新障碍,也给国际社会制造了新的麻烦,并强调“任何形式的‘台独’都是绝对不允许的,任何挑衅一个中国原则的图谋都必将以失败告终”。9月30日,朱镕基总理在国庆53周年招待会上指出,台湾当局领导人接连发表“台独”分裂言论,这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任何分裂国家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台办、国台办负责人、新闻发言人以及海协负责人也陆续发表谈话指出,陈水扁的分裂言论违背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是不得人心的;充分暴露了他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真面目,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也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必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同时,正告台湾分裂势力不要错判形势,立即悬崖勒马,停止一切分裂活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记协、全国台湾研究会等单位还以记者会、研讨会的形式组织学者专家对“一边一国论”进行系统的谴责和批判,形成反对任何形式“台独”的强大海内外舆论氛围。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等,也纷纷以各种形式揭露和批驳台当局“台独”言论。岛内一些主张发展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党派、团体、媒体和人士也表示反对“一边一国论”,认为陈水扁言论完全基于“台独”立场,绝非台湾的主流声音。
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同声反对和批判陈水扁“台独”行径的强大声势,使这场“反台独”的政治斗争取得了预期效果。它不仅沉重打击了陈水扁为代表的台湾分裂势力,迫使其不敢铤而走险,有效消除了“一边一国论”的恶劣影响,而且也进一步巩固了国际社会一个中国政策的大框架。美国政府在5日迅速表示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发生变化;美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首次发表谈话,声称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也发表措辞严厉的社论质疑陈水扁分裂言论。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和一些知名媒体纷纷表示支持中国政府的和平统一事业,批驳陈水扁的“台独”言论。9月,台当局企图在联合国大会上寻求两岸“一边一国”定位的图谋也遭致挫败。
(四)两岸人员往来与各项交流和合作继续不断深入发展。
与两岸政治关系持续低迷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02年两岸人员往来与各项交流继续扩大,文化艺术交流深入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继续大幅增长。在祖国大陆坚持不懈的推动下,两岸往来与各项交流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第一,两岸人员往来与各项交流继续扩大。据统计,截至2002年11月,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达到27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祖国大陆赴台交流共有3856个项目、33834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6%和55%。2002年上半年,大陆居民赴台人数为67017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6.27%。据国务院台办经济局统计,1-11月份,祖国大陆赴台从事经贸考察与交流团组1989个,共12661人次。年内,一系列以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为主题的两岸学生互访交流相继展开;祖国大陆扩大对台招生人数达700多人;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相继举办两岸少数民族交流活动,中华民族团结友好进步协会举办的“两岸共潮生中秋联欢晚会”引起了与会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的强烈共鸣;两岸工会、农民、妇女交流也有了明显进展,台湾工会界代表应邀到大陆首次参加五一劳动奖章颁发仪式。
第二,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岸交流的一股“热流”。年内,大陆各地有代表性的京剧、昆曲、苏州评弹、黄梅戏、湘剧、秦腔、豫剧等剧种、曲目纷纷登临宝岛;“台湾表演工作坊”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亮相,岛内有影响的专业舞蹈团体“云门舞集”首次登陆,奏响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序曲;大陆著名指挥家严良堃赴台指挥台北爱乐乐团演出《黄河大合唱》在岛内引起很大反响;大陆制作的高质量电视剧如《天下粮仓》、《钱王》、《忠诚》等在台湾热播,“大陆影视热在岛内持续;“大陆儿童电影展”在台湾展映,两岸少儿文艺交流也取得令人欣喜的发展;两岸文物出版交流从互展发展到竞拍,等等。
第三,两岸宗教与民间信仰交流热络。年内,两岸佛教、道教交流频繁。有“世界第九大奇迹”的特级国宝法门寺佛指舍利在台湾巡回瞻礼37天,共举办108场法会,吸引信徒达400万人以上;台湾中台禅寺、法鼓山法师纷纷来大陆佛教胜地朝圣;山西后土祠首次赴台交流引起轰动。福建省举办了“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金身首次直航赴金门巡游,泉州妈祖前往与澎湖妈祖会香,丰富了两岸妈祖信仰的交流。
第四,两岸海、空通航获得一定进展。年内,两岸直航虽未有重大突破,但在祖国大陆适时出台的“三通”积极政策推动下,两岸海、空通航仍持续发展。春节、清明节、“五一”节期间,福建省有关方面共组织1000多名台商分别乘船从厦门直航金门并转机返台探亲、休假,然后又从台湾金门返回厦门,成为新的突破。厦门“中洲号”货轮运载1940吨河沙首航金门料罗湾,开启50多年来福建沿海向金门首次货运直航;大陆正式批准泉州港为对台通航港口,并推动实现了泉州与金门、马祖的货运直航;福建南安市到金门的货运航线也正式启动;台湾“金航二号”直航马祖港接运2300吨自来水运抵马祖,马祖同胞在相隔50多年后首次喝上祖国大陆供运的淡水。年内,福州马尾经济交流合作中心与台湾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签订协议,两马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取得重要突破。两岸空中间接通航也有所进展。年内“台港新航约”正式续签,香港港龙航空公司成为首家提供内地和台湾之间经香港的“一机到底”的航空公司。两岸空中间接货运获得突破性进展。澳门航空公司与大陆深圳机场合作,由澳航经营,从深圳起飞、经澳门中转、再飞抵台北的“一机到底”包机货运,开通了往来台湾与大陆的全货运航班。两岸航空公司在地勤和票务上也进一步加强合作。年底,在岛内各界的强烈呼吁下,台湾当局通过了“大陆台商春节返乡专案”,祖国大陆从广大台商利益考虑积极配合,并批准了数家台湾航空业者经营“春节包机间接直航”。
第五,两岸间接贸易出现高增长。2002年是两岸先后加入WTO后的第一年,两岸间接贸易额不断扩大。据海关统计,1-11月,两岸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00亿美元,达402.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8%。其中,大陆对台出口59亿美元;增长31.4%;大陆从台进口343.8亿美元,增长39.2%,台湾从大陆得到约280亿美元的顺差,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贸易的又一次高潮。目前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25%以上,台湾对大陆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1%以上,仅次于日本,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一大顺差来源地。
第六,台商投资大陆继续大幅上升。据外经贸部统计,1-11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为4385个,合同投资金额为60.5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35.8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9.7%、3%和30.8%,估计到年底,台湾投资者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额将高达300多亿美元,创造了台商年投资增长率的新纪录。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新一波热潮是在两岸相继成为WTO正式会员的背景下形成的,台商投资领域以高科技与资本密集产业为龙头和主体,快速向零售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医疗、教育、出版等领域拓展;在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主要投资区域的基础上,台商继续加快西部地区的投资,对东北、华北和环渤海湾地区的投资也有较明显的增加。不仅如此,两岸金融合作也有了较大进展,2002年祖国大陆共批准了台湾7家银行、7家保险公司和3家证券公司设立代表机构。
二、2003年两岸关系展望
展望2003年,在国际舞台和两岸关系上,祖国大陆的影响力继续稳步上升,将继续主导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但由于新的一年里,台湾将迎来2004年“总统”选举的提名“热季”,受岛内政局影响和各种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两岸关系的政治僵局仍将难以打破,而两岸往来与各项往来也将继续深入发展。
首先,两岸政治僵局打破的前景不容乐观。2002年底台北、高雄市长选举后,民进党倾全党之力和丰沛的执政资源,仅维持住台北市的基本盘,在高雄市也只能勉强获胜,民进党执政后上升的气势受挫,执政疲态已现端倪,给陈水扁竞选连任敲响了警钟。这一事实也预示着2002年的两岸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岛内政局的影响。选后,陈水扁迅速调整策略刻意对“总统”竞选连任议题进行冷处理,标榜“拼经济”、“大改革”回归施政的基本面,以继续走所谓“新中间路线”,重新唤起中间选民的支持。但是,由于“拼经济”的最好出路在于两岸关系的改善,陈水扁要达到这一目标必然要面对来自党内“基本教义派”、特别是来自李登辉和台湾团结联盟的强力牵制,陈如果想要摆脱李登辉的控制,势将对其“基本盘”形成冲击。如此一来,陈水扁唯一可走的路是继续其“台独”立场,在两岸政策上摇摆,两岸关系势将很难有较大的改观。同时也不能忽视,为满足党内“基本教义派”的需求,陈水扁在新的一年里,仍会继续推行“渐进式台独”路线,并可能推动所谓“修宪”、“公民投票立法”等议题;也有可能为转移民众对岛内经济不振及其施政缺失的不满,在“外交”领域进行“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这些动作显然将会导致两岸关系高度紧张。
其次,台当局的两岸经贸策略会作出某种调整,但不会有突破性进展。由于“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的对立依然存在,岛内政局不会平静。在“泛蓝”整合竞逐2004年“总统”选举大势底定的强大压力下,陈水扁有可能满足台湾工商界及民众要求缓和、稳定和改善两岸关系的要求,对其两岸经贸政策作出调整,特别是“三通”、两岸对话与谈判等问题上变得更为“主动”,但由于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台独”立场,因此他在作出这些策略调整的同时,将会在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等问题上将继续回避、模糊,并采取各种技术性手段进行拖延,力图将责任转嫁至祖国大陆头上。
(本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