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台湾-2002年台湾研究报告-年终专稿

2002年台湾研究报告


 

  2002年,台湾当局一面高呼首拚经济,一面持续顽固推动"台独"路线,"泛蓝"、"泛绿"阵营激烈争夺,经济未见长,秘帐、黑金、贿选,加上声势浩大的民众反"台独"示威游行,岛内社会动荡不安……
2002年两岸经贸关系回顾
 
 
  来源:      日期:2003-01-20 16:34

 

     2002年是两岸入世后的第一年,在两岸经济政策调整与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两岸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年来,两岸贸易大幅增长,成为带动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贸易争议也浮上台面;台商对大陆投资在持续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出现新的结构性调整,两岸经贸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两岸“三通”再度成为关注焦点。2003年,两岸经贸关系有望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相互依赖将进一步增强,两岸“三通”有望获得重要进展。
    一、2002年两岸贸易发展回顾


    (一)两岸贸易出现高增长


    2002年,海峡两岸入世后,市场都有较大开放,推动了两岸贸易的快速发展。依台湾“经济部”公布的数字,2002年前三季度,海峡两岸贸易额达2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16%。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235.8亿美元,增长35.8%,占台湾出口总额的24.7%;台湾从大陆进口56.3亿美元,增长32.2%,占台湾进口总额的6.8%;同期,台湾从大陆得到贸易顺差达179.5亿美元,增长37%。依大陆统计,2002年1-11月,两岸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00亿美元,为402.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8%;大陆对台出口59亿美元,增长31.4%;大陆从台进口343.8亿美元,增长39.2%,台湾从大陆得到顺差约280亿美元。这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贸易出现的又一次高潮。


    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上升。2002年1-7月,台湾部分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如下:人造纤维丝39.8%,塑胶制品占24.2%,人造纤维棉占22.4%,钢铁占22.2%,照相仪器占19%。


    入世后,两岸农产品贸易出现新发展。依台湾“农委会”公布的海关进出口贸易资料,2002年上半年,台湾输出大陆的农产品为280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5%,其中,水产品、林产品及农耕产品的出口均增长50%以上。同期,台湾从大陆进口农产品达1.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2%,其中甲壳类水产品及制品增长3倍以上,酒类进口也近3倍。两岸农产品贸易结构有较大差异,台湾对大陆出口以畜产品为主,上半年出口额为1958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80%以上;台湾从大陆进口主要为农耕产品,进口达9211万美元,占进口总值的59%。


    (二)大陆产品纷纷打入岛内市场及台资企业产品扩大回销


    2002年入世后,台湾当局扩大开放大陆产品进口范围,并决定每半年由政府定期主动检讨开放程度,企业也可就特定项目向“经济部国贸局”提出开放申请,“国贸局”每两个月审查一次申请案。2月与11月,台“经济部”先后开放2058项与316项大陆物品进口,至此累计开放进口大陆物品项目达8044项,开放比例达75.7%,其中农产品开放比率近60%,工业产品开放比率近80%。但相较对其他地区的开放比率在95%以上,对大陆产品进口仍有较多限制,且多是大陆较具竞争力的产品。


    另外,受美国西海岸罢工及港口关闭的影响,台湾从美国进口玉米等大宗谷物涨价,在台湾养猪企业的要求下,台湾“经济部”决定自10月10日到12月底弹性开放大陆玉米进口。随后台湾养猪业合作社联合社迅速通过中华食物网计划采购12500吨大陆玉米;11月,三井商社通过吉林粮油集团从大陆进口22000吨玉米,这是大陆大宗谷物首次出口台湾。


    入世后,台湾开放大陆啤酒进口后,在台湾岛内市场引起极大震动。青岛啤酒在4月中旬首次进入台湾,市场销售良好。到8月底,青岛啤酒在台湾销售量达到21000吨,市场占有率达到7.5%。金威啤酒在岛内第二周销量就增长3倍,由1万箱增为3万箱。随后,北京燕京啤酒进入台湾市场,福建的惠泉啤酒也为进入岛内铺路。台湾本地啤酒与欧美啤酒面对大陆啤酒的进入,积极应战,市场竞争激烈。


    2002年7月1日,台湾正式开放大陆香烟进口后,大陆香烟首次进入台湾市场。云南红塔山牌香烟由台湾合路国际公司代理在台销售,并投资1.5亿元新台币在台连锁店销售。大陆红双喜牌香烟也依“大陆烟草,香港制造”的模式,由富郁国际公司代理于7月初打入台湾市场。另外,中华、中南海与大红鹰等大陆知名品牌香烟也纷纷计划通过香港与澳门进入台湾市场。尽管因口味差异及宣传力度等因素,大陆香烟效果远不如大陆啤酒畅销,但未来潜力不可低估。


    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后,又进入岛内发展,引起新的市场竞争。尽管台湾对大陆产品回销台湾仍有限制,但随着入世后台湾政策的开放,大陆台资企业产品进入台湾或重新在岛内布局发展。在大陆创出品牌的台资企业洽洽牌瓜子在台市场销路良好,带动岛内瓜子类产品销量大幅增长3倍。统一超商从大陆引进试销的北京栗子也十分畅销。尤其是大陆台资企业顶新集团通过进口大陆部分原料及在台加工,于12月初正式推出在大陆创出知名品牌的“康师傅”方便面,以低价销售,引起市场震动。顶新集团计划在两年内在台推出所有速食面产品,三年内攻下台湾20%的方便面市场,六年内收回所有投资。“康师傅”的低价回台销售,引起同业竞争对手统一集团的回应,决定投资10亿元新台币,并打折销售。预计未来岛内市场竞争将更激烈。


    (三)两岸贸易争端浮上台面


    入世后,原本存在的两岸经贸纠纷问题逐渐浮上台面,反倾销与建立防卫机制成为两岸经贸发展面临的新问题。2002年3月23日,大陆外经贸部公告俄罗斯、韩国与台湾等冷轧钢品及扁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接着3月30日,大陆又对台湾等聚氯乙烯(PVC)产品提出反倾销调查,5月24日宣布对从台湾等地进口的部分钢产品实施临时性保障措施。这是大陆入世后第一次对台湾产品向大陆倾销展开调查与实施临时性保护措施,格外引人注目。


    为避免将两岸贸易争端复杂化,两岸民间行业公会积极协商,希望妥善解决这一争端。台湾区钢铁公会与大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2月初就两岸钢铁贸易纠纷在台北达成四项共识。一是两岸钢铁产业应就不锈钢板材、热轧薄板、冷轧薄板、彩涂及镀锌板等五种产品加强沟通,并协商双边未来在自律之基础上,使双方皆能互利。二是台湾地区钢铁公会应建议主管机关取消进口钢产品的负面表列措施。三是两岸应定期或不定期互相交换双边钢铁工业结构改变及投资状况,并促进双方这合作投资。四是针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建设设计,两岸钢铁产业应加强联络并研究合作方向。6月初,台湾区钢铁业公会前来北京,与大陆钢铁工业协会展开协商,就大陆实施临时性防卫措施达成一系列协议,并建议台湾当局不要引用政府间的谈判机制,让民间出面解决。


    为解决两岸贸易纠纷,大陆从大局出发,在年底前正式表示两岸驻日内瓦的代表可以针对特定议题进行咨商。11月25日,外经贸部长石广生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两岸确实没有一个正常的经贸交往关系,但两岸都是WTO成员,两岸驻日内瓦的代表就特定议题进行咨商,应是可行的”。12月12日,海峡两岸依WTO有关规定,在日内瓦就大陆采取的“部分进口钢品防卫措施”举行谘商,尽管未达成结论,但却标志着入世后两岸贸易发展及两岸商务接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2002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形势回顾


    入世后,在大陆市场开放的同时,台湾当局也适当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政策。台湾“经济部”于2002年4月修正公布“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第七条,将台商赴大陆投资产业别项目由现行“许可类、禁止类与专案审查类”正式调整为“禁止类”与“一般类”;同时公布“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制造业及农业禁止类之产品项目”清单,列为禁止类的制造业减为106项,农业产品项目减为436项,而农工产品改列为一般类的产品项目达到8163项(制造业7087项,农产品1076项),产品开放比例高达93.82%。同时,对各界关注的是否开放台湾半导体产业即8英寸芯片赴大陆投资事宜,经过一番激烈的政治斗争与妥协,台湾“行政院”于3月29日宣布有关开放8英寸芯片厂赴大陆投资设厂的政策说明:将在有效管理及建立相关配套措施前提下,进行小规模、低度开放;开放项目以旧有设备(含8英寸及8英寸以下)作价投资者为优先,新设备2年后再议;采总量管理方式,至2005年前以核准赴大陆投资3座8英寸芯片厂为上限。条件是,申请赴大陆投资厂商须在岛内有相对投资及技术提升,即须在完成12英寸芯片厂建成并达成量产后才能提出申请。同时,台湾当局开放台商可直接赴大陆投资,不必经过第三地。


    在市场与政策的开放下,2002年以来,台商继续扩大在大陆投资。依台湾“经济部”统计,1-10月,批准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达30.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占了台湾对境外投资的一半以上。另外,为掌握台商对大陆实际投资情况,台湾“经济部”自7月1日起要求台商补办登记,到11月8日,累计受理厂商投资补办件数共3097项,投资金额19.6亿美元。其中,上市上柜公司赴大陆投资持续增加。到2002年9月底,赴大陆投资的台湾上市与上柜企业达567家,累计汇出金额达1248亿元新台币。依大陆统计,2002年1-11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为4385个,协议台商投资金额为60.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35.8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9.7%、3%与30.8%。


    台商对大陆投资还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与变化。


    (一)台商投资领域拓宽,涉及面越来越广


    一是制造业仍是投资最大行业。2002年前10个月,台商主要投资行业为电子业(占40%),基本金属(占9.3%),塑胶制造业(6.3%)。在制造业领域,对高科技与资本密集行业的投资比重进一步增加,而且范围扩大,除对电子信息产业及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外,对颇具前景的生物科技投资有明显增加趋势。


    二是台湾零售业与物流业等纷纷进入大陆。入世后,大陆市场的开放,台湾零售业与物流业纷纷扩大或进入大陆市场布局。已在大陆投资连锁店的台湾大润发完成华东与华南的市场布局后,决定以武汉为华中总部设立20多家据点,计划将目前在大陆近30家连锁店,增至2005年的200家左右。已有50家分店的好又多计划在2003年突破100家;特易购计划通过收购大陆超市的方式扩大在大陆布局。顶新集团的乐购超市已达17家,计划2003年增加至近30家;大润发超市分店已近40家,仍继续扩张。台湾大荣货运在完成七大沿海城市物流据点后继续规划在大陆的布局,远翔、永储与山隆等也与大陆展开合作。


    三是台湾房地产业继续大举西进。看好大陆日益兴隆的房地产市场及西部开发、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庞大商机,台湾房地产业扩大对大陆房地产业的投资。到2002年6月底,正式通过台湾“经济部”批准汇往大陆投资房地产业的资金近40亿元新台币,主要投资企业包括了润泰创新国际、龙邦开发、长谷建设、信义房屋等。另外,台商对基建与道路等工程项目投资增多等。


    四是医疗、教育、出版等领域的投资也在发展。2002年以来,台商对医疗、教育、出版等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增多,未来可能成为新的趋势。台湾当局也制订“台湾地区医事人员赴大陆地区执业许可办法”,计划开放台湾医疗专业人员赴大陆从事医疗事业。台湾出版业物流公司雨各物流公司继续扩大在大陆的市场,农学社与品诚等也纷纷跟进。


    (二)台商投资区域正在出现新的调整


    台商对大陆投资,尽管仍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主,但出现一些新的区域布局趋势。一是对东北投资有明显增加。到2002年年中,台商在辽宁省投资项目累计2300多个,协议投资金额29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达15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机械、电子、轻工、纺织与农畜产品加工等。其中两个大型台商代表团赴辽宁考察与洽谈投资,在沈阳与大连签署投资项目58个,协议投资金额近8亿美元。二是加快西部地区的投资。一些台商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商机,积极增加在西部的投资或参与西部开发的工程项目。三是对华北及勃海湾地区的投资有较大增加。四是对原先投资较少的安徽与江西等投资出现大幅增加。依安徽省统计,上半年新批准台商投资项目与合同利用台资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18%与11倍。其中,台湾水泥业对安徽与江西的投资增加较大。


    (三)台商投资进入全面收获期,汇台资金明显增加


    2002年以来,不仅台湾电子业在大陆获利上升,如第一季度鸿海与台达电分别盈利1.7亿元与6.1亿,而且许多传统产业企业在大陆盈利丰厚,股市看涨。依上市公司向台湾“证期所”申报的上半年资料显示,传统产业在大陆获利显著,裕隆盈利10.8亿元,正新盈利9.1亿元,统一盈利7.7亿元,巨大、远纺与南亚等上市公司盈利也在2亿元以上。同时,在大陆投资的台湾上市上柜企业成为台湾岛内母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与台湾股市的中坚力量,如联强电子在大陆的盈利占海外总盈利的70%左右。大陆概念股成为支撑台湾股市的重要力量。在11月份国际股市走低的情况下,由于两岸“三通”热及台资企业在大陆盈利丰厚,导致台湾股市出现逆向反弹,特别是在大陆自创品牌的灿坤、大霸、樱花与裕隆等股票涨幅巨大。


    2002年以来,在台湾当局政策的引导下,台商在大陆投资收益汇回台湾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依台湾“证期会”统计,投资大陆的上市上柜公司在2002年第三季季度汇回台湾的投资收益达6.8亿元新台币,较上半年累计汇回台湾的2亿元大幅增长。


    三、2002年两岸经贸合作形势回顾


    2002年以来,两岸经贸合作出现许多新的发展。


    (一)两岸油品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两岸公营石油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两岸入世后终于有所突破。2002年5月16日,台湾“中油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合作在台湾海峡中线合作探油,揭开两岸公营企业合作的序幕。8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与台湾“中油公司”签订南日岛盆地联合开发协议,预计投资2250万美元钻探1至2口井。


    同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台湾“中油公司”与大陆中国石油暨天然气总公司下属的中联油新加坡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台湾“中油公司”自2002年9月起代为大陆石油天然气公司代炼原油,年底前代炼的首批柴油与燃料油等经第三地运回大陆,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新模式。12月,台湾“中油公司”决定与大陆中石化集团下属的长城润滑油公司合作,通过使用长城公司的油库及行销渠道拓展其在大陆的润滑油市场。


    (二)两岸生物科技交流与合作趋热


    生物科技产业不仅是台湾与大陆确立的重点高科技产业,也是前景看好的新兴科技产业,已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目标。2002年以来,两岸之间生物科技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与活跃,连续举办多个相关研讨会。其中8月在台北举办了“两岸生物科技产业交流现况及其影响座谈会”,吸引两岸生物科技界同行探讨两岸生物科技业的合作问题。台湾一些生物科技企业与大陆加强合作研发或生产,台湾生物科技流通企业生达、生春堂、亚洲基因等公司开始评估大陆市场的经销体系,为进入大陆市场热身。


    就在两岸企业界积极探讨与寻求合作商机之时,台湾财经部门开始有意推动两岸生物科技产业的合作,台湾“经济部”于2002年3月提出两岸生物科技产业合作构想,这是台湾官方首次推动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举动,将为两岸生物科技产业的合作创造条件。


    (三)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步伐加快


    入世后,两岸金融政策的开放,台湾金融保险积极在大陆设点卡位。2002年以来,大陆先后批准台湾4家银行在大陆设立办事处。3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台湾世华与彰化两家银行分别在上海与昆山设立办事处;9月批准台湾合作金库与华南银行分别在北京与深圳设立代表处,这4家银行已先后正式设立办事处。其中,合作金库是第一家在大陆设立办事处的公营银行。同时,台湾保险业继续争取在大陆市场的布局。继2001年大陆批准4家台湾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办事处后,2002年又批准多家台湾保险公司设立办事处,其中,台湾国泰金融控股公司下属的国泰人寿公司在成都设立办事处,国泰产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同时,台湾“财政部”首次批准台湾国泰人寿公司赴广州设立子公司。


    在入世后的新形势下,台湾当局加快开放两岸金融机构直接通汇,于2001年开放台湾地区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或称境外金融中心)与大陆地区金融机构等进行直接金融业务往来后,于2002年2月开放台湾外汇指定银行(DBU)与大陆银行直接办理汇款及进出口外汇业务。8月2日,台湾修正公布“两岸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开放国际金融业务分行办理台商的授信贷款等业务。到12月初,已有20多家外汇指定银行(DBU)申请办理直接通汇业务,30多家银行国际金业务分行(OBU)申请对台商办理授信贷款及应收账款业务,但由于审查程序复杂,台湾“财政部”还没有核准一家OBU或DBU开办相关业务。


    2002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商业银行与台湾银行直接通汇。随后,台湾许多银行与大陆银行展开直接通汇的“密押交换”,为直接通汇做好准备。7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分行与台湾银行完成第一笔直接向台汇款业务,宣告两岸直接通汇正式开通。


    直接通汇大大缩短两岸之间通汇时间,节省中间环节的手续费,还可方便台商资金调度。依台湾统计,到2002年8月底,全体OBU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加至130.7亿美元,较政策开放前增长14.2%;累计到9月底,台湾共核准57家OBU办理两岸金额业务往来,其中到8月底台商通过OBU进行两岸汇款的总金额为16亿美元,较开放前增长351%。


    另一方面,大陆银行也准备进军台湾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已正式授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福建兴业银行赴台设立办事处的申请,但台湾当局尚未批准。


    (四)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持续发展


    2002年以来,两岸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出现新的形势,寻求入世后的合作机遇,两岸先后举行多次重大研讨会。其中11月大陆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与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两岸农业论坛”,就加入世贸组织后两岸农业合、农业政策调整、农业科研、农业产品质量与提升农业竞争力等议题进行讨论,寻求合作。同时第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海峡两岸农产品洽谈订货会”在福州举行,设有台湾展区,包括台湾企业及大陆台资企业在内的海内外企业参展。台湾农产品也首次进入上海等地参展。台湾农产品也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大陆市场,台湾也开放大陆杂粮与特案开放玉米等进口。


    台湾农企业继续寻求在大陆的合作与占领市场。统一企业在青岛已设立一家饲料公司,2002年11月又与日商及大陆企业合作签约,投资数十亿新台币,在青岛投资成立三统万福(青岛)公司,配合其在大陆饲料事业的资源与优势,进军大陆鸡肉市场,部分产品将外销日本。台湾糖业公司除兰花已在大陆有较大发展外,其培育的蔗苗也在大陆市场热销,价格高出台湾几十倍,在广西与云南等地都开始有大面积种植。


    四、2002年两岸“三通”形势回顾


    2002年,“三通”议题成为两岸间的关注热点。尽管未有重大突破,但在多方面获得进展。


    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直接“三通”,倡导两岸民间协商解决。台湾岛内关于“三通”的斗争及主导权的争夺更加激烈。陈水扁一方面声称“两岸三通是必走之路”,要“授权民间商谈三通”事宜,但又设置新的障碍,继续拖延“三通”;岛内在野的国民党与亲民党积极推动修法,希望将“直航条款”纳入“两岸关系条例修正草案”,推动直接“三通”,尽管未有实质性的进展,但给台湾当局造成更大的开放压力,并最终达成“包机直航”。


    (一)两岸海上通航继续发展


    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尽管未有重大突破,但“试点直航”稳步发展,两岸三地定期航线扩增。依台湾统计,2002年1-9月,两岸“试点直航”运输船次达745艘次,运输42万个标准箱,均较上年稳定增长。两岸航运公司经营的两岸三地定期航线进一步扩大,继2002年6月福州马尾荣华海运公司(台湾华岗商务公司持股40%)开始经营高雄--基隆经石垣岛到福州每周一航次定期航线后,山东海丰航运公司向台湾航业公司租舱经营高雄--基隆经石垣岛到上海、青岛、烟台的每周一次定期航线也于7月正式开通。到2002年年末,共有18家航商经营两岸三地定期航线。另外,2002年11月10日,丽星邮轮白羊星号运裁台湾700多名旅客从基隆出发,经湾靠石垣岛于12日直达上海,实现了台湾与上海两岸中断50多年来的首次客运。


    大陆加强了海峡两岸定期航运管理。交通部于10月起对违规运输两岸货运的外籍商船展开清理后,12月4日又公告“关于加强台湾海峡两岸不定期船舶运输管理的通知”,决定自2003年1月起,经营海峡两岸定期船舶运输,须为两岸四地登记注册与两岸四地资本的船公司,除非特殊需要不允许使用外国船公司船舶。据估计,这一政策实施后,外籍轮退出这一市场,有利两岸船舶公司争取台湾自大陆进口超过4000万吨的散装进口货运。


    面对大陆上海港与深圳盐田港的发展及对高雄港的压力,台湾“交通部”在12月初完成“台湾地区整体国际港埠五年发展规划”,主张全面开放两岸直航,并将高雄港、基隆港与台中港列为两岸直航的重点发展港口。


    (二)两岸空中间接通航有所进展


    经过一年多时间七次谈判的艰苦努力,台港双方(台北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与香港国泰、港龙航空公司代表)终于在2002年6月29日晚达成协议,并签署新航约即“有关台港之间空运安排”,台港航空公司得以按新的安排继续经营台港航线,同时香港港龙航空公司也开始经营经香港的两岸“一机到底”通航模式。7月22日,香港港龙航空公司率先启动了台北--香港--上海的“一机到底”航线,成为第一家提供内地和台湾之间经香港的“一机到底”的航空公司。


    两岸三地航空公司展开积极合作,争取两岸直航商机。台湾长荣航空公司与港龙航空公司,取代港龙在台湾中正机场的地勤代理业务。台湾华航公司则与台湾旅游公司合作,推出价格更低的“自由行套装行程”,推行“一票到底”服务即两岸商务旅客柯以购买到上海、福州、厦门三地的定点“联程票”,实现从台北经香港到第三地的“一票到底”旅程。


    特别是经过台湾民间与“立法委员”的努力,台湾“行政院”于12月4日通过“大陆台商春节返乡专案”,开放台湾航空公司申请春节期间(2003年1月26日至2月10日)间接“包机直航”,大陆航站为上海浦东或虹桥机场,台湾则为中正或高雄小港机场,但飞机须在香港或澳门停降。尽管这一措施未能突破两岸空中直航,但毕竟台湾航空公司可以飞行大陆,是两岸直接“三通”的一个重要进展,为未来两岸空中直航创造条件。


    (三)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及澎湖地区的通航通商有重要发展


    由于“小三通”进展不如预期,台湾当局在民间压力下不得不对政策进行调整。2002年7月底,台湾“行政院”修正“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1)适度放宽人员中转,福建台商及家属可经金门中转两岸;台湾民众可经金马往返大陆进行宗教及其他专业交流(2)有限度开放台湾货品单向中转大陆,即产品主要供福建台商所需;(3)金门与马祖可进口大陆农产品;(4)专案实行澎湖与福建的通航。


    这一政策调整后,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的通航与通商取得重要进展。厦门与金门航线的固定船班持续增加。福建“新集美号”于年底前加入厦门与金门两地直航班轮。到年底,营运金厦航线计有大陆的“鼓浪屿号”、“同安号”、“新集美号”、“金龙号”以及“东方之星号”等7艘客船,总座位1702个。2002年春节,金厦与两马实现台商中转。2003年1月起,两马实现定期航班,预计每周2个航班。


    在原厦门、马尾与金马地区直航的基础上,泉州、南安等地也加入直航金马地区。国务院正式批准泉州港为对台通航港口,成为继福州与厦门之后第三个对台“小三通”港口。2002年9月30,经批准的泉州丰泽船务公司两艘货运直航船舶之的“泉丰169号”船首次实现泉州、金门货运直航;11月又实现了泉州、马祖的货运直航。11月18日,福建南安市轮船公司的“成功17号”货船由南安市石井港载运建材直航金门料罗港,正式启动南安到金门的货运新航线。


    马尾与马祖间民间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到2002年8月底,先后共有67个团组4000多人次在两马地区间之间实现了直接双向交流活动。9月,福州马尾经济交流合作中心在马祖与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签订协议,福建三木集团与马祖八闽旅行社公司计划在马祖合作开发建设占地30亩、投资500万美元的三星级宾馆及在马尾投资兴建马祖商城等5个合作项目,标志着两马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有重要突破。


    另外,福建沿海与金门地区的通航扩大到澎湖地区。


    (四)两岸通邮通电量大幅增长


    在两岸民间往来与经贸关系发展的背景下,两岸的函件往来与通电大幅增长。依台湾统计,2002年1-9月,两岸函件往来达1118万件,较上年增长23.7%,其中台湾寄往大陆的函件601万件,增长69.1%,但大陆寄往台湾的函件为517万件,下降5.7%;大陆打到台湾的电话次数为12316万次,计34641万分钟,分别较上年增长40.6%与43.2%;台湾打到大陆的电话次数为15105万次,计52515分钟,分别增长39%与49.2%。


    五、2003年两岸经贸关系展望


    2003年,尽管全球经济复苏迟缓,台湾经济增长有限,但入世后,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市场开放所提供的商机,仍将带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大发展。


    两岸贸易有望保持高增长。2003年,大陆经济增长有望接近8%,外贸总额将达到6800亿美元,所带动的市场商机庞大,从台进口将继续保持高增长,预计从台湾进口额将达到近400亿美元。同时,由于台湾对大陆产品管制减少,开放范围增加,也将带动大陆产品对台出口的增长,出口额有望突破80亿美元。相应的,两岸贸易产品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台湾对大陆的电子产品、石化产品与工业原料将有大的增加,大陆工业制成品及农产品等产品将逐渐增加。


    台商对大陆投资仍会持续增加。台湾投资环境的恶化与大陆市场开放,将促进台商继续扩大在台湾的投资。依台湾“经济部”11月公布的近2000多家海外投资的厂商调查发现,75%在大陆投资,未来更有77%的厂商选择在大陆投资。投资区域仍会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主体,不过对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地区的投资将有较大发展。投资产业虽仍以制造业为主,但对服务业、商业与金融保险领域的投资将会有较大增加。台湾大企业将继续在两岸之间进行分工布局,两岸经贸合作的模式将会有新的发展。在台湾大型集团或公司2003年的投资与营运计划中,大陆成为基重点布局之一,尤其是被视为“大陆内需成长股”的纺织化纤、食品、汽车、水泥及石化业的龙头企业如台塑集团、裕隆集团、新光纺织、台水泥企业集团、远东集团、远雄国际集团与嘉新水泥集团等均将来年投资重心指向大陆。


    两岸“三通”可望有新的突破。大陆在“三通”问题上的政策更加灵活与务实,得到海峡两岸各界的广泛支持,2003年大陆仍将继续大力推动两岸“三通”。2003年,台湾领导人大选将逐渐拉开序幕,各政治势力在两岸“三通”问题上的主导权之争将更趋激烈,为了争取更多的中间选民与工商企业界支持,台湾当局将会对两岸“三通”政策作出较大调整。同时,台湾经济复苏缓慢,“三通”严重制约着台湾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岛内外企业在两岸的布局,也不利于海内外企业在台设立营运总部与研发中心与高雄港的竞争力提高,也将促使台湾当局在“三通”问题上作出开放性的调整,尤其是海上与空中直航方面可能会有所突破。


    (本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