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排太阳能路灯沿着社道主干线排列开来,硬化的入户文明路纵横交错,一栋栋青瓦白墙红窗的小洋楼依山而立、错落有致,一簇簇斑竹、一棵棵枇杷树点缀在房前屋后……
这里是去年遭受“9·18”洪灾重创的南江县沙河镇将营村灾后重建点——营岗坪巴山新居聚居点。
将营村营岗坪聚居点按照“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的巴山新居工程内涵规划重建,去年9月28日奠基启动。4月20日,记者走进营岗坪聚居点,蹲点感受重建半年后这里发生的新变化。
早上7点左右,朝阳初升,梅玉勇夫妇在自家地里采摘新鲜蘑菇,准备到沙河场镇去卖。
梅玉勇是将营村3社的村民,去年洪灾使他家成了危房,按照规划统一到聚居点建新房。去年9月,有了新房子,梅玉勇想怎么才能过上好日子,这时,镇上引进致富项目——种蘑菇。梅玉勇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租了3亩地种起蘑菇。
“蘑菇很畅销,最高的时候卖到7元钱一斤,最低也是4元钱一斤。一亩地一年稳赚两万。”梅玉勇算起种蘑菇带来的经济效益眉开眼笑。一会儿,夫妇俩采摘了60多斤新鲜蘑菇。
镇党委书记谭青松介绍,将营村以聚居点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结合当地实际,已规模种植紫色玉米500亩,新建蘑菇基地140亩。准备集中培植优质核桃产业示范基地300亩、金银花基地200亩,组织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0户,积极引进业主大力发展绿色蔬菜,规划新建露天蔬菜基地200亩,新建大棚10个,实现户户一个骨干项目,努力让受灾群众进得来、住得下、能致富。
上午9点,从梅玉勇的蘑菇基地回到聚居点,记者跟着将营村1社的罗刚金去看看他家的新房子建得怎么样。
罗刚金与弟弟家联建的两层新房子有220平方米,一楼的厨房、客厅、卧室和卫生间才铺装好地板,二楼正在吊顶,一周后就可以搬进新居了。
营岗坪聚居点在新房建设上,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规划设计上,建房群众自主选择户型;在地基选择上,建房群众可自愿联系亲友、邻里,相邻紧挨建房;在资金筹措上,由政府补助、信用社贷款、自己筹措共同构成建房资金。
罗刚金家门前,是一个400多平米宽的青石板休闲广场,广场周围种上了一圈茶花,广场边上还有一个凉亭,从凉亭望去,聚居点内一览无余:两排太阳能路灯沿着社道主干线排列开来,硬化的入户文明路纵横交错,一栋栋青瓦白墙红窗的小洋楼依山而立、错落有致,一簇簇斑竹、一棵棵枇杷树点缀在房前屋后。
“迟到的幸福生活哦。”60出头的罗刚金看到眼前这一切由衷感叹。
营岗坪聚居点规划集中安置全村3个社受灾的108户农户,同时对路、水、电、沼气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系统规划。聚居小区统一按川北民居特色,集中打造宜居宜业、功能配套的现代聚居小区。
下午两点,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营岗坪聚居点上的建设热潮也如这正午的气温一样。
从去年9月进场启动建设以来,每天营岗坪聚居点上聚集着300多名工人,新居,产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休闲广场、居民活动中心、村小学、村民便民服务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这里同步推进建设。
村委会旁边规划的便民服务超市和村小学一楼主体已经完工,10几名工人在忙着为第二层砌砖。环顾四周,休闲石桌、石凳在做最后的修改完善,公共厕所在做外墙装饰,泥工忙着铺筑社道路沿石,园林工人忙着种植绿化林木,建筑工人在新房上架梁盖瓦,铲车在村道上来回运送建筑材料……
驻扎现场的镇党委副书记张勇介绍,截至目前,108户新房中有一半主体工程在4月底完工,剩下的预计5月中旬完成主体工程,所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预计6月底完工。
晚上8点,夕阳开始下山,休闲广场上的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夜色。聚居点内没有因为夜晚的到来而变得宁静。为了不耽误白天施工,建筑材料都是晚上运到工地,时不时有大卡车倾倒材料的“轰隆”声。辛苦了一天的人们也没有歇着,他们在盘算着明天的活计,盘算着住上新房子后,怎么靠勤劳的双手致富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