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四川地震灾区——已是锦绣万木春(图)
鸟瞰汶川县三江乡新貌。吴传明 摄
早春时节,再走四川地震灾区,远望近观,动人心弦。
德阳市东汽新厂区,1.5兆瓦风机叶片徐徐舞动。彭州市宝山村,虽是春雨绵绵,依然游人接踵。央视龙年春晚,广元16位老妈妈登台亮相,舞出灾区人民的欢乐和感恩。
产业振兴,民生改善,文化发展……奋进一刻不停,攻坚丝毫未歇,3年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四川灾区驶入发展振兴快车道。
抚平伤痕的这片土地,油菜花正悄然绽放,虽未金黄遍野,却已生机盎然。
夯实基础,释放后劲,产业振兴种子在恢复重建的母体中发芽
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的2011年,四川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4年翻一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8928.8亿元,同比增长22.3%;全年旅游总收入2449.2亿元,同比增长29.9%。
当年,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6个重灾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均超过22%,广元、阿坝、雅安增速列全省前三名。39个极重和重灾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1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四川省政府正式下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着眼长远发展,明确灾区发展振兴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
“产业发展振兴”是《规划》明确的首要任务。
截至去年9月,2440户规模以上震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4989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完成99.97%……在全面完成产业重建任务的同时,灾区各地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发展振兴步伐既快又稳。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坐落在德阳市。新年伊始,素以挑战“极限制造”著称的二重集团再传捷报:依靠自主技术创新,钢锭重达550吨至600吨的核电常规岛超大型1100兆瓦核电半速转子形成批量制造能力,在世界核电常规岛极限制造领域实现历史性一跃。
岷江之畔的阿坝铝厂,灾后新投产的两条5万吨电工圆铝杆生产线和集中烟尘净化装置,均采用先进技术,每吨铝合金产品可节约成本300元,节约标准煤13吨。
骨干企业强筋壮骨,园区建设也扩容升级。
什邡市京什产业园内,已落户北汽福田、明日宇航、格林雷斯环保科技等近30家企业,高端钛合金产品、新型建筑材料、高档节能门窗等项目协议引资超过40亿元。
借力转型,“高门槛”依然成就“加速度”,去年什邡经济增速高出全省1.2个百分点。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震后重点布局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吸引了华晨汽车、中国重汽、艾默生网络能源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两年前,开发区一跃成为四川第三个500亿元产值园区。
在浙江省对口支援下,青川县震后建起“川浙合作产业园”,引进泡沫铝、单晶硅、LED照明等产业。园区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岗位上万个。
当前与长远兼顾,灾后5个省级开发区和24个对口援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为产业振兴夯实了基础,释放了后劲。
产业振兴的种子,也在城镇乡村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春节黄金周,四川6个重灾市州接待游客121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42亿元,均接近全省总量的一半。
在都江堰市,由上海援建打造的10万亩特色农业园区,靓了山坡,富了乡亲。
给生态让步,为旅游转型——龙门山下,川江两岸,“绿色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铺就康庄大道。
2011年,四川39个极重和重灾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58元,增长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