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双忠祠 三国名冢震后新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名臣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令其名垂青史,为世人景仰。很少有人知道,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也曾为了后汉誓不投降、双双战死。后人为纪念他们的精忠报国,在绵竹修建了双忠祠。
然而,在汶川大地震中,双忠祠严重受损。经过不到一年的重建,这处三国文化的重要遗迹又渐渐恢复清代风貌。5月20日,记者专程到绵竹探访震后新生的双忠祠。
一门三世忠贞
[镜头] 穿过绵竹市区往西,拐入小巷茶盘街,红墙黛瓦的双忠祠就静静出现在眼前。大门两侧巨大的“忠”、“孝”二字,正是对诸葛瞻父子当年“魂壮绵竹关”的真实抒写。
双忠祠由忠孝门、拜殿、大殿和启圣殿构成,完全遵循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格局。拜殿之后,就是诸葛瞻父子墓。宽大的墓园围以石栏,琴剑图案,雕刻非常精巧。
“当年蜀汉王朝的历史,就在绵竹之战后,正式宣告终结。”绵竹市文管所所长谢之战感慨道。
遥想当年,魏军铁骑挥师南下,攻打蜀汉,主力部队却被阻剑阁天险。另一路指挥官邓艾、邓忠父子于是率3万军士偷渡阴平(今甘肃、四川交界处)成功,后直扑涪城(今绵阳),在成都最后一道防线绵竹关,与诸葛瞻父子的军队展开终结蜀汉王朝的生死大战。
谢之战说,诸葛瞻是诸葛亮的长子,19岁时娶刘禅之女为妻,后官拜行都护卫将军并尚书事,手握军政大权。怎奈刘禅不理朝政,放任宦官黄皓专权,诸葛瞻因此赋闲在家。直到邓艾父子不战而败江油城,刘禅慌乱之中召集群臣议事,居然面临无人领兵出征的尴尬,才有人想到请出诸葛瞻。
彼时,后汉军队主力在姜维率领下驻守汉中,来不及回撤支援。诸葛瞻临危出征,好不容易在成都组织了5万兵马,却连打前锋的将士也挑不出一个,他19岁的儿子诸葛尚,慷慨从父出征。《元和郡县志》曾对这次大战如此描述:“邓艾以景耀六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步而战,父子死焉。”
成都最后一道防线失守之后,魏军长驱直入,在攻下绵竹关3天之后就打到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被俘至洛阳,一句“乐不思蜀”成为千年笑谈。
而诸葛瞻父子战死后,被安葬在绵竹西郊。后人景仰他们的忠孝,又在清代乾隆3年,以墓园为依托,修建了双忠祠。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一起,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
五议维修方案
[镜头] 诸葛瞻父子墓园高大,周长30米,封土高近3米。在墓园前的石碑上,刻有“后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子尚之墓”,款刻时间是康熙61年。 诸葛瞻父子墓最早修于何时?如今已不可考。双忠祠的修建原因,在双忠祠新建广场上的石碑上,清乾隆邑令安洪德如此解释:“其墓犹在西郊,洪每过之,见荒烟蔓草,乱冢侵逼……徘徊而不忍去。”当时不仅修了占地20余亩的祠堂,此后每隔20多年便维修扩建。到清末,双忠祠已是殿宇宏伟,题刻琳琅。
双忠祠大殿,先后成为小学和职中的教学场所。自1985年以来,当地政府对双忠祠进行了修缮,还在拜殿内制作了大型彩塑《魂壮绵竹关》,再现诸葛瞻父子死守绵竹关、寸土不让,以死报国的悲壮。1985年,双忠祠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成为德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汶川大地震,双忠祠遭到巨大损坏。谢之战介绍,由于双忠祠是砖木结构,祠内山墙、隔墙遍布裂纹,屋顶青瓦大量破裂掉落,甚至诸葛瞻父子泥塑也被损毁无法复原。负责对口援建绵竹的江苏省江阴市,斥资1200万元,按照“原地保护、原貌恢复,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对双忠祠进行修复。
本次修缮,由南京市古建研究所编制维修设计方案。“仅设计方案,就讨论过5次。”谢之战说,“我们认为,应恢复清代的基本格局,而且必须是川西风格。”
为此,谢之战带领施工方负责人专门到绵竹剑南老街古戏台,告诉他们川西北建筑的雕刻相当精致,山门、屏风甚至撑拱上都会雕刻大量的人物、花鸟图案,寓意吉祥。几番讨论,现在的双忠祠,终于按原貌修复了忠孝门、拜殿和启圣殿,重新修建了西厢房和民俗小院。
古松护卫忠魂
[镜头] 双忠祠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角,门窗均黑漆饰之。既有川西民居的婉约内敛,又不乏厚重质感。除了大殿没有重建,忠孝门、拜殿、启圣殿和两侧廊房均已修缮。“现在看到的双忠祠,基本上已是清代的原貌了。”谢之战说。 进入忠孝门,走廊左侧是“蜀汉三叛”郝普、傅士仁和靡芳的跪像,他们形容猥琐卑贱,与诸葛瞻父子视死如归自是天壤之别,为后人不齿。
走进拜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汉室忠烈”,曹禺先生题写的“魂壮绵竹关”牌匾让人震撼。《魂壮绵竹关》的彩塑也已修复,仿佛当年金戈铁马、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犹在眼前。借这次震后修复的机会,这些文物都做了添色等专门的处理。
迈过拜殿,绿树掩映之下就是诸葛瞻父子墓。墓旁两侧有百年的铁甲古松,鳞甲斑驳,夭矫如龙,叶片似剑,宛如两个披甲执剑的武士护卫着忠魂。墓园的石栏上,还隐约可见当年雕刻的南瓜、寿桃、石榴等图案。谢之战说:“这些饰刻,寄托了当年百姓希望四川从此再无战乱,能够丰衣足食的美好心愿。”
转过启圣殿,眼前豁然开朗,碧绿的草坪上几株翠竹亭亭玉立,远处的民俗小院有一个雅致的名字“超然轩”,里面按古风陈列了明清时的桌椅屏风、雕花木床,一展川西北民居的生活习俗。新修的绵竹博物馆,也静静矗立在双忠祠一侧。
双忠祠的历代题刻,遍布在忠孝门、拜殿和启圣殿等处。其中山门处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的长兄杨聪撰写的楹联:“想当年,国势垂危,臣主战,君主降,止争得尽瘁成仁,碧血尚膏刘氏土;信名世,忠风无忝,父死忠,子死孝,问同是捐躯赴难,青磷谁识邓家坟。”
“双忠祠自重建结束后,就一直免费开放。”谢之战说,惟一遗憾的是,因为大殿多年前被改成学校,没有可参照的原貌,原址只好空着,只有整理出来的一根根石桩,显出年代的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