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时政-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最新报道
最新报道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来源:      日期:2003-01-20 14:08

    ●中等收入者的存在,减轻了低收入者的压力,还让低收入者看到了希望。并且中等收入者本身就是稳定因素。所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等于让社会拥有了一台稳定器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仅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在党的重要文献里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等收入者好比社会稳定器
  首先,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社会稳定。在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中,富人和穷人处在对立面,很容易诱发人们的仇富心理,引致社会动荡。而在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较大的社会里,中等收入者是高低收入者之间矛盾的缓冲器,一定规模中等收入者的存在,减轻了低收入者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低收入者看到了希望。并且中等收入者本身就是稳定的因素,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不仅不希望社会动荡不安,而且还会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既有秩序。所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就等于让社会拥有了一台稳定器。
  其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近几年我国所面临的内需不足与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有一定关系。因为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收入分配状况。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分布错落有致,与产业供应链基本吻合。由于不同收入水平者的需求偏好和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在收入差距很大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分布会两极化。当一部分人已将消费兴趣聚焦于几万元的商品时,另一部分人则可能还停留在几千元左右的消费品上,而介乎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的商品则少有人问津。这种市场需求链与产业供应链的不衔接,自然会导致内需的不足。因此,内需的扩大有赖于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
  此外,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谓发展不平衡,主要内容之一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所以,缩小收入差距应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此,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个重要途径。
  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要跟上
  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是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形成稳定的中等收入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经济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根本之策。但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也与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密切相关。
  第一,要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际上,国外的所谓中产阶层,大部分是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所构成的。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仅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比如,允许技术入股和参与分红的政策,一方面会刺激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加速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为中等收入者比例的扩大提供良好的土壤;另一方面,它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队伍中来,从而自动壮大中等收入者的队伍。
  第二,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类似金字塔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目标是形成橄榄形。从金字塔形转变为橄榄形,一项重要内容是使处于较底层的人群逐渐上移至中部。低收入者的一大特征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就业能力和收入能力比较差,因此,必须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投资。
  第三,要增进社会的流动性。有资料显示,我国现阶段收入差异的扩大与资源的流动性差或市场的竞争程度不高密切相关,比如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有关,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与某些行业的垄断特性相关。
  第四,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目的是要促进经济的增长,把蛋糕做大;再分配注重公平,以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实现共同富裕。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