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高层动态 | 要  闻 | 文件决议 | 本网特稿 | 会议进程 | 代表风采 | 代表声音
理论解读 | 辉煌成就 | 海峡之声 | 媒体评论 | 现场报道 | 图片新闻 | 党建巡礼 | 共建和谐 | 两岸党际交流回顾
字号:
郑国光:应对气候变化 强化防灾减灾

  时间:2007-10-19 21:23    来源:气象局网站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强化防灾减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字字铿锵、高屋建瓴,让中国气象人备受鼓舞。

  “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这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是头一次,充分体现我们党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主动应对全球气 候变暖对人类的现实性威胁,充分体现我们党与时俱进,尊重科学规律,信心百倍地迎接气候变暖对国家发展的长期挑战,也充分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气候履行应尽的义务。强化防灾减灾工作,不仅体现出党中央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一个负责任的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决心,也指明了今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方向和任务。”十七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如是说。

  十七大报告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的纲领性文件

  “作为十七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聆听胡锦涛总书记报告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感触很深。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精辟深邃、鼓舞人心,代表们40次为之鼓掌。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是一份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的纲领性文件。”郑国光感慨地说。

  “我用四个坚定来总结我对十七大报告的感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志十分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志十分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志十分坚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意志十分坚定。”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气候、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

  “将应对气候变化写入十七大报告,表明党中央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体现了高超的战略思维和把握全局的世界眼光,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和负责任政府的良好形象。”郑国光说。

  气候变化问题不同于一地、一时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涉及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和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把应对气候变化列入党的政治报告也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有利于进一步巩固负责任政府立场,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有利于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的理解和认同。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提升气候、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的主要任务。”郑国光表示。

  “我们主要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郑国光说。

  “一是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建设,统筹协调各部门(区域)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同时,加强国家层面上的气候变化立法工作,以法律规范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使保护气候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是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要切实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和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分析系统的建设以及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发,优先加大气候变化规律研究、气候变化趋势预测、气候变化影响分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制定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够为国际科技界所认可的研究成果。”

  “三是要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能力建设,提高我国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未来20年和谐社会建设水平与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把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增强防灾减灾、抵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四是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高举旗帜、坚持原则、趋利避害、合作共赢,进一步树立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争取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尽可能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尽可能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打赢这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卫国战争。”

  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充分肯定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坚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信心。”

  郑国光列举了一系列数字。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最近5年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有史以来最低的。1990~2000年,气象灾害年平均死亡人数约为4500人,而2001年以来年平均死亡人数约为2500人。”

  “1990~2000年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4%,2001~2006年仅为1.4%。”

  “截止到10月10日,今年登陆的台风多,其中有两个还是超强台风,但死亡和失踪人数比较低,仅为64人,远比过去16年平均502人的死亡数字低!第15号台风“利奇马”在我国海南省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而在越南中北部地区造成84人死亡或失踪。”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效益,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扎实工作,得益于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也和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密切相关。”郑国光介绍说。

  “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必须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郑国光明确表示,“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研究、监测、预报和预警水平。”

  “如何强化防灾减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解决我国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是中国气象局一直在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郑国光说,“中国气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对和防范的能力。”

  “首先要强化灾害监测预警。要加强台风、暴雨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形成全国性、多层次、布局合理的气象监测预报网络,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其次是强化灾害应急处置。要在国家级、省级逐步建立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联动体系。建立公共场所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和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协助组织和指导群众采取科学避灾措施,充分利用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及时通知政府、有关部门及群众采取有效防范应对措施。”

  “第三是强化灾害应对防范。加快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渠道相辅相成、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不断拓展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和气象频道等信息发布功能,使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群众。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金融保险机构在灾害救助体系中的作用,提高全社会应对和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与水平。”

  郑国光说,当前气象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很好的机遇。正如回良玉副总理今年9月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所指出的,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中国气象局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扎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努力减轻灾害损失,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高大林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