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救援人员在结古镇一处废墟中实施搜救。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时间是我们的生命”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救援医疗队青海玉树救援侧记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由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带领3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国国家地震灾害救援医疗队携带一流的医疗器械,紧急出征,登上飞往灾区的飞机。
4月14日20时许,飞机降落在玉树巴塘机场。然而,由于震后交通不畅,运送车迟迟不能到达机场。
机场离玉树震中20多公里,而当时又余震不断,怎么办?此时的侯世科心急如焚,因为他明白,时间对于这支队伍来说也是生命,早1分钟到现场就可能多救一个生命。任务紧急,来不得半点迟疑,侯世科当即决定:征用地方车辆抄小路直奔震中。
结古,这原本是一个美丽的小镇,震后几乎被夷为平地。
“快救人!”第一时间带队赶到的侯世科只下了一道命令,带领先行医疗小分队跨上废墟。此时的玉树,风高夜黑,伸手不见五指。侯世科带头扒掉瓦砾砖石,手指磨破,两腿磕青,但他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15日1时30分,玉树结古镇民族学校附近的废墟旁,侯世科听到了一丝微弱的声音,便循声而至: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靠在废墟上,身上压着几根断木。
“赶快救人!”侯世科迅速搬开断木,打开医疗箱迅速展开了救治。经过检查,这位名叫阿木古拉的老人只是外伤,并无大碍。但因为受伤后一直没得到有效医治,加之缺乏食物和水,身体显得特别虚弱。侯世科在对其进行了消毒处理后,把还没来得及吃的“晚饭”全部留给了老人。看到医疗队深夜仍在搜救受灾群众,阿木古拉老人感动地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解放军!”
天刚放亮,侯世科又带领医疗队在结古镇民族广场群众密集处开设了临时医疗点,全力救治受灾群众。而此时的侯世科终于因体力不支、高原反应严重,晕倒在医疗点。
从登上飞机到15日早晨,侯世科带领队员们已连续奋战了近16个小时。这次出征,他在海地救援时留下的老伤未愈,仍隐隐作痛,玉树高原缺氧,天气寒冷,高强度的体力消耗,特别是这段时间粒米未进,这一切终于使他难以支撑。
“‘帐篷医院’开始搭建了没有?医疗救治点的情况怎么样了……”醒来时,侯世科的第一个电话便打给了正在医疗点救治的副队长樊毫军。当得知“帐篷医院”在搭建时遇到一些困难时,他拔掉针头,赶到搭建现场查看情况。
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这支队伍的前进,让我们用一组数字来诠释侯世科带领的医疗队所做出的成绩:3天时间带领队员救治伤员480多人,抢救危重病人37人,进行四肢骨折、阑尾炎、胸腔闭式引流等手术22例,运用便捷式心电图监控仪、便捷式制氧机、便捷式B超机等先进仪器为灾民和救援队进行体检1000余人次。
4月15日23时,温家宝总理专门来到武警总医院“帐篷医院”视察,对全体医疗队员表示了亲切的慰问。
心记总理的嘱托,一刻都不能停歇。17日记者见到侯世科时,刚刚吸完氧气的他脸色依旧苍白,步伐缓慢地穿梭在几个帐篷之间,安排着现场的救治情况。
自2001年中国国际救援队组建以来,侯世科曾7次带领武警总医院的医护人员赴印尼、巴基斯坦、四川汶川等地,执行重大灾害紧急救援任务,次次出色完成任务。
回忆起几天来的情况,侯世科说:“这次救援行动是我经历过的最艰苦的一次,队员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仍然坚持在救援一线,让我看到了这支队伍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