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救护车行驶在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救援物资正源源不断地向地震灾区输送。214国道西宁至玉树的800余公里公路成为向灾区输送物资的生命线。记者历时15个小时,从西宁乘车前往玉树,目击了这条生命线的繁忙景象。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4月16日,一架直升机飞越214国道上空,奔向玉树。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救援物资正源源不断地向地震灾区输送。214国道西宁至玉树的800余公里公路成为向灾区输送物资的生命线。记者历时15个小时,从西宁乘车前往玉树,目击了这条生命线的繁忙景象。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由于青海玉树机场运能有限,西宁通往玉树的唯一一条公路——214国道,成为抗震救灾的重要生命通道。记者15日搭乘新华社青海分社抗震救灾物资保障运输车前往地震灾区采访,历经21个小时,在16日下午抵达玉树灾区,深切感受到这条“生命通道”一路上的艰辛。
西宁至玉树公路,全长817公里。其间,要翻越海拔3600多米的日月山、海拔3800多米的柳梢沟、海拔4000米以上的河卡山、鄂拉山、姜陆岭、大野马岭和小野马岭,还要翻越海拔高达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山口。一路丛山峻岭,道路曲折。除西宁至倒淌河90公里为高速公路外,其余路段均为二级柏油公路。
夜幕下,一辆辆运输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的车辆,从西宁向玉树方向艰难地挺进。
记者看到,数十辆运输援救官兵的绿色军用卡车排成一条长龙,开往玉树;北京红十字会10多辆急救车,一路鸣着警笛,驶往灾区;30多辆运输着大量救灾大型机械设备的车辆,以及各种运输车辆,都在开往灾区……蜿蜒的公路上,闪烁的车灯犹如一条长龙与长天相接。
23时许,车辆到达柳梢沟,由于这里在修隧道,车辆只得走临时修建的便道。便道大约四五公里,路面颠簸,车速缓慢。我们的运输车在这里被堵塞半个多小时,在此值守的警察也在紧急疏导交通。
16日1点多,穿过柳梢沟,车辆开向4000米以上的河卡山路段。进入高海拔地区后,记者感到有点胸闷。高原昼夜温差大,4月的夜晚气温很低,虽然穿着羽绒服,记者呆在车内依然感到有点冷。沿途由于运输车辆很多,加之从玉树相向开来的车辆也较多,经常发生堵车,再加上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车辆动力不足,运输物品沉重,车速只能保持在60公里/小时左右,并且停停走走。记者不时在路旁能看到,一些抛锚的车辆正在检修。
5时许,在高原有着18年驾龄的司机孟曙仁感到有些疲倦,将车停在路旁,我们在车上休息了1个小时后,继续前进。9时许,车辆进入海拔4000米以上的玛多县境内,记者看到,由于发生事故,一辆军车侧翻在路下。
从西宁至玉树公路沿途,为了确保交通畅通,记者看到,所有重要路段,青海警方都安排了警察日夜值守。路旁还有一些志愿者搭建的帐篷,他们为沿途的救援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中午,我们停车,在路边的饭店吃了碗粉条充饥。公路沿途,大多是荒山、盐碱地和枯黄的草原,高原空气十分干燥,我感到鼻孔发痒,用手一揉,鼻孔立即流出了鲜血。在饭店,我和几位运输救灾物资的司机交谈,他们说来自内地,对高原气候不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映,因此车辆也开得比较慢。
孟曙仁告诉记者,西宁至玉树公路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容易疲劳,注意力下降,因此必须高度集中精力,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交通事故。”
吃完中饭,我们向巴颜喀拉山垭口挺进。经过玛多县黑河乡,记者又看到一辆前往玉树救援的大型机械,也因事故侧翻到路旁,几名警察正在救援。
从巴颜喀拉山的查拉坪至垭口段大约20多公里,由于高原冻土病害,这一路段道路大多翻浆或变形。由于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车辆动力不足,并处于上坡,物资沉重,车辆时速最高只能达到40公里,路况很差,车辆颠簸剧烈。记者赶到头疼,胸闷,就连相对比较适应高原气候的司机,也赶到胸闷,呼吸急促。
翻越过巴颜喀拉山垭口,我们又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路上行驶了300多公里,于下午5时30分左右才抵达玉树结古镇。记者一行已经疲惫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