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杜金玉(左二)和队友们在玉树灾区电力抢险现场拉电缆(4月18日摄)。新华社发(何青 摄)
老杜走了。他走时,没有留下一句话。
老杜走时,玉树巴塘机场已经通电,源源不断的救援物资从这里装车,火速运往各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只是过往的司机可曾知道,就在窗外扎曲河南侧的输电线路铁塔下,一个新逝的生命在这里忙碌过。
老杜走时,结古镇赛马场安置点刚刚亮起灯火,一顶顶帐篷里透出暖意。只是住在这里的3万群众可曾知道,就在周围山坡上的电线杆上,一位普通的电力工人在这里流过汗。
42岁,这是老杜的生命刻度;5天121小时,这是他在玉树地震灾区度过的最后时光。如今,他的生命已经融入茫茫高原,与玉树灾区的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救人要紧
“你还好吗?冻不冻?”
“好着呢,不冻。”
这是妻子李金秀与杜金玉最后的通话。时间定格在4月20日下午3时20分。
杜金玉,牺牲前是国家电网青海火电工程公司线路班长。玉树地震后,他告诉妻子要去玉树抢险,妻子的第一反应是“别去了,那边挺危险的”,可是丈夫回答的只有最平常的四个字:“救人要紧!”
“救人要紧!”在杜金玉的眼里,灾区的人民正在遭难,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帮一把。
时间回到4月14日。当天7时49分,一场强震突袭了玉树。电网瞬间瘫痪,抗震救灾面临空前挑战。
“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电力供应。”国家电网在第一时间做出紧急反应,启动抗震保电应急预案,动员全网精兵强将迅速赶赴玉树灾区,全力救援,在最短的时间里“点亮”玉树。
按照国家电网的紧急指令和青海省电力公司抗震救灾抢险领导小组的要求,青海火电工程公司立即组成一支80人的抢险队,于当晚8时奔赴灾区。
坚决请战。正在大通黄朝线项目部施工的杜金玉得知灾情后立即请缨,要求到灾区一线。队长白成海没有答应。白成海清楚,老杜已经连续多天奋战在线路上,早已疲惫不堪。他不忍心!
老杜不依不饶,百般陈情。白成海就说:“那地方海拔高,缺氧,你就不要去了。”老杜急了,向白成海吼道:“我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也很累,但架线还是可以的。3月21日,我不是还跟你去海北热水抢修线路了吗?那里的海拔也不低啊。必须让我上玉树,不然,我跟你急!”
这就是老杜的性格,认准的事决不回头。
当晚5时,作为班长的杜金玉,率领13名队员从大通县工地赶到西宁的公司报到。15日7时50分,杜金玉接受青海省电力公司指令开赴玉树灾区。次日凌晨3时,杜金玉一行到达大震后的结古镇。
当时的结古镇一片漆黑,电力供应全部中断。由于没电,玉树巴塘机场处于停航状态,大批救灾物资和抢险人员滞留西宁机场。
“尽快恢复受损线路,打通生命通道!”——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达命令。
杜金玉和队友们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修复结古镇到巴塘机场35千伏输电线路。
排查发现,输电线路多个铁塔被地震时山上滚下的巨石击中,46号铁塔扭曲变形,48号座底的4根金属支架仅剩两根,49号塔身根部也严重受损。
受损的铁塔位于扎曲河南侧,要将材料运过去,禅古水电站大坝是唯一通道。可大坝坝体已被震裂,汽车无法通行。
“用肩扛!”杜金玉扛起一根杉木杆,走在最前面。
从禅古大坝到受损铁塔,杜金玉扛着几十斤重的杉木杆,沿着坑坑洼洼、巨石横陈的河床走了3000多米,脚步有些趔趄。
顾不上喘口气,杜金玉戴好安全帽,系上安全带,第一个麻利地爬上铁塔,指点着塔下的队员赶紧搭立杉木杆。虽然已40多岁,但是在铁塔上,他娴熟的技艺并不比小伙子差。
3个小时后,杜金玉和工友们完成了35千伏线路铁塔抢修加固任务。茫茫暮色中,杜金玉靠在铁塔水泥挡护墙上呼呼喘气……
当晚,巴塘机场恢复供电,空中生命通道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