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台湾事务部部长邢魁山在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研讨会”上的讲话(全文)
自从“九七”回归以来,香港作为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其政治发展、经济运作、社会状况等,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这当中,港台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而且看法并不尽相同。本人愿意结合在港工作经历,就此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十年来港台关系健康稳步发展
香港回归祖国后,港台关系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十年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大背景下,港台关系总体上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1997~2006年港台贸易额共2218亿美元,比回归前的十年增加877亿美元,增长65%。目前,台湾是香港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货物供应地和第七大出口市场;香港是台湾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据台湾方面统计,1997~2006年,台湾对香港的投资共547项、17.8亿美元,比回归前的十年分别增长52.8%、138.6%。尤其是台资金融机构在香港发展很快。香港回归前,台资银行在香港只有四家分行、两家代表处及一家财务公司;目前,台资银行在香港已有一家子行、十五家分行、五家代表处、七家财务公司,成为香港外来资本银行家数最多的地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台资银行在香港已连续多年全部赢利,其中有不少银行的香港分行已分别成为该银行的最大赢利分行。台资证券公司在香港已达二十二家。到2007年6月上旬,在香港上市的台资企业有五十七家,市值约3700亿港元,并有专门编制的“香港台资股指数”。目前台湾公司在香港共设立了二十八家地区总部、一百四十九家地区办事处,分别居世界各国、各地区公司在港设立机构的第十位、第五位。
2、人员往来与各项交流热络频繁。据台湾方面统计,1997~2006年,台湾民众来香港共2151万人次、香港市民赴台共276万人次,分别比回归前的十年(1987~1996年)增长85.4%、46.4%。现在,香港已成为台湾第二大旅行目的地。港台航线一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黄金航线之一。
港台民间交流由来已久,在香港回归后更蓬勃发展,交流领域遍及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新闻、卫生、宗教、市政等各方面,参与交流人员包括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包括政府官员、职能部门主管等。香港总商会与台湾工业总会于1991年开始举办“香港—台北经贸合作委员会联席会议”,此项活动在香港回归后继续举办,至今已召开十五次会议。香港台湾工商协会、香港中华总商会等团体与台湾有关团体合作,从1997年起连续举办了六届“港台经贸论坛”;2006年,香港亚太台商联合总会与香港贸易发展局、“远东贸易服务中心驻香港办事处”等在香港合办“台港论坛”,还与“光华新闻文化中心”等单位举办十多次“凝视台湾”讲座。2000年、2001年先后在台北和香港举办了两次“双城论坛”,特区政府有关部门与台北市政府许多官员参与,影响甚大。香江文化交流基金会、中观研究所等多次在香港举办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研讨会,台湾各党派、包括绿营的“立委”、学者等多次来港参加会议,发表见解。香港每年的旅游、教育、电讯、图书、玩具、珠宝、钟表、兰花等展览,都吸引大量台湾业界人士参与,仅2006年第二十届香港国际旅游展,台湾就有一百五十多人来港参加,还有台湾电信业高层集体来香港出席国际电讯展。近年来香港每年都举办台湾水果节、台湾美食节,每次都有台“农委会”、“交通部观光局”等部门主管官员来港出席。
3、台湾政界高层人士频繁来港,两地官方接触有增无减。香港回归以来,两地官员互访频繁,香港证监会主席、贸发局主席(两任)、市政总署署长、工务局局长、海事处总监等官员都曾因公因私赴台;投资推广署、社会福利署、税务局、金融管理局等部门官员也多次赴台参访或出席会议。台湾当局现职官员访港更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到2006年,至少有三十八位“五院院长”级以及正副部级、一百一十九位正副局处级、七十七位科级及以下现职官员和为数众多的“立法委员”、县市议员访港。1997年7月1日台湾政商界大老、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率团来港参加回归庆典,并于7月3日与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会见。1999年3月新当选台北市长的马英九,以台北银行董事的身份应邀来港出席该行香港办事处开幕仪式,并考察了香港的市政设施。2001年2月马英九又以台北市长的身份来港出席“双城论坛”,并与行政长官董建华进行了港台两地政府首长历史性的会晤,成为港台两地官员交流具有突破性的标志。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途经香港,受到特区政府和中联办的热情接待。2005年12月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访港,受到中联办主任高祀仁、行政长官曾荫权、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的亲切会见。港台间这些公开的官方或政治性接触,在回归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十年来,港台两地官方在处理紧急事态、灾难事件上务实合作,展现良性互动的善意。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特区政府迅速派出救援队赴台抢险,并拨出赈灾基金。同年,台“中华航空公司”飞机在香港机场发生意外,行政长官董建华亲自过问,机管局等主管部门积极配合、迅速救援。此外,2003年非典期间有香港旅客因发烧滞留台湾,2004年香港旅行团在台湾发生车祸,政制事务局官员及时与台驻港机构负责人会晤、磋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措施,妥善解决,效果良好。
二、港台关系健康稳步发展的原因
港台民间交流交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两地同胞同根同源,血浓于水;两地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同,社会制度相似,具有交流往来的诸多便利条件。即使在1949年后两岸处于隔绝和军事对峙的时期,港台之间仍然保持着贸易、投资、航运、旅游、文化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直接联系。台湾在香港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香港的商界也在台湾有为数不少的投资。两地同胞都热切希望两岸关系、港台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他们是港台关系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量。
从官方层面看,十年来港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有关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央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和港台两地同胞利益出发,制定了处理香港涉台问题的原则和政策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后,有不少人对香港回归后台驻港机构及人员能否继续留存、港台航线能否继续运营、港台两地民间交往能否继续进行等问题表示出种种疑虑。邓小平先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及时发表了重要谈话,起到了安定人心、引领方向的作用。1995年6月,中央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一国两制”总体构想,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和港台两地同胞利益的大局出发,发表了《关于处理“九七”后香港涉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即“钱七条”),为港台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中央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港台空运、海运商谈顺利进行并达成协议,保持了港台间直接“三通”的既有格局;回归后台驻港机构和人员继续留存、运作;港台民间交流交往得以维持并开创了新的局面,台湾在港的正当利益得到了保障。中央政府还明确了中联办“处理港台交往的有关事务”的职能,国台办增设了处理港澳涉台事务的专责机构,这些都为港台关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特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务实推动港台关系发展、
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和两位行政长官高度重视港台关系,对港台交往中的重大问题亲自过问,慎重决策,妥善应对。第一届特区政府聘请行政长官特别顾问,协助行政长官处理涉台事务。从第二届特区政府起,改由政制事务局统筹处理香港涉台事务,将香港涉台事务的处理纳入政府体制内,使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十年来,特区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推动两地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包括简化台湾民众入境程序、减少台湾居民入境许可证种类、缩短办理入境许可证时间、延长入境许可证有效期、开设电子签注、允许持台胞证和赴大陆有效签注者入境、开设台湾民众投资移民香港等等,充分展现了对台湾同胞的善意、对发展港台关系的诚意。2001年7月,特区政府批准“中华旅行社”在香港机场设办事处,台“陆委会”曾发表六项声明,对特区政府的善意及务实的做法表示欢迎。
3、台湾当局面对和正视香港回归的事实,对发展港台关系寄予希望
台湾当局在香港回归前夕发表声明,对香港 “结束殖民统治、回到中华民族怀抱”表示“欣慰”,并在《两岸关系条例》的基础上研拟、制定了《香港澳门关系条例》,将港澳地区的政治定位由“海外地区”改为“有别于大陆其它地区之特别区域”,将原由“外交部”、“侨委会”等部门统管港澳事务,改由“陆委会”统管,应该说这些举措都是在“宪法一中”框架内作出的务实的安排。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基本上延续了国民党当局的对港澳政策,并于2001年6月发表了“宏观与务实—现阶段港澳政策”白皮书,表示“新政府了解港澳地区之特殊性与重要性,将以更开放之作为及更具前瞻的眼光来处理台港澳关系”。台湾当局还简化香港市民赴台手续,允许香港市民落地办理临时入境申请、投资移民台湾等等。当然,台湾当局一直没有停止攻击香港“一国两制”实践,插手香港事务,特别是“台独”分裂势力大搞分裂活动,这对港台关系的良性互动是极为不利的。
三、两点启示
港台关系十年来的发展,总体上说是健康的、稳定的,当然也并非尽如人意,其发展脉络给人以两点重要启示。
1、港台关系总体上仍受两岸关系大气候的影响。香港回归后,港台关系成为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有很多“特事特办”之处,但从整体上说,港台关系的发展仍受到两岸关系大气候的影响。十年来,一方面两岸贸易和台商在大陆投资不断增加,两岸民间交流交往不断扩大,港台关系的发展也因此受益;另一方面,“台独”分裂势力推动“宪改”、“正名”等活动,不仅破坏两岸关系气氛,也波及甚至冲击港台关系。1999年“两国论”发表后,香港也发生了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说明港台关系发展不能游离于两岸关系之外。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社会对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具有很大认同,多年来的民意调查显示,香港市民反对“台湾独立”的比率超过70%,对两岸统一有信心的占绝大多数。2000年5月,香港立法会高票通过“本会反对台湾独立”议案,集中反映了广大香港市民的心声。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行径,不仅符合两岸同胞、香港同胞的根本利益,也是两岸关系、港台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港台关系的良性互动应建立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之上。港台两地在历史遭遇、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有不少相同或相近之处,同时又存在着许多差别。比如,两地都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香港作为“重商社会”的特点更为突出;两地民众都崇尚民主自由,但香港更具有“法制社会”的属性。只有尊重彼此的不同之处,相互包容而不是指责挑剔、相互借鉴而不是强加于人,才能促成并发展彼此间的良性互动。民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民主,都有自身发展的过程,都要与那里的历史文化和具体的社情民意相适应,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类比和搬用。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歧见、积累共识,推动港台关系的良性互动。
四、对港台关系未来发展的展望
香港回归十年来,港台关系得以健康、平稳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基本法作重要保证,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有港台两地民众真诚的努力和内在客观需求。尽管“台独”分裂势力试图阻挠和破坏港台关系发展,但两岸同胞、港台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是不可改变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我们乐观地预测,今后,只要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不出现重大变故、台湾当局对港政策不出现重大改变,港台关系将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1、两地经贸合作和各项民间交流将会进一步发展。有人担心,两岸实现直接、全面“三通”后,会冲击到港台之间的运输和人员往来,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如今港台贸易和双向投资及两地人员往来仍在不断递增,尤其台资企业到香港上市筹集资金迅速增加,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仍是未来台企赴港上市的首选之地。港台物流快速增长,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珠三角乃至南中国的货物仍会通过香港转运,这些都将带动港台两地经贸合作、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继续向前发展。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未来港台关系将面临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前景是光明的。
2、两地官方事务性接触和协商合作将会不断增多。香港回归十年来,特区政府在市政建设、医疗卫生、旅游观光、海事救助、打击犯罪、司法协助等多方面与台湾有关部门和团体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有的还建立了相应的管道,积累了合作的经验。今后,随着港台关系、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向前发展和港台民间各项交流持续扩大,两地官方事务性接触与商谈势将不断增加,从而为两地同胞谋取更多福祉,也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增添新的助力。
3、“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对港台关系发展将注入新的活力。香港回归十年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香港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政制发展循序渐进,受到各方充分肯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创举,同样,对促进港台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未来,中央政府将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进一步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让“东方之珠”更加璀灿,让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示范地的作用更加显现,推动港台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4月16日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回眸十载,港台关系良性互动、健康发展,为维护香港的繁荣与稳定、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展望未来,港台关系发展,前景美好,必将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港台关系发展的良好局面,继续奋斗,再创辉煌。 (2007年6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