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6月27日电(记者 张勇 李凯 白冰)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栉风沐雨,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全球经济放缓、非典疫情……天灾以及意想不到的困难一次次冲击和考验着新生的特区。然而,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政府的领导和全体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百折不挠,愈挫愈强。今天的香港,楼市、股市、汇市畅旺,财税收入创新高,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的特色,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连续1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背靠祖国 跨越风雨迎彩虹
时过多年,许多香港市民仍然对1998年8月特区政府与“金融大鳄”那场大战记忆犹新。当时,甫回祖国怀抱的香港被蔓延亚洲的金融危机引爆了多年积存的经济泡沫,港元遭到国际金融炒家的疯狂狙击,股市狂泻,利率震荡,金融体系一时风雨飘摇。
在这关键时刻,特区政府在中央的坚定支持下,毅然决然入市反击国际金融炒家的袭击。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大战,最终击退国际炒家,香港金融市场化险为夷。港交所“2211”号交易员甘炳棠不会忘记,特区政府宣布入市干预那一天,上午股市一开盘,“蓝筹股升返,全部人都拍手”。那一刻,令他永生难忘:“真有打胜仗的感觉!”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又接连遭逢“9·11”事件引发的全球经济不景气、非典突然暴发等问题,经济进入风雨之秋。面对前所未有的一波波冲击,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支撑香港屹立不倒。特区政府团结广大香港同胞,沉着应对,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香港,保持了香港的稳定和发展。
2003年,就在香港经济陷入低迷、市道不景气的时候,《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安排”或“CEPA”)签署了。“CEPA的签署和实施,是‘一国两制’方针在经贸领域的成功实践。”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说。这一惠及内地特别是香港经济的特殊“安排”,涵盖了贸易、金融、服务、旅游等各个经济领域,减少和消除了香港与内地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加速了相互间资本、货物、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如雪中送炭,成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催化剂,香港经济得以从金融危机、非典等打击中实现了重要转折。
自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CEPA迄今已使1448种香港产品享受零关税进入内地的优惠。截至今年4月底,内地已累计进口香港零关税产品逾10亿美元,免征关税额逾7亿元人民币,香港制造业由此获利丰厚;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时间比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大大提前,进入的领域、地域范围有较大拓展,准入门槛大大降低,许多领域已达到国民待遇的程度,巩固和发展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霍震寰说,在CEPA实施前,香港经济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港人投资信心不足,而CEPA的签署和实施,把香港的发展与内地广阔的市场、高速发展的经济联系起来,增强了香港市民投资和消费的信心,刺激香港经济走出了低谷。
除了居功至伟的“安排”之外,内地开放居民以“个人游”形式赴港旅游,也有效拉动了香港经济发展。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田北俊说,开放“个人游”促进了香港旅游、餐饮、酒店、交通、零售业的发展,对帮助香港摆脱当时的经济困境以及增加就业,产生了巨大作用。
统计显示,在内地游客的带动下,2006年旅客访港为香港经济带来的总收入达1173亿港元,比1997年增长了51%。目前内地旅客已占访港旅客的半壁江山,在港人均消费额也名列前茅。
在诸多“利好”的推动下,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好转,2003年以来,香港经济迅速复苏并持续增长,财政收支提前实现平衡,就业形势明显改观,通货紧缩基本结束,股市持续上涨,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大幅回升,中产阶级的负资产问题趋于缓解。香港经济走出了低谷,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数据显示,2006年香港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创纪录的27466美元;3年来,香港经济平均增长7%以上;目前香港的失业率已从2003年的8.7%降至4.3%,为5年多来最低。
2006年,香港的新股集资额首次超越纽约,位居全球第二位。今年6月22日,香港恒生指数一举突破22000点,再创历史新高,股市市值达到16万亿港元。作为国际贸易中心,香港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体。作为国际航运中心,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过去15年里,一直位居世界前两位。
统计显示,仅在2006年,来港设机构的海外公司数量就达到了创纪录的1200家。截至目前,已有3900多家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
“差不多20年来,现在是最好的情况。”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自豪地形容香港经济的现状。
不断融合 香港内地创双赢
回归的十年,也是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上不断融合的十年。香港一直是内地最重要的经贸伙伴和对外的窗口、桥梁,而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回归十年来,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发展。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港资以及通过香港进入内地的外资,占国家利用外资总量的41%。近些年来,港资占内地引进外资的比重虽有下降,但仍然排在第一位,且绝对量不断增加。目前,香港是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和内地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2006年,香港在内地直接投资项目数达15496个,实际利用资金202亿美元,占内地实际使用外资总数的32%。
十年来,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下,香港与内地交流与合作不断向深层次、宽领域拓展,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开创了互利共赢的新局面。以香港与内地在证券市场方面的合作为例。据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介绍,十年来,大批内地大型企业成功在港上市,促进了香港股市加速“扩容”。特别是CEPA签署后不久,香港股市逐渐踏入牛市,而随着中国人寿、交通银行、神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大型内地企业陆续来港上市,推动港股迅速摆脱颓势,市值不断攀升。目前内地企业已占港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1%,占港股总市值的50%,占同期港股总成交额的60%。
内地经济也同样从中获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屠光绍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内地与香港的证券市场合作不但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对内地金融市场和企业自身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内地企业通过到香港上市,不但筹集了资金,提高了国际知名度,还在香港较成熟的法律制度、较规范的公司治理环境下,使管理制度、业务发展等方面迅速向国际水准靠拢。
“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这是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朴素的话语却是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的最佳概括。
“在新的形势下,香港仍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指出,香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桥梁,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大通道,是内地经济体制创新的重要借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经济体,需要有多个中心城市作为经济的引擎共同拉动。上海、广州、深圳等内地城市的发展,对香港而言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他还强调,邓小平同志说,“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渐入佳境 香港明天更美好
英国知名媒体《泰晤士报》不久前曾撰文指出,1997年当香港归还给中国时,它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的地位看起来“可能不保”。“然而今天,随着这片土地走近回归10周年纪念日,香港的地位甚至比10年前更加重要了。”
记者近日赴香港采访,亲身感受到了市道畅旺以及信心增强,给这座魅力之城带来的勃勃生机:繁忙的国际机场和货柜码头,人流如潮的商铺和街市,充满奇幻与欢笑的迪斯尼乐园,人声鼎沸的赛马场……
更令人振奋的是,香港社会各界对于香港的经济前景充满了自信和乐观。“相对于十年前泡沬式的增长,今日香港经济向上突破的动力强劲,而且潜力和后劲充足。”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说。在香港恒丰证券供职的交易员张华峰表示,香港是间“好公司”,其未来前景令人期待。不久前公布的2007/2008年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预测,香港今年经济会继续稳健增长,本地生产总值可望达到4.5%至5.5%的增幅。
“香港的命运只要能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就永远是光明的。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克服困难的超凡能力和香港市民的勤劳智慧,香港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说。
展望未来,香港经济的明天令人憧憬。“十一五”规划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了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对支持香港保持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和加大香港与内地合作力度的阐述,比以往更充分、更具体、更具导向性。对此,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说:“国家的快速发展,给了香港很大的机会。未来5年,我很有信心,把香港带到另一个层次、更高的一个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