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报回首香港十年间的变与不变:东方明珠更璀璨
 
 
  来源:      日期:2007-06-19 13:23

 

  中新网6月19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载国际问题学者韦弦的文章,对香港回归十年来的“变与不变”进行了阐述。文章指出,“变与不变”,是观察香港十年的重要角度。回归前不少人对“一国两制”充满疑虑,西方媒体更预言“香港将要死亡”。而十年后的今天,香港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仅没有变,反而经济比过去更繁荣,社会更和谐,法制更健全。文章指出,回归十年后的今天,在变与不变之间,香港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

  文章认为,在经济领域,香港的不变首先表现在她的几个“国际中心”的地位上。上世纪70年代,香港成为亚洲地区出现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今天,香港已与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并列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根据伦敦今年3月公布的环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在金融中心竞争力方面的排名是世界第三,并被视为未来真正的重量级金融城市。到2006年年底,全球10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70多家在香港营业。漫步在香港岛繁华的大街上,街道两旁最多的不是商场、超市,也不是店铺、酒家,而是鳞次栉比的银行。香港一直流行一个说法,叫“银行多于米铺”,这可以说是今天香港金融业高度发达的最鲜明写照。

  文章中说,今天的香港,依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中心,香港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已接近本地生产总值的四倍。近几年,香港的对外贸易发展畅旺。整体货物贸易出口连续4年获得两位数的增幅。人们常说,香港具备“三优四通”的优势。“三优”是指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制度和简单的低税制。“四通”是指信息、人才、资金和货物自由流通。这些优势在回归十年来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使得香港继续保持着亚太地区的地区总部中心地位,不少跨国企业都选择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以统筹和集中管理区内业务。香港还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每天,有几十条国际海上航线从这里穿插运行,通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座港口。约70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小型港口为香港提供喂给服务。

  文章指出,当年,西方最担心香港变化的领域是政治领域。担心香港会被内地同化,担心两制会变成一制。但十年来“一国两制”的实践证明,香港的“不变”依旧是中国政府庄重的承诺,不变的香港对内地更加有利。十年来,在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的政治制度没有出现外界所担心的改变。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归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等自治权力。这些年,连一向挑剔的美国和英国对香港的政治制度也很少做出负面的评价。今年以来,围绕香港回归十周年,美国和英国政界的一些要人,对香港事务也多有评价。他们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那些当年关于香港之死的预言应该寿终正寝了。这种信心更多的来源于他们对香港政治制度未变的信心,来源于中国政府没有同化,也不打算同化香港的信心。

  文章中说,回归十年来,香港人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自由被剥夺了,没有觉得媒体受到了什么管制,学术自由受到什么限制。香港依然是自由之都,香港的民主也按照循序渐进、均衡参与的原则在逐步发展。那么,香港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其实变化也很多。但这种变化是发展中的变化,是迈向繁荣的变化,是回归旅途中的变化。回归之前,香港是漂泊的“游子”;回归之后,香港能真切感受到来自大陆这个强有力靠山的力量。这大概就是最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香港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

  文章中提到,香港回归以来的十年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十年间,香港先后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禽流感疫情扩散、世界经济衰退、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战争以及沙斯袭扰等多种风险的冲击,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区政府的沉着应对下,每一次都成功地化险为夷,并成为香港迈上新台阶的基石。香港回归以来,内地一直关心、支持着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当香港十年间面临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时,中央政府总是不断推出各项措施,帮助香港纾困解难。十年来,内地推出“建立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个人游、粤港合作、泛珠三角合作、京港与沪港合作、开放人民币业务、推动国企到港上市等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经济复苏,创造了两地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文章指出,十年回归风雨路是一条“人心回归”的道路。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2006年4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75%的香港人表示会以身为中国人为荣;62%表示会以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荣;65%的人认为因为有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才可以吐气扬眉;76%同意香港人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年12月,另一份民意调查显示,有51%的香港人表示满意“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行情况,64%同意“一国两制”是对香港有利的安排,62%同意中央政府有诚意照顾香港利益,66%认为香港和内地有很多共同利益,62%觉得香港人与中央政府有很多共同利益。这些数据反映了港人对中国、对内地和对中央的态度,与回归初期比较是天壤之别,显示大部分香港人实现了“人心回归”。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