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时政-“我的5.12”网络作品征文大赛-文字作品
 
 
我们都是北川人
 
  来源: 中国台湾网      日期: 2009-06-08 16:56

 
 

  ——记潍坊援川工作人员

  作者 潍坊广播电视报社记者部 刘铁飞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由潍坊人民广播电台、潍坊电视台、潍坊广播电视报社记者组成的6人北川报道组近日赶赴北川, 对我市援建北川一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深入采访。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我市自2008年8月对口支援四川省北川县桂溪乡、贯岭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潍坊援川前方指挥部的25名工作人员,工作环境艰险、生活艰苦,每隔两个月才能回潍坊休整一次。然而,他们对此毫无怨言,多数工作人员已与这里有了割舍不断的感情,这片土地,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孙学明:美丽的贯岭我的家

  对潍坊援川前方指挥部工程建设组副组长孙学明的采访是在贯岭乡的一条小路上,当时正赶上贯岭小学放学,很多路过的老师与小学生都走过来跟他打招呼,他热情地回应着,看得出来,这个长着一张标准国字脸、浓眉大眼的山东汉子与当地人已经“混”得很熟了。

  孙学明是去年5月22日赶赴地震灾区的,他编了个顺口溜来形容初到这里时的生活:“矿泉水泡方便面,杠子头火烧咸鸭蛋,辣疙瘩咸菜和大蒜;白天蒸笼蒸,晚上蚊虫叮;雨天一身泥,晴天晒破皮。”

  孙学明说,在援建北川的一年里,工作与生活虽然很苦,但他时时刻刻被灾区群众的坚强乐观和纯朴善良感动着。因为这种感动,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总想着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去完成重建工程。

  也因为这种感动,孙学明主动联系资助了5个孩子,还认了玉龙村上小学三年级的吴春萍做“干女儿”,放寒假时,他还特地让女儿从家里过来看望干妹妹。

  乡亲们感动着孙学明,孙学明也感动着乡亲们。在孙学明的日记本里,记者发现了他在2008年11月12日写下的这样一段话:“前段时间走遍了桂溪乡、贯岭乡90%的村,高山上的群众家里特别贫困,不忍心给老乡增添麻烦,吃老乡的饭,就随便吃点野果、蔬菜充饥,有一次,到复兴村二组,饿了捡野板栗吃,渴了拔路边的萝卜吃……”

  临走前,孙学明塞给记者一张纸条,上面是他刚刚写好的一首诗《美丽的贯岭我的家》:美丽的贯岭我的家,羌族兄弟我爱他,大难面前挺脊梁,山崩地裂人不垮。美丽的贯岭我的家,羌山羌寨我爱它,灵山秀水汲精力,倾注热血装扮它……

  陈百波:唱支羌歌解乡愁

  “清凉凉的咂酒唉,伊呀勒索勒哦,咿呀勒索勒呀……”

  前往贯岭乡采访的路上,潍坊援川前方指挥部工作人员陈百波在停车休息间隙,站在大山前唱起了这支《咂酒歌》,歌声从他的嗓子里吼出来,有一股苍凉的味道。

  陈百波说,在援川工作中,与身体的劳累比起来,精神上的痛苦可能更强烈。来援川的队员,大都成家立业,上有年迈的双亲,下有幼小的孩子。思念亲人,想念孩子,成了每个援川人员说不出的痛。

  “说不想家,那是假的。”陈百波说,在这点上,援川队员表现出了很高的素质和觉悟,援川队员大约每两个月探家一次,在这期间,没有一个提出提前探家要求的。“有个队员家里孩子病了,他想念孩子,背着人偷偷地哭,但表面却装得没事似的。”

  “援川生活比较单调,除了工作,娱乐活动几乎没有。为了排遣寂寞,也为了分散队员想家的注意力,指挥部想方设法组织活动,让队员在集体活动中没时间想家。”他说,每周一、四早上集体跑操、每周三、五晚上集体学习,一起聚餐,一起动手包饺子,甚至一起学跳羌族的锅庄舞。

  为了与当地人建立更好的关系,今年春节前,陈百波带着笔墨,到桂溪乡沙窝村为建房群众写下一副副春联。由于经常与当地羌族人接触,他慢慢了解了羌族文化,并且喜欢上羌族歌曲,一有闲暇时间,他便会唱上一段,在歌声中,释放自己想家的情绪。

  “现在依然想家,但一回潍坊呆上两天,便马上挂念起这边的工作与同事,想尽赶快回来。”陈百波说,这似乎是一种矛盾心理,但从这种矛盾心理中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与这片土地有了割舍不断的感情,这里已变成他的第二故乡了。

  王波明:这里有我的干爹和干娘

  王波明是援川前方指挥部里比较特殊的一位,他的父亲是第一批援川工作者,父亲刚走,他又来到援川第一线,可谓父子两代共援川。

  王波明的父亲王连溪是潍坊三建集团董事长,汶川大地震后他担任寒亭区援建突击队队长,负责桂溪乡过渡安置小区——永利村板房搭建工作。在援建工作中,他与当地人结下深厚友谊,并认永利村村民梅秀光的女儿梅杰为“干女儿”,圆满完成各项援建任务后,他把干女儿梅杰及她的妹妹接到潍坊,如今梅杰在我市一家酒店工作,她的妹妹在寒亭一所中学读书。

  在父亲返回潍坊后,王波明来到援川前方指挥部工作,负责工地安全等事项。工作之余,他经常代替父亲到梅杰家去看望她的父母,并把他俩当成自己的干爹和干娘。王波明告诉记者,梅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全塌了,现住在永利村板房区,为维持生活,干爹干娘在镇上租房子开了一家米线饭馆。

  “干娘每次一见到我都嘘寒问暖,并与我聊梅杰姐妹俩在潍坊的生活情况。”王波明说,他一有时间便会去找干爹干娘聊天,有时也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有这样的一家亲戚来回走动挺好,这份亲情使生活不再寂寞。”

  袁轲:最年轻的坚守者

  在潍坊援川前线指挥部担任驾驶员的袁轲是最早到来的一批援建者,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今年刚27岁。

  去年汶川大地震刚发生时,袁轲便有了来支援北川建设的念头, 5月20日他自愿报名参加了援川工作。

  “刚开始时父母与女朋友都不同意我来,因为这里的环境的确很艰险。”袁轲说道。

  说起环境的艰险,袁轲举了两个例子:有一次下暴雨,当时担任潍坊市抗震救灾援川建设前线指挥的崔学选正在绵阳开会,他担心指挥部驻地的安全,坚持要回去看一下。袁轲驾车在雨中湿滑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前方不断有小石块从山上滚下来。

  忽然,他看到前方滚下的一块大石头砸向一位骑摩托车的中年人,人与摩托车一起翻下深沟。袁轲停车联系了急救部门,没过一会儿,医护人赶到现场。

  “道路这么危险,还往不往里开了?”这时袁轲的心里打起鼓来。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崔学选安慰他说:“放心吧,我们来做好事,会有好运气的。”袁轲胆战心惊地继续往前开,最终顺利到达驻地。

  还有一次,他拉着几位援川工作人员到沙窝村查看村民生活情况,当时刚下过雨,汽车行驶到离村子不远的一个上坡时,突然有大片泥沙伴着石块滚落下来。袁轲紧急刹车。“好险!车头在石块滑落前方刹住了。”

  望着刚刚落下的一块块直径近一米的巨石,袁轲出了一身冷汗。

  如今,袁轲已在当地练出了过硬的山路驾驶技术,援川一年来,他安全驾驶三百多天。现在他依然每天早出晚归,忙的时候,一天驾驶时间长达十一、二个小时。

  “每天出车回来,累得倒头就睡,哪有时间想家啊。”袁轲说,他现在每周与家中父母及女朋友通一两次电话,有时忙了便只能发个短信。“现在家里人与女朋友都很支持我,女友想与我今年先领结婚登记证。”

  问他啥时结婚,他腼腆地笑笑说:“等援川工作结束吧。”

  

  采访后记

  前方指挥部的每一名援川干部身上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桑福岭长期忍受着腰椎间盘突出的痛苦折磨,黄永健脚踝伤疼时时发生,孙占博经常忍受胃病的折磨……前方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做父亲、做儿子、做丈夫的多重责任,来到北川家庭顾不上,长期忍受亲情离别之苦。但是,他们凭着对工作的热忱、对事业的执着,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昼夜奋战,坚持奋斗在灾区一线。

  在未来的两年里,我市援川人员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援建加援助,增强满意度”的“双援”新思路,带着感情来援建,充满激情去援助。早日把桂溪乡、贯岭乡、北川新城建设好,早日让受灾群众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