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5月10日宜宾消息 川殇之后,天府何如?近日,“海峡两岸记者美丽天府联合采访团”实地走访羌寨、年画村、都江堰等灾区景点以及未受地震波及的川南李庄古镇等景区,看到的是一幅幅生机盎然,风采依旧的美丽图景。
游览四川景区就是支援地震灾区,更况“四川依然美丽”,游客何必等待?
重获新生的美丽“吉娜”羌寨。(中国台湾网 钟宝华 摄)
北川羌寨重获新生待游客
在重灾区北川县境内,突出羌族村寨特色的“吉娜”羌寨重建完成,主打羌族文化牌的羌寨游已经重现生机。
记者看到,寨子的农家纷纷打出“吉娜休闲茶庄”、“羌家别苑”、“羌乡农家饭”等各种招牌,吸引游客,“北川羌秀”培训班、展览室也已开门待客收徒,还有大爷大妈在自家门口现场制作起布鞋,期待游客来买,一处广场上,则有羌家妹子支起摊位,售卖羌家特色的手工艺品。
面对这些鲜活图景,北川县旅游文化局负责人对记者们说,新“吉娜”羌寨把羌族特色民居和发展旅游紧密结合起来,这里将被打造成“北川新县城—擂鼓—曲山”新经济走廊上的一个旅游亮点。
遵道棚花村年画,勾勒一副龙门山下的世外桃源。(中国台湾网 钟宝华 摄)
遵道年画勾勒新貌农家乐
离“吉娜”羌寨不到10公里的遵道镇棚花村,百分之八十的房子都在地震中被毁,而一年之后来到这里,一幅农家乐的美丽图景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徜徉在“阡陌交通”的棚花村,记者看到,崭新的三合院错落有致,院前果树林立,屋畔稻苗青青,舍内绣女练刺绣,田下老伯插秧忙……再加上各家墙壁上引人入胜的一幅幅历史悠久、鲜活艳丽年画,这些由龙门山下的川民在地震后展现出的乐观与豁达,都成为棚花村“农家乐”招来八方游客的快乐元素。
经济恢复,文化搭台,遵道镇周滨兴镇长表示,地震后,通过兴办刺绣讲习所等途径,村民在农忙之余学习年画与刺绣已经蔚然成风,成为当地一道亮丽旅游名片,“慕名前来年画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农家乐得以恢复发展”。
都江古堰二江分流仍依旧
地震发生后,海内外游客一直关心都江堰的情况,记者走访后发现,国家5A景区都江堰依然美丽从容。
进入景区可以看到,受到地震破坏的“二王庙”和“伏龙观”等古建筑正在抓紧修复,暂时不对外开放,但其他景点不论是宝瓶口、还是堰口“鱼嘴”,都依然可见络绎不绝的游客,“鱼嘴”虽然在地震中出现裂痕,但经过抢修之后,岷江一分为二各自流的壮景,依然如旧。
“很担心都江堰被地震被毁,今天站在这里,看到的依然是从容美丽的都江堰,安心之余更由衷感佩李冰的伟大。”一位游客告诉记者。
据悉,作为都江堰市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在灾后重建中都江堰着力强化了对旅游产业的恢复提升,震后仅四个半月就完成都江堰景区内桥、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修复,目前,青城山和都江堰景区旅游人次和收入已恢复至震前的百分之九十。
古镇李庄长江之畔静迎宾
如果说四川境内地震灾区县市是在大力恢复旅游,那么川南等地未受地震影响的旅游景区则一直在静静的期待四海宾客纷至,位于宜宾市的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便是如此。
李庄古镇位在长江岷江交汇处,除却2000多年悠远历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之外,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这一头衔,尤其值得喜欢近代史的游客,特别是台湾同胞到此一游。
“同济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1940年,李庄镇16字的开明诚邀,招徕为躲避日本战机的轰炸而多次迁移的同济大学,更连锁反应引得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等知名学府,陆续自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辗转迁移至此,且一住就是7年,3000多箱南迁的故宫文物也曾在李庄暂存。
当时人口仅3千左右的李庄,接纳了约1.2万内迁的学者、师生,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如、吴定良等纷纷云集于此。“可以说小小的李庄承载了太多的两岸记忆,”当地导游介绍,每年都有几万台湾同胞来这里参观研究。
四川依然美丽 游客不必等待
记者观察仅为管中窥视感性直观,行家讲话才更掷地有声诚心负责。
“如果没有5.12地震,四川08年旅游预测总收入达150亿。”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吴勉近日负责任的表示:四川大大小小4000多处景点中,只有几十处受到影响,达到国家标准3A级以上的景区有76处,真正受地震到影响的只有5处,真正彻底摧毁的只有一处。“所以我们传递给大家的一个信息就是:四川依然美丽,四川人依然乐观”。
游览四川景区就是支援地震灾区,况且“四川依然美丽”这句震后旅游口号,确实不虚。如果说兄弟省份对灾区的强力援建有立竿见影之功,海内外游客放下担忧游览四川则对灾区重建将起润物无声之效。
当川人在09年已经喊出“天下四川有爱”、“熊猫国宝更美”这些满怀感恩和期待的心声时,八方游客,你还等什么?(记者 钟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