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时政-“我的5.12”网络作品征文大赛-大赛动态
 
 
抗震救灾精神的力量:汶川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来源: 光明日报      日期: 2009-05-06 10:20

 
 

  “5·12大地震”即将一周年之际,重到汶川灾区,见到的是与地震初期完全不一样的景和人。崩塌的山体上虽然依旧看得出地震暴烈的痕迹,但是灾后余生的野草和树木已开始浸染出勃然生机;残垣断壁的废墟被机器轰鸣的重建工地所取代;来来往往忙碌的人们,不再悲切伤痛,眼神里点燃着希望之火……

  灾区已经在重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不再感觉这里是地震灾区,而是一个全力发展、百业勃兴充满力量的地带。

  这力量来自哪里?

  走在地震灾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处不在,汇聚到一处,那就是:伟大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励着灾区群众,锤炼着灾区的干部,树立起灾区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坚强决心,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灾区群众 重建幸福新生活

  33岁的杨燕和35岁的孙毕科的婚礼,得到了现场一千多人的祝福,从全国各地而来的祝福和关注,更多。

  这是一个特殊的婚礼,是为包括杨燕、孙毕科在内的20对新人集体举行的。这20对新人,全是“5·12大地震”后重组家庭的北川居民。

  杨燕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儿子,孙毕科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共同的遭遇让他们更体贴对方,更爱惜对方,他们的结合也得到了家人更多的祝福。“杨燕是我的小妹,地震夺去了她的小家庭,看着真让人心痛。现在,她终于坚强地从悲伤中走出来了。我们兄弟姊妹都祝愿他们重新获得幸福!”说完,杨燕的二哥端起碗羌族米酒一饮而尽。

  这20对新人,顽强地从常人难以想象的灾难和痛苦中走了出来,凭借着对生活的信念、对幸福的执着,他们又勇敢开始一段新生活。他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不是对过去的遗忘,而是对新生活的坚强希望。

  在婚礼现场不远的地方,就是苏建军位于“吉娜羌寨”的新家。

  “吉娜羌寨”,也就是地震前的“猫儿石村”,地震摧毁了这个村几乎所有的农家。而仅仅地震8个月后,69栋羌族风格的石楼拔地而起,重新耸立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最南端的县界上,现在,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吉娜羌寨”。苏建军一家也已经开始利用国家帮助建造的这羌族风格的两层小楼开展民俗旅游。

  “现在周末来的客人比较多,一天在我家的餐饮消费就有1000元。”虽然现在刚起步,苏建军对自家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还把远在天津开餐馆的弟弟叫回来帮忙,“寨子里的旅游业搞起来了,修这新房子的贷款几年里就可能还清。我们这里肯定会越来越好!”

  基层干部 全力推动地方发展

  “从‘5·12’到现在,我身边的基层干部们,都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认真履行着自己的工作职责,这是灾区所有基层干部真实的工作状态。”宋开慧开门见山地说。

  再见到这位地震重灾区江油市的市长,他刚从成都赶回来,刚刚接受了“四川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基地县”的授牌。与地震期间相比,这位县级市的领导仍然沉稳、言语简短。但说起当地的灾后重建,宋开慧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5·12大地震’使江油经济遭受重创,企业受损面达100%。而灾后重建也面临重重考验:其一,重建项目多、招投标专业性极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要求高,但是基层又普遍缺乏项目技术人员,给重建项目造成困难;其二,全市获得上级批准的重建项目有1360个,需要资金286亿元,目前国家和各地给了很大支持,但资金仍有不小的缺口。不过我们动员一切力量,也要按照‘科学重建、务实重建、和谐重建’的要求,推动重建工作落实,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宋开慧的信心是有根据的。目前,该市97%的企业已经恢复生产,产能也达到了地震前的93%。而这一切,距离“5·12大地震”还不到一年。

  茂县县委宣传部长李明这样分析灾后重建的高效率:“重建之所以进展如此高效,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对口支援省份的倾力援建是至关重要的,而灾区群众干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一大保证。基层干部在危急关头表现出的能力和责任心,令人钦佩。”

  “无论地震期间,还是灾后重建过程中,受党培养多年的基层干部,表现出高素质的工作状态。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区重建过程中,也是最强大的工作动力。基层干部在艰苦条件下,特别能工作,在他们身上,就始终可以感受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教育重建 薪火传承 提升水平

  在外界看来,灾区学校都有非常独特的顽强精神。这种精神在面对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的时候,感受尤其强烈。

  “北川中学必须发展。我们要的是薪火相传的北川中学,要重建的是一所高水平的中学。总体而言,我们的教师队伍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凭借意志力和责任心,维持了学校的正常运行,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刘亚春依然是一边说话,一边面带微笑地看着远处操场上的学生们。

  这个在地震中失去了疼爱的妻儿、失去了爱护的学生、失去了心爱的校园的中学校长,在地震后,一直努力支撑着自己,并和同事们一起支撑着自己的学校。从北川到绵阳,从复课到高考,从规划到重建,北川中学一直是外界关注的重中之重,而位于长虹培训中心的北川中学临时办学点,还是那个宁静的学习港湾。宁静中,他们即将迎来自己学校重建动工的日子。

  “明年9月,你会看到一座新的北川中学,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有自立自强的学生。走到这一天,我们靠的就是一股精神,这种精神力量会让我们走上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高层次、高水平。这也对我们学校和老师提出了新要求。”刘亚春仍然一贯平静地说。

  而西南科技大学校长肖正学的平静中还有着更多的期待。作为地震灾区受损最严重的大学的校长,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头发就花白了大半,而他的学校的灾后重建任务却已经顺利展开: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楼、学生公寓维修完毕,新建3万平方米实验楼开工。

  “学校的损失非常惨重,但是我们没有等靠要,而是在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先行贷款1.2亿元落实校园重建,老师们把灾难化作动力,相互鼓励、坚守岗位,推动了学校教学和重建工作的顺利展开。”

  就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下,虽然刚刚经受了“5·12大地震”,西南科技大学成功通过了博士点授予权建设单位答辩,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保持了与往年一样的毕业生就业率。

  “灾难锻炼了师生,大家没有抱怨,都全心全意地投身各自的工作学习。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赋予我们的力量,这就是西南科技大学师生在地震中最大的收获。我们要感谢这种精神,也必须传承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可以真正提升我们自己的强大力量。” (记者 练玉春)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