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下,福州市始终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打造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福州的重要抓手,扎扎实实推进创建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素质大幅提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温泉之都等称号,多次荣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
创建让城市更美好
既要经济发展、更要生态文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近年来,我市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福州的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空气常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走进福州,“两江四岸”的景致美不胜收。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把城市规划建设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促进的宜居宜业城市建设之路。“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20平方公里;地铁一号线全线动建,新改扩建了福飞路等36条城区快速路、主次干道,城市丁字路、断头路改造和老旧城市主次干道“白改黑”工作有序推进,城区宽8米以上道路里程达837公里;“两江四岸”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城区75条内河整治全面展开,安泰河、白马河等目前已成为城区亮丽的景观河道,立面景观改造、缆化下地和灯光夜景工程等工作成效明显,城市宜居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抬头见蓝天,推窗一片绿。一座让人依恋的城市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市坚持“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城市。2010年,我市共启动了通湖路、学院前路、贤南路等20多条道路的配套绿化建设项目,新增绿地面积71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绿地面积27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15平方米,市区每步行10分钟就有一处公园、一块绿地,是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在2010年中国环境规划院公布的环境宜居城市监测评价结果中,福州以综合得分最高而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榜首。
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以人为本,切实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2009年以来,全市本级财政集中统筹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375.11亿元,占总支出61.37%。在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中,福州居民生活水平居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第3位。
保障房建设可以说是“民生一号工程”。如何让群众住得更舒心、住得更放心,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心中的一件大事。2011年,我市各项住房保障责任目标为58430套(户),未来5年将建保障性住房2303万平方米。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更多家庭的“安居梦”将得以实现。
福州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城镇居民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双高普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数字青少年宫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公众教育满意度位居全国30个省会城市第3名;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半径的社区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位置。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魄。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积极推进旧城的保护与改造,挖掘其中的人文资源和历史内涵,以发扬和光大独特的闽都文化。
2006年起,福州市投入40亿元,按照“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原则,全面修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2010年6月,三坊七巷以得票最多荣登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榜首。今年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成为全国首批5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
从社区文化艺术节到激情广场大家唱,从海峡两岸合唱节到第五届全国特奥会闭幕式文艺晚会,一项项大型文艺活动,一个个文化舞台精品,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我市通过持续创建,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茉莉花文艺奖评选活动广泛开展,闽剧《王茂生进酒》等一批文艺精品获得全国性大奖;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工人文化宫、海峡图书馆、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动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村有线广播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取得新进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2010年“激情广场大家唱”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成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的先进典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达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