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族人民积极展开“7·5”事件善后安抚工作

时间:2009-07-13 10:1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12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张旭东、郭威、孙闻、何军)7月5日乌鲁木齐市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使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通过志愿服务、献血、心理疏导、捐款捐物等多种方式,伸手援助,善后安抚,展开了一场感人的爱心大接力。

  志愿者:“用真心服务,抚平受害群众创伤”

  爱心在接力,不分哪个民族——

  “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真心的服务,抚平受害群众的创伤。”乌鲁木齐市银川路街道办事处维吾尔族女干部苍克孜·五买尔,11日听说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就招呼着她的姐妹阿依古力·阿不力米提和哈克斯·买克苏提,赶到招募现场报名。“我可以干点宣传及协调的事,她们两个都从事医学专业,可以从事医务护理。”

  为做好“7·5”事件善后救治、安抚和帮扶工作,自7月10日起新疆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和乌鲁木齐志愿者协会开始招募志愿者,从事心理疏导、伤员护理等工作。

  在乌鲁木齐市南湖南路27号共青团乌鲁木齐市委员会大院内,现场报名的人络绎不绝,11日一天就来了600多人。新疆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李前前说:“招募公告一发布,报名的人极为踊跃,大大超出预想。”

  到12日中午12点,现场及电话报名人员已接近3000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17岁,最大的63岁。据初步统计,到11日晚,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志愿者报名人数超过500人,约占志愿者总数的26%。

  “我们生活在新疆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不论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等各个民族,都幸福平安地过着每一天,谁都不愿意看到这里的人们流一滴血。”苍克孜·五买尔说,“我的不少好朋友都是汉族人,长期以来大家团结互助,过着安宁和谐的日子。”

  现场有一对母子模样的志愿者正在填表,记者一问,他们并不是一家人。“这是我邻居家的汉族阿姨!”18岁的阿里木·孜牙汉笑着说,“由于路远,今天她陪我来这里报名。”

  这位汉族阿姨的名字叫李艳。她乐呵呵地说:“我们两家是邻居,平时就特别要好。今天阿里木的妈妈不在家,我就陪他来了。”

  阿里木·孜牙汉是新疆水利水电学校的学生。“我已是成人了,可以从事护理、翻译等志愿者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的不少少数民族学生结伴而来。25岁的哈萨克族学生合尔安说,各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的重要一员,理应互帮互助。“我有义务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受到心理创伤的群众尽早走出阴影。”

  “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努力,维护民族团结,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合尔安说。

  爱心献血者:“让我们的鲜血流到各民族同胞身体中去”

  爱心在接力,血浓于水——

  “我不是警察,不能拿起武器保护百姓;也不是医生,无法拿起手术刀医治伤者。但我有血,我的鲜血能救人。”危难时刻,各族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延续着一个个伤者的生命,慰藉着伤者和家属的心灵。

  为抢救“7·5”事件中受伤人员,乌鲁木齐各大医院用血紧张,5日晚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紧急供血10万多毫升,是建站以来供血量最大的一次,血液库存一度告急。6日开始,各族群众踊跃献血,许多鲜血点门口排起了长队。不但缓解了用血紧张的状况,血液库存还超过了“7·5”事件发生前。到11日,预约登记的献血者还有1000多人。

  7月9日,乌鲁木齐交通社区的伊力亚尔·买买提和弟弟阿里木·买买提及好朋友托尔洪·吐尔逊来到献血车中,每人各献了200毫升鲜血。

  伊力亚尔·买买提说:“我们三个想为受伤的各民族兄弟姐妹做些事,让我们的血流到那些急需血液的各民族同胞的身体里!”

  托尔洪·吐尔逊表示,他们居住的家属院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大杂院,他们跟很多汉族朋友一起长大,亲如一家。

  连日来,献血过程中的一些故事令边城居民感动不已。50多岁的维吾尔族妇女热孜汉家住乌鲁木齐市郊的八钢社区,她提着装有50个熟鸡蛋的篮子,坐了1小时的车,8时就赶到了友好路爱心献血屋。在此值守的保安对她说,献血屋一般要到11时才开门,热孜汉就坐在门口的石墩上等待。

  刚过10时,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队,每看见有人来排队献血,热孜汉就会从篮子里拿出一个鸡蛋给他。“献完血身子弱,吃一个鸡蛋可以补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热孜汉还后悔自己带的鸡蛋太少,门还没开,鸡蛋就分完了。

  11时,苦苦等了三个多小时的热孜汉终于看见了工作人员,进屋后,她挽起袖子说:“我身体好,多献点没事。”工作人员先给她做完体检,然后献了300毫升血。

  献完血后,热孜汉告诉记者,她会带着更多的鸡蛋再来。

  心理疏导:“让受伤群众重启光明美好的生活”

  爱心在接力,抚慰受伤的心灵——

  “7·5”事件给很多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伤害。为抚慰受伤的心灵,乌鲁木齐市的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纷纷展开心理救助,设立心理援助热线。

  “那天,我心跳得特别厉害,胸非常闷。”7月11日12时20分,46岁的马建凤成为乌鲁木齐晚报心理援助热线开通后第一个打来电话的人,她于7月5日晚亲眼目睹暴徒的种种罪恶行径,这给她的心理造成了很大损害,让她很痛苦。

  “这几天,我白天上班很疲惫,总担心会有人冲过来打我。晚上,混乱的场面不断在眼前闪现,很难睡着,即使睡着了也全是噩梦……我现在该怎么办?”电话中,仍能感到马女士惊魂未定。

  电话这边,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委员、心理专家周小西轻声细语地说:“你能打电话来,说明你有一个积极、开放的心态,能接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段时间你最好和亲人相伴,可以通过撕纸盒等方式宣泄被压抑的负面情绪,或者趴在亲人肩膀上痛哭,或者对着录音机诉说,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周小西还向马女士建议道:“可以允许自己心情不好,但不要自责,也可以给自己一段时间,学习运用周围的资源,释放负面情绪。”

  这一次心理治疗,用了2个多小时。

  为求助者打开一扇通向光明的心灵通道,是心理疏导员的责任。周小西表示:“希望这样做能帮助他们减少创伤,安慰他们的心灵,让他们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伤痛终将过去,太阳依旧会升起。目前对受害人及其亲属、目击者和孩子最好的心理治疗方式就是支持性疗法,心理专家们将通过各种方式陪伴受害者,帮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生活。

  周小西表示:“我们会告诉他们,这次灾难,不是我们的错,而是一小撮残忍的施暴者造成的。现在党和国家都在想尽办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相信生活会逐渐恢复正常。”

  新疆师范大学有个心理学专业的班级,有不少学生做起了心理援助的志愿工作。一名维吾尔族学生表示:“利用自己的专长,为民族团结作贡献,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做的事。”

  慈善捐助:破碎窗口中涌出爱的暖流

  爱心在接力,传递着团结的力量——

  12日一早,乌鲁木齐新华南路的自治区慈善总会钢化玻璃大门上的一个大洞仍赫然在目,整个玻璃门上全是细碎的网纹。“这是7月5日晚上暴徒用石头砸的。”慈善总会秘书长马莉告诉记者。

  大厅里,十几名工作人员在临时搭起的桌子后面紧张地忙碌着。“7月6日一上班,我们就在这里设立了捐助点,接受社会各界献出的爱心。”

  “同志,我想捐一箱消痛贴可以吗?”一位中年男子抱着一个大箱子走进来。

  “谢谢,当然可以。”一位工作人员热情地上前招呼这位男子,“请您到这边登记姓名、单位和电话。”

  “不用了,不用了……”这位男子放下箱子,转身就走。

  “您怎么称呼,贵姓?”工作人员起身追上去问。

  “你就写一个好人吧。”说完,这位男子快步离开了。

  “这些天来捐款捐物的各族市民中有不少人是这样的,他们放下钱物就走,我们只能根据相貌衣着登记一下性别、年龄和民族。”说着,马莉翻开桌上的一本登记册。记者看到,上面登记着几个“汉族,男,45岁上下,200元”;“女,维吾尔族,约30岁,300元”;“维吾尔族,男,60岁左右,三箱纯净水”。

  “这是今天早上的捐助登记。”马莉指着登记册说,“来得最早的三位都是维吾尔族群众,都是昨天晚上预约的,一上班就来了。”

  “这位叫买买提·依明的同志今天凌晨2点给我打电话,询问如何捐助,我不太懂维吾尔语,他的汉语也不流利,打了两遍电话都没说明白。后来快到4点的时候,他找了一个汉族朋友当翻译,再次给我打来电话。今天一早他就来了,捐了400元。”马莉说。

  30来岁的维吾尔族妇女艾木热古力阿吉,带着10多岁的孩子一起来捐助了200元。“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没了爸爸,我带着孩子又没有工作,社区里的各族居民给过我很多帮助。”

  “她是个靠低保过日子的人……”马莉说。

  这时接热线的工作人员说,有一位维吾尔族青年刚刚打来电话说要捐肾。记者查看了电话记录,这位青年叫艾力亚尔江,愿意把自己的一个肾脏无条件捐献给在“7·5”事件中受伤需要换肾的群众,他还特别注明“哪个民族的都可以”。艾力亚尔江留下了自己的电话,表示随叫随到。

  马莉告诉记者,从7月6日开始至11日晚8点,到自治区慈善总会捐钱捐物的各民族市民和单位累计超过1万人次,收到的款物折合人民币超过203万元。

  爱心在接力,汇聚成爱的暖流。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