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汶川5月1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38分报道,明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也是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完成”的重要节点。历经两年时间的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今天,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灾难深重的灾区大地,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什么模样呢?请看中央台记者陈代泽、贾立梁采写的灾区见闻。
杨富贵的家令人惊讶:120平米的别墅式小洋楼,装修得比城里的家庭还要好——欧式屋顶,全木地板、真皮沙发,组合音响、46寸液晶彩电,显得豪华大方。去年杨富贵用政府的4万块钱补助和自己的劳动所得,总共十几万元盖了这栋新房子。他认为,是政府的免费培训和灾后恢复重建给了他挣钱的能力和机会。
记者:您觉得震前震后你的打工收入有没有受变化?
杨富贵:地震之后我们打工的效益比地震之前还好,搞恢复重建后劳力缺少,工资待遇还要高一些,我主要是搞土石方的,我这一年还是挣到五、六万块钱,灾前打工我们就只有两、三万块钱。
在地震灾区,已经有数不清的震后失地农民,象杨富贵一样通过政府免费培训获得了挣钱能力。
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叶壮:两年来,共向灾区拨付就业专项资金17亿多元,发放失业保险金7亿多元,为灾区群众举办就业招聘会1000余场,培训灾区群众近90万人次,帮助近160万灾区群众就业。灾区登记失业率已经从震后高峰时的7.5%降低到4%以下。
据记者了解,彭州市启动“灾后创业就业计划”后,仅创办“乡村酒店”、“家庭车间”这一项,就让十六万灾区群众实现了就业。青川县三郎村村民王亚力去年盖好了房子,为了早还贷款,他在政府的补贴下办起了土鸡养殖场。
王亚力:去年养鸡我可能增加了接近一万块钱的收入,再加上今年的果园、生猪,都加起来可能有三万多到四万多的收入吧,至少比去年增加了两三万块钱,市政府帮我们出谋划策,真的是太感谢他们了。
为解决长远生计问题,四川灾区政府因地制宜发展家庭车间和旅游产业,让一部分灾区群众告别了过去靠天吃饭、看天种地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了从农民到老板的转变。汶川县水磨镇农民远学才,利用政府在镇里建起特色羌城步行街的机遇,把当地的特色饮食“九大碗”搬进了自家楼下的临街铺面,从今年4月中旬开业以来,短短一个多月,纯收入就达一万多。
远学才:五月一号二号三号,那三天客流量相当多,要排队等着吃,自己拾桌子,自己端菜。以前就是靠种地、打零工,现在自家当老板,现在工人是六个,一个月就要九千接近一万的工资,然后下来有一万多块钱利润。
在灾区,一批绿色环保的特色农业、手工业也成为农民富裕的主要途径,汶川的大樱桃、雅安的茶叶、绵竹的年画早已经成为品牌俏货和“挣钱源头”,让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去年一年,我们51个重灾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都已经超过震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