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场强大的地震毁掉了四川几百万人的平静生活。对于灾区人民来说,面对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多重打击,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下去,都是一个异常沉重的话题。
转眼之间,汶川大地震已经到了两周年的日子。据有关媒体报道,走在如今的四川地震灾区,一个个新鲜的地名让人目不暇接:“江苏小区”、“天津小区”、“重庆路”、“京安小区”……在北京援建的重灾区——什邡,很多地方可见北京的“身影”: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北京市共确定援建什邡108个项目,此外还包括智力支持、产业合作、精神家园重建等。所有这些项目,不仅在基础建设上援建了被当地人民称之为生命线的“北京大道”,提前完成了安居住房和教育、卫生、民政、文化及其他公共服务项目,而且还千方百计帮助当地开发常年致富项目。
早在一年前,北京有关部门就专门接待了来自什邡灾区的考察团,这是专门到北京郊区来学习如何经营乡村旅游的。“不能光给老百姓盖房子,还要为他们的生计找出路!”渔江村在北京援建者的帮助下,挖掘村里的“鱼文化”,带动老百姓致富。村民除了有机会获得新建的“别墅”小楼,每人还将获得5m2的入股面积,建成农建乐旅游项目取得盈利,将按股份分红的形式发放给村民。
一场地震,带给我们的感动难以尽数。而在不同时期,我们的感动又有不同的因由。在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的日子里,灾后重建的有形成就与精神收获,无疑最值得我们感动。有形成就上面已经提及,而在精神收获方面,我以为主要在于,震后援建不仅使援建和被援建两地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手足情深带来的关爱与鼓舞,形成了巨大的建设与发展能量;而且两地优势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也更有利于两地在未来的发展中扩大视野,把握更多的机会。
地震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灾难,伤亡、困苦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残酷。但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在国家力量、同胞情义的护佑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带来的不仅仅是渴望的温暖,还有在较短时间内“破旧立新”的喜悦。而这个新,既有新的建设,新的生活,更有新的观念,新的视野和人生……